中医临床优势病种论著
湖南中医药大学耳鼻咽喉科博士导师 李凡成
慢性喉炎、声带小结与息肉、喉肌弱症
慢性喉炎是指喉黏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可波及黏膜下层及喉内肌。急性喉炎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持续用嗓过度、长期吸烟、饮酒,或化学气体与粉尘的吸入,以及鼻、咽部慢性炎症的蔓延、内分泌紊乱等,均可导致本病。声带小结属于慢性喉炎的一种类型,往往与用声过度或用声不当有关。声带息肉亦与喉的慢性炎症有关。喉肌弱症是指声门闭合肌、声门开大肌,以及声带紧张肌张力低下引起的声音嘶哑病症。这四种病变,以慢性喉炎、声带小结的发病率为高。
慢性喉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喉肌弱症在现代中医均属慢喉喑范畴,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创立了“慢喉瘖”之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指出:“慢喉喑是因脏腑虚弱,声门失养,或气血瘀滞,痰浊凝聚于声门所致,以长期声音嘶哑为特征的慢性喉病。主要指慢性喉炎,亦包括声带小结、声带息肉。”
此类病变在古代文献中属于喉瘖、久瘖、瘖哑等病症范畴。主要从脏腑虚损,痰、瘀致病认识。如《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说:“病人语声寂寂然驚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认为病在心膈。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载,肺气不足,言语失音,用补肺汤治疗,最早明确指出失音与肺有关。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论咽喉病证治》指出:“五脏久咳则声嘶,嘶者喉破也,非咽门病。”认为声嘶与五脏均有关。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第五册指出了瘀血失音的因机证治:“肺间邪气,胸中积血作痛失音者,蛤蚧丸。”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二十九提出了“金实则不鸣,金破亦不鸣”的著名观点,指出:“咳嗽声哑者,以肺本属金,盖金实则不鸣,金破亦不鸣。金实者,以肺中有邪,非寒邪即火邪;金破者,以真阴受损,非气虚即精虚也。”同书卷二十八则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声音的生理病机及瘖哑的病因病机、辨证方法,指出:“声音出于脏气,凡脏实则声弘,脏虚则声怯,故凡五脏之病皆能为瘖。如以忧思积虑久而至瘖者,心之病也;惊恐愤郁瘁然致瘖者,肝之病也;或以风寒客于皮毛,火燥刑于金肺为咳为嗽而瘖者,肺之病也;或以饥饱,或以疲劳,致败中气而喘促为瘖者,脾之病也;至于酒色过度,欲火燔灼,以致阴亏而盗气于阳,精竭而移槁于肺,肺燥而咳,嗽久而瘖者,此肾水枯涸之病也,是五脏皆能为瘖者,其概如此。”又说:“瘖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病在标,因窍闭而瘖也。虚者其病在本,因内夺而瘖也。窍闭者,有风寒之闭,外感证也;有火邪之闭,热乘肺也;有气逆之闭,肝滞强也。风闭者,可散而愈;火闭者,可清而愈;气闭者,可顺而愈,此皆实邪之易治者也。至若痰涎之闭,虽曰有虚有实,然非治节不行,何致痰邪若此。此其虚者多而实者少,当查邪正、分缓急而治之可也。内夺者,有色欲之夺,伤其肾也;忧思之夺,伤其心也;大惊大恐之夺,伤其胆也;饥馁疲劳之夺,伤其脾也。此非各求其属而大补元气,安望其嘶败者复完,而残损者复振乎?” 又说:“虚损为瘖者,凡声音之病,惟此最多,当辨而治之。”并分别详列了风寒侵袭皮毛、火邪侵肺、肝邪暴逆、痰气滞逆等实证治方,以及五脏虚损致瘖之治法方药,可谓承前启后。清·张璐《张氏医通》认为:“久病失音,必是气虚夹痰之故,宜滋肺肾之化源,非生脉散下都气丸不可。”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卷七说:“治虚火炎喉痹声喑,滋阴八味汤”,“治火衰喉痛声喑,镇阴煎”,明确提出了肾阴虚虚火上炎及肾阳虚火衰瘖哑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是对张介宾肾虚瘖哑认识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化。
【中医病因病机】
声音出于脏气,凡脏实则声弘,脏虚则声怯,故五脏之病皆能引起久病声音嘶哑之症。临床上以肺脾肾气虚、阴虚居多,亦有痰凝、血瘀。
1、肺肾阴虚,咽喉失濡:喉属肺窍,肺肾金水相生。肺阴不足,喉窍失养,或肾阴亏虚,虚火内生,熏灼喉窍,邪滞声户;或阴液有形之质不足,乃正气内亏,鼓动声户无力,发音不利。
2、肺脾气虚,咽喉失养:脾土生肺金。肺气不足,脾肺两虚,喉窍失养,祛邪不力,邪毒久滞声户;或气虚鼓动声户无力,声出不利。
3、郁热熏喉:反复感受六淫,邪毒内郁化热,或饮食不节,郁热内生,肺胃不清,郁热上干清道,气血郁滞,喉窍不利。
4、痰凝声户:脾胃失调,痰浊内生,循经上干,凝结于声户,致肥厚、结节、息肉。
5、血瘀声户:反复感受外邪,正虚邪滞,情志不畅,气机不利,久病入络,瘀血不行,致声户肥厚、结节、息肉。
【西医病因病机】
慢性喉炎:最常见的是急性喉炎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所致;长时间用声过度、发声不当;长期吸入有害气体或粉尘,烟酒过度;鼻与鼻窦慢性炎症刺激,鼻腔阻塞所致的经常性张口呼吸,或长期下呼吸道炎性分泌物刺激;以及全身性疾病(如心、肾疾病、糖尿病、风湿病等)引起血管功能紊乱,喉部长期瘀血,引起本病。其病理主要是喉黏膜慢性充血、黏膜肿胀、腺体分泌增多、淋巴细胞浸润,并可波及喉内肌层组织,称为慢性单纯性喉炎;病变继续发展,引起喉黏膜肥厚性改变,甚则息肉样变,称为肥厚性喉炎;若病变发展,引起纤维变性,腺体萎缩,纤毛上皮转变为鳞状上皮,腺体分泌减少,则称为萎缩性喉炎。
声带小结:多因长期发声不当或用声过度,致声带前2/3膜性组织局限性充血、水肿,形成小结,或日久上皮异常角化、基底膜增厚及其潜在间隙的透明样变性而形成结节。其病因还可能与内分泌失调、消化功能不良有关。
声带息肉:多与长期用声过度、用声不当有关,在有上呼吸道急慢性炎症、烟酒过度等不良刺激时更易发生;可能与内分泌失调、变态反应亦有关系。其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是黏膜上皮下层水肿、出血、血浆渗出、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增生、血栓形成、纤维蛋白物沉着、黏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纤维化,或有炎性细胞浸润、钙化等。
喉肌弱症:常因喉肌过度运动产生劳损,或与喉的慢性炎症,以及身体体质下降等亦有关,导致声门闭合肌(如甲杓肌、环杓侧肌、杓间肌)、声门开大肌(如环杓后肌),以及声带紧张肌(如环甲肌)等与发声有关的肌肉肌张力下降,引起声音嘶哑。
【诊断要点】
1、症状:
(1)发声功能改变:①出现不同程度的声音改变。如声音粗糙、沉闷、漏气感、嘶哑,严重失音如耳语者少见,轻者只在发高音时出现,较多见者为讲话即有嘶哑声。早期可呈间歇性,日久则多为持续性,往往于禁声后减轻,多讲话后加重。②讲话费力,发声持久力差,易疲劳。③少数患者为声音软弱无力。
(2)咽喉异常感与咳嗽:主要有咽喉部异物感、痰黏感、干燥感、烧灼感、梗阻感,或沉重感。异物感引起干咳少痰,或有少许分泌物咳出,每于讲话过多后加重,或在一日之内的某个时候加重。萎缩性喉炎因干痂刺激可以出现痉挛性咳嗽,并伴有痂块或黏稠分泌物随咳嗽排出。
(3)声痛:少患患者出现讲话过多后喉内疼痛不适。
3、检查:分为以下类型:
⑴慢性单纯性喉炎:喉黏膜弥漫性充血,呈淡红或暗红色,毛细血管扩张,间接喉镜下声带失去原有的珠白色,暗红微肿,边缘变钝,黏膜表面或有黏稠分泌物附着。
⑵肥厚性喉炎:喉黏膜肥厚,以杓间区明显,多呈暗红色。声带肥厚,表面不平,或出现“声带沟”,或呈息肉样变,边缘不齐,致声门闭合不全;室带亦常肥厚遮盖部份声带;杓状会厌襞亦可增厚。
⑶萎缩性喉炎:多继发于萎缩性鼻炎、咽炎。喉部黏膜变薄、干燥而发亮,室带、声带表面、杓间区或声门下区,有时有褐色干痂附着;声带变薄,其张力减弱。
⑷声带小结:早期可见声带游离缘前中1/3交界处黏膜呈小丘状水肿,常有黏液附着,病程长者形成两侧对称之粟粒样苍白小突起,发音时一致声带闭合不全。
⑸ 声带息肉:声带息肉可分局限型与广基型。局限性者,息肉多位于一侧声带的前、中1/3处,呈圆形或椭圆形突起,自声带边缘长出,呈半透明,表面光滑,基底部稍充血,若基底很小而带蒂者,息肉可随呼吸上下活动,有时可悬于声门下区,在吸气时才窥及;广基型者,多见于一侧声带,基底宽广,呈半透明灰白色或淡红色肿胀。
⑹喉肌弱症:声带色淡,松弛无力,发声时声门一般呈梭形或长三角形裂隙居多,或呈弓形裂隙;亦有声门闭合尚可,但声带松弛、张力不够者。
【鉴别诊断要点】
此类疾病最重要的是与喉结核、喉部早期恶性肿瘤鉴别。
1、喉结核:其病变常发生于喉后部,黏膜颜色早期多呈贫血状,以一侧为重,易发生多发性浅表性溃疡或水肿,剧烈喉痛;伴结核中毒症状,肺部X线检查、痰检等均有助诊断。
2、喉癌:声带息肉发生的部位也是喉癌多发部位,多见于40岁以上,早期症状与慢性喉炎同,局部检查见声带新生物,早期大都局限于一侧声带,病变发展较快,禁声休息与一般治疗无效果。
【优势分析】
西医认为,慢性喉炎属于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引起以声带为主的局部病理改变。治疗方面,一是祛除或戒除病因,包括消除上呼道病灶、戒烟酒,对由于发声不当所致,采取必要的发声训练;二是适当禁声;三是局部治疗,这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局部治疗方法有:含服药物、超声雾化吸入(常用庆在霉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之类)、药物导入法(碘离子、透明质酸酶)、间接喉镜下药物滴入法(庆大霉素、地塞米松、肾上腺素)、超短波、微波、理疗,以及声带黏膜下药物注射,常用药物有得宝松(复方倍他米松)、醋酸曲安奈德,亦有使用庆大素、地塞米松者,近年来亦有人采用喉返神经药物注射治疗本病(曲安奈德、维生素B12、利多卡因);对萎缩性喉炎,也使用维生素类口服治疗。总体上讲,西医以局部治疗为主,尽管方法很多,但慢性喉炎仍然难以消除,效果多不满意。对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西医治疗除了戒除病因外,往往以手术清除为主(包括微波、激光、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术等),并配合术后康复发声训练,但对于复发性者往往需要多次手术;至于全身性治疗,主要是口服激素,但不宜长期使用,因此临床应用与疗效的发挥受到较大限制。对于喉肌弱症,西医以全身治疗为主,常用药物有肌苷、ATP、新斯的明、美斯的明、加兰他敏、呋喃硫胺、维生素B12等,但单纯采用西医治疗的临床报道少见。
慢性喉炎既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而且难以消除,可能与机体的免疫功能,以及微循环障碍等有关,但目前无论是西医或中医临床观察,都很少探讨其与免疫功能、微循环障碍之间的关系。中医对此类病症从整体观出发,强调脏腑功能失,如气虚、阴虚、郁热等,以及局部病理的痰凝、血瘀,主张从调理脏腑,结合除痰、化瘀等为主要治则,以整体治疗为主,对消除慢性炎症、预防与减少复发具有明显优势。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推荐对慢性喉炎采用以中医为主的治疗方法;对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喉肌弱症采用中医结合的方法。
【辨证论治】
1、肺肾阴虚,咽喉失濡
主证:声嘶日久,咽喉干燥,喉痒,干咳,痰少而粘,症状下午明显。检查可见声带暗红,增厚,表面或有少许粘痰附着;咽喉黏膜干燥暗红。或伴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分析:阴虚咽喉失养,邪滞清道,功能失司,故见声嘶,咽喉干燥,焮热微痛,喉痒干咳,痰少而黏;阴虚生内热,下午阳盛,更助虚火上亢,故午后诸症加重;阴虚内热,气血郁滞,且咽喉失养,故见声带暗红、增厚,表面或有少许黏痰附着,咽喉肌膜干燥暗红。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肺肾阴虚之证。
治则:滋养肺肾,降火清音。
方药: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
药物组成:生地黄,熟地黄,麦冬,百合,白芍,当归,川贝母,生甘草,玄参,桔梗。
加减:酌加木蝴蝶润肺清音;虚火明显者,加黄柏、知母,以降火坚阴。若气阴两虚,酌加白参、西洋参、五味子之类以气阴双补。若有声痛或声带黏膜肥厚,酌加丹参、郁金、三七之类活血化瘀。若无腰膝酸软等肾亏虚之证,亦可用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生地黄、麦冬、白芍、丹皮、贝母、玄参、薄荷、甘草)、养金汤(《杂病源流犀烛》:知母、桑白皮、生地黄、阿胶、沙参、杏仁、麦冬、蜂蜜)加减。
2、肺脾气虚,咽喉失养
主证:声嘶日久,语音低微,高音费力,发音不能持久,易疲劳,服凉药或遇劳则加重,上午症状明显。咽喉黏膜色淡,声带肿而不红,或声带松弛无力,闭合不良。伴面色淡白或萎黄,倦怠乏力,口淡不渴,痰多粘白,纳少,舌淡嫩苔白,脉虚缓等肺脾气虚之证。
病机分析:气虚咽喉失养,鼓动声户无力,故见声嘶日久,语音低微,高音费力,发音不能持久,易疲劳;气为阳,气虚则寒,而劳则耗气,故服凉药或遇劳则症状加重;上午阳气主事,气虚阳无所主,故上午症状明显;气虚则清阳不升,咽喉失荣,故咽喉肌膜色淡,声带肿而不红,或声带松弛无力,闭合不良。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肺脾气虚之证。
治法:补益肺脾,升清开音。
方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药物组成:黄芪,党参,白术,当归,升麻,柴胡、炙甘草、陈皮
加减:酌加石菖蒲,诃子开音,加枳壳行气,以助升清降浊;若气阴两虚者,酌加玄参,西洋参、麦冬、五味子之类气阴双补。若兼腹胀、纳差、便溏等脾失健运之症明显者,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3、郁热内蕴,喉窍失利
主证:声嘶日久,咽喉干燥,灼热,微痛,多语益重,咽痒干咳痰少,常有清嗓习惯。检查见声带色暗红,或有少许分泌物附于其上。口微干,小便黄,大便或干结。舌质暗红,苔微黄,脉弦略数。
病机分析:脏腑郁热内蕴,循经上灼咽喉,日久耗津灼液,致喉窍失利,故见声嘶日久,咽喉干燥,灼热,检查见声带色暗红;热郁血滞,经脉痹阻,则有咽喉微痛,多语益甚;兼邪滞咽喉,则咽痒干咳痰少,时欲清嗓,少许分泌物附于声带。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脏腑郁热内蕴之证。
治则:清解郁热,养阴利喉。
方药:清金利咽汤(《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
药物组成:桔梗,黄芩,浙贝母,麦冬,牛蒡子,栀子,薄荷,甘草,木通,玄参。
加减:声嘶明显者加蝉蜕、胖大海利喉开音;咽喉干燥明显者,加葛根、天花粉、石斛养阴生津;大便燥结加胖大海、火麻仁、瓜蒌仁、郁李仁之类润肠通便,或加酒制大黄泻热通便;若有咽喉疼痛或声带肥厚,酌加郁金、丹参、三七之类以助活血化瘀;若见口苦咽干,舌边红,脉弦数等肝胆郁热者,可改用逍遥散加黄芩、青黛、龙胆草、牡丹皮以清肝泻热。
上述肺肾阴虚证、肺脾气虚证、郁热内蕴证如果病属小结、息肉,均可酌加除痰散结或活血化瘀之品,以消散小结、息肉。除痰散结药物常用法夏、牡蛎、海浮石、昆布、海藻、贝母、山慈菇、夏枯草、僵蚕、海蛤粉、鳖甲之类2~4味;活血化瘀药物常用桃仁、红花、牡丹皮、当归尾、丹参、赤芍、茜草根、郁金、穿山甲、土鳖之类2~3味。
4、痰凝声户,喉窍失利
主证:声嘶日久,语多益甚,讲话费力,咽喉痰粘着感或梗阻感,喉中有痰欲吐。检查见声带肥厚色淡,或有小结,闭合不全。伴面色不华或萎黄,倦怠乏力,纳差,或有胸胁满闷不适,舌胖,苔或腻,脉滑或细滑。
病机分析:脾虚生痰,凝结咽喉,喉窍失利,故声嘶,语多益甚,讲话费力,咽喉痰粘着感或梗阻感,喉中有痰欲吐,检查见声带肥厚色淡,或有小结,闭合不全;痰阻气机则胸胁满闷不适;余证所见为脾虚痰湿内郁之证。
治则:健脾渗湿,除痰散结。
方药:六君子汤(《校注妇人良方》)。
药物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法夏,生姜,大枣。
加减:酌加薏苡仁、泽泻、石菖蒲、山慈菇,煅牡蛎之类,以助化湿除痰散结之功;或酌加桂枝、泽兰、牡丹皮、郁金之类,以助活血;苔黄腻者,酌加黄芩、瓜蒌仁、竹茹之类清化痰热。
5、血瘀声户,喉窍失利
主证:声嘶日久,喉内异物梗阻感,或喉内外微痛,痛处不移。检查见声带肥厚色暗红,或有小结,声带闭合不全。或伴胸胁不舒,时轻时重,或咽喉干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舌暗红或有瘀点,脉弦细或涩。
病机分析:气滞血瘀,经脉痹阻,瘀血阻于声户,故见声嘶,喉内异物梗阻感,或喉内外微痛,痛处不移,检查见声带肥厚色暗红,或有小结,声带闭合不全。全身及舌脉所见,为气滞血瘀之证。
治则:活血化瘀,利喉开音。
方药:会厌逐瘀汤(《医林改错》)。
药物组成:桃仁,红花,生地黄,甘草,桔梗,枳壳,赤芍,当归,柴胡,玄参
加减:兼气虚者,酌加黄芪、党参、白术;兼痰浊凝结者,酌加山慈菇,煅牡蛎、浙贝母之类。
上述各证中,均可酌情选加木蝴蝶、诃子、胖大海、蝉蜕、凤凰衣、石菖蒲之类利喉、宣窍、清音之品。
【外治】
蒸汽吸入:①桑叶、菊花、桔梗、生地黄、玄参、薄荷各10g,水煎沸,吸入蒸气,用于慢性单纯性喉炎、萎缩性喉炎;②藿香、半夏、川芎、乌梅、海藻、苍术各10g,煎沸,吸入蒸气,适用于肥厚性喉炎。或将药液过滤后,用于超声雾化吸入,每次20mL,每日1~2次。.
【针推按摩治疗】
1、体针
取穴:合谷、鱼际、天突、人迎、水突、开音1号(位于人迎穴向喉结方向旁开1.5cm)、开音2号(位于水突穴向喉正中线旁开1.5cm处)为主穴;曲池、尺泽、廉泉、足三里为配穴。每次主、配穴各取1~2个。
治法:,平补平泻,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或用脉冲电刺激法。
2、耳针
取穴:咽喉、肺、脾、肾为主穴;皮质下、内分泌、心、肾上腺为配穴。每次主配穴各2~3个,1次1日;或用王不留行贴压。
【经验方】
1、会厌逐瘀汤治疗声带小结(刘民生,四川中医2004年第22卷第6期P82)
药物组成:当归15g,赤芍15g,生地黄15g,桃仁9g,红花9g,柴胡15g,桔壳15g,玄参15g,桔梗9g,海浮石15g,丹参30g,僵蚕9g,川贝母9g,甘草6g。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用,10天为1疗程。
2、开音散结汤治疗声带小结(谷志平,山东中医杂志2003年第22卷第4期P212)
药物组成:玄参15g,生地黄12g,牡丹皮10g,麦冬12g,川芎12g,桃仁12g,木蝴蝶12g,山豆根12g.板蓝根20g,锦灯笼12g,昆布15g,夏枯草20g,浙贝母15g。
煎服法:水煎服,每天1剂。
3、补肾扬声汤治疗喉肌弱症(夏成忠,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年第7卷第3期P140)
药物组成:熟地黄15g,枸杞子10g,山药15g,杜仲10g,山茱萸10g,当归10g,丹参15g,白术10g,免丝子10g,蝉蜕6g。
加减:阴虚加麦冬15g,阳虚加制附子6g,气虚甚者加黄芪15g,便溏者加茯苓、白扁豆各15g(注:原文无方剂名称与药物剂量)。
适应证:元气不足,喉肌劳损,音声不扬。
煎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
4、清咽利嗓汤治疗慢性喉炎(刘朝钦.陕西中医2004年第25卷第12期P1109)
药物组成:破故纸、枸杞子、牛蒡子、桔梗各15g,甘草6g。
加减:肺肾阴虚型加百合30g,天冬、麦冬各15g,川贝母10g;肺脾气虚型加黄芪、黄精各30g,人参(另炖)10g;气滞血瘀痰凝,声带小结,息肉加桃仁10g,酒大黄、蟅虫各6g,浙贝母15g,海浮石30g。
煎服法:清水浸泡30分钟后,水煎2次,早晚分2次温服。20日为1个疗程,一般服2~3个疗程,疗程间隔1周。
5、地黄饮子合消瘰丸加减治疗慢性喉炎(郭洪波.湖北中医杂志2007年第29卷第6期P30)
药物组成:熟地黄、玄参、浙贝母、煅牡蛎、山茱萸、石斛、巴戟天、肉苁蓉、五味子、茯苓、麦冬、石菖蒲各10g,远志6g,肉桂3g(后下),田七粉4g(兑服),薄荷2g。
加减:如咽喉疼痛,声带充血明显者,加射干l0g,木胡蝶15g;声带瘀血肥厚明显者,加丹参、桃仁各l0g;灼热疼痛明显者去附子、肉桂,加知母l0g,黄柏l0g;痰多者加胆南星、法半夏各l0g。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6、润肺开音汤治疗慢性喉炎(杨秀齐.吉林中医药2006年4月第26卷第4期P32)
药物组成:玄参15g,麦冬15g,桔梗9g,生甘草9g,射干10g,金银花15g,金果榄15g,木蝴蝶15g,牡丹皮10g。
加减:热较重者加黄芩9g,连翘15g;挟痰者加浙贝母9g,海蛤粉9g;挟湿者加苍术9g,藿香10g;挟瘀者加丹参15g,赤芍10g;气血虚者加太子参15g,当归12g。
煎服法:水煎服。每日l剂,2周为1个疗程。
7、益气活血方治疗儿童声带小结(陈欣欣.新中医2006年第38卷第6期P32~33)
药物组成:黄芪、党参、丹参、白术、茯苓、桔梗、菟丝子、益智仁各10g,桃仁、红花、露蜂房、木蝴蝶各5g。甘草3g。
加减:食欲不振者加鸡内金、焦山楂;声带小结较大、坚实者加海浮石、海蛤壳以软坚散结;口干或见声带黏膜干燥者加沙参、麦冬、知母以滋阴润燥;兼有热象者加黄芩、金银花(注:原文无方剂名称)。
煎服法:每天l剂。水煎2次。分服。
8、化结汤治疗慢性喉炎和声带小结(范翠芬.世界今日医学杂志2001年第2卷第5期P453)
药物组成:石斛10g,白合10g,地骨皮10g,南沙参10g,桔梗10g,玉蝴蝶10g,玄参10g,麦冬10g,生地黄12g,射干8g,茯苓10g,泽泻10g,甘草10g。
加减:①声带结节,息肉呈灰白色半透明定为水肿型,为脾虚湿困水湿淤滞者采用利水去瘀法,重用茯苓、泽泻或加车前子、白术,以健脾利湿,消除喉黏膜声带水肿。②声带慢性充血肥厚、结节灰白色不透明、质地较坚实或内有红点,定为纤维型或出血型,为血热淤滞者,采用软坚化瘀法,加用丹参、赤芍、川芎等;如质地坚实不易消退,加昆布、海藻、海浮石等以软坚散结,促进结节软化吸收。③咽喉黏膜干燥、慢性充血、咽痛为阴虚火旺型,选用养阴去瘀法,给予沙参、生地黄、麦冬等,以养阴生津,清火为治。④声带闭活不良、声带运动障碍、喉肌弱症、语音无力、久病未愈,呈肺肾气阴虚证者,采用益气化瘀法,给予党参、太子参、黄芪以益肺,熟地黄、构杞子、五味子以补肾。⑤咽喉黏膜声带急性充血、炎症急性发作、热毒侵袭者,采用清热解毒祛瘀法,选用板蓝根、连翘、射干、银花等。
煎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
9、滋肾润肺方治疗慢性喉炎(刘浪琪.现代医药卫生2005年21卷第22期P3122~3123)
药物组成:沙参15g,麦冬15g,玉竹12g,瓜蒌12g,川贝母6g,南杏仁6g,太子参2Og,天冬15沙苑子15g,五味子10g,山茱萸12g,木蝴蝶12g,诃子10g。
煎服法:水煎服,日1剂。
10、开瘖汤治疗慢性喉炎(沈云龙.中国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年第6卷第10期P58~59)
药物组成:诃子l5g,玄参l5g,射干10g,麦冬20g,金银花l5g,木蝴蝶l5g,桔梗l0g,牡丹皮l0g,
随证加减:热较重者加黄芩l0g,连翘15g;夹痰者加浙贝母l5g,海蛤粉10g;夹湿者加苍术l0g,藿香10g;夹淤者加丹参l5g,赤芍l0g;气血虚者加太子参l5g,当归10g。
煎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
11、乌梅开音散结汤治疗声带小结(张建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第13卷第17期P2310)
药物组成:乌梅9g,玄参30g,麦冬10g,桔梗6g,牛蒡子10g,藏青果10g,炒黄芩10g,玉蝴蝶6g,炙甘草6g。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取药汁400mL,分2次温服。10日为1个疗程。
12、中药液超声雾化吸人治疗慢性喉炎(黄庆山.中医外治杂志1994年第1期P11~12)
药物组成:金银花60g,薄荷50g,桔梗40g.。
制用法:水煎后过滤成500mL,装瓶备用。每次用30mJ,同时加入丹参注射液和川芎嗪注射液各l0mL,及玄明粉6g,冰片2g,行气雾吸入治疗。每日2次,每次25分钟,2周为1个疗程,第2疗程改每日1次。
【临证心法】
一、整体辨证,重在脏腑虚实
慢性喉炎、声带小结、息肉、喉肌肌弱症等病属于中医喉瘖、久瘖、瘖哑等病症范畴。临床多以脏腑辨证为纲,虚证居多,亦有实证。虚证主要有二,一是肺肾阴虚,虚火上灼喉窍;二是脾肺气虚,气虚不足,喉窍失养,声户运动无力,功能失司;亦有实证者,主要是肺胃、肝胆郁热,熏蒸咽喉,以及痰凝、血瘀,虽然痰凝、血瘀不属于脏腑辨证,但与脏腑病机关系密切。由于此类病变,全身症状多不典型,脏腑与虚实之辨,以察舌象、脉象最为重要。然而,临床上此类慢性病变的证候往往并不单纯,阴虚与气虚之证可以互兼,或阴阳两虚,郁热证与阴虚证、气虚证亦可互兼。对此类情况,在临证处方时,药物当以主证为主,兼顾治疗兼证之品。否则,容易出现开始服药效果较好,继续服药效果渐差的现象;而一旦真正出现此类情况,当于主证用药,加调治兼证之品。
二、局部辨证,重在痰湿血瘀
慢性喉炎、声带小结、息肉、喉肌弱症等病的局部病理改变,主要是气血津液病理及其寒热变化。虽然中医临床以整体辨证为主,但局部病理改变有特殊性,在整体证候明显时,局部病理变化一般作为兼证对待,而整体证候不明显时,局部病理变化就可以作为主证对待。这一观点在此类病变的辨证论治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此类病症中,声带小结与息肉都具有特征性改变,因此现代中医报道中,很多专家就是以化痰散结为主,或活血化瘀为主进行论治,多可收到良好疗效。其局部辨证的一般规律主要有:
1、喉黏膜色泽与形态:喉黏膜色泽多有慢性充血,表现为暗红,见于阴虚证、郁热证时,属于与主证一致,自当清热;见于气虚证时,则属兼证,于补气之治时,当略兼清热,否则,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开始服药效果好,继续服药效果渐差的现象。声带与喉黏膜肥厚状改变,以血瘀为主,或为痰湿壅滞。若为血瘀,可能无其他佐证可辨;若为痰湿,宜察舌脉以佐证。
2、声带小结、息肉的色泽与形态:声带小结与息肉的色泽多呈白色,故一般从痰浊凝结辨治,其色泽若有暗红改变,当兼血瘀。若声带小结病程尚短而属新病,其色淡白如水肿状,粒小不坚,宜从肺气不宣,津液壅滞认识,治疗之法,当酌兼宣降肺气,以疏津液之运行;声带息肉若基底较广,呈水肿状,当从脾虚湿邪上泛认识,治疗之法,当酌兼利水渗湿之品以决之。
3、声带运动状态:慢性喉炎与声带小结、息肉往往存在声门闭合不全的现象,此点无辨证意义。但是,喉肌弱症的声带色淡,松弛无力,张力不够,则多属于气虚之证,当补气为主,对久病者亦可根据“久病入络”理论,治以益气活血。
三、临床用药,活用开音散结
治疗慢性喉炎常宜配伍开音之品,常用的开音之品如下。
石菖蒲:辛、温。入心、肝、脾经。《本草经》谓其能通九窍。有芳香通窍开音之效。多用于急性喉炎属风寒表证,或慢性喉炎属气虚、痰湿,或兼风寒之邪者。
远志:苦、辛,微温,归心、肾、肺经。《本草经》谓其能通九窍。有宁心安神,化痰开窍之功。凡声音嘶哑而兼痰浊者,可酌情选用。
木蝴蝶:苦、寒。入肺、肝经。善清肺热、润肺燥、开声喑,可用于肺经风热、肺热壅盛、肺经郁热、阴虚不足之失音诸证。
胖大海:甘、淡、凉。入肺、大肠经。善生津润肺,利喉开音,可用于肺经风热、肺胃热盛、肺胃郁热、阴虚不足之失音诸证。本品有清热通便之效,肺胃郁热失音而兼腑气不畅者尤为适用。
诃子:苦、酸涩、平。入肺、大肠经。本品生用,善敛肺气,止咳逆,下气降火,利咽清音,为开音要药,可用于气虚证、阴虚证、郁热证之失音。
藏青果:为诃子未成熟的果实。性味酸苦涩,微寒,入肺、胃经。其降火利咽开音功效胜于诃子,故尤适于实热证(包括郁热证)、阴虚证之失音。
蝉蜕:甘、咸、凉。入肺、肝经。本品轻清,善于疏散风热,宣肺开音。可用于肺经风热、肺经郁热、阴虚不足之失音诸证。
凤凰衣:甘、淡、平。入肺经。清肺热,生津润燥,利喉开音。尤适于阴虚证、郁热证之失音。
此外,若声带息肉与小结,其基本病理属痰浊凝结,应注意选用化痰散结之品,常用的有:夏枯草、山慈菇、白芥子、僵蚕、法夏、消瘰丸(牡蛎、玄参、浙贝母)、海蛤壳配海浮石、昆布配海藻之类,酌情选用。痰凝与瘀血在慢性喉炎,尤其在声带息肉与小结可互兼,或以瘀血为主,则应注意酌情选用化瘀散结之品,常用的有:郁金、鳖甲、穿山甲、土鳖虫,以及桃仁配红花、当归尾配丹参、三棱配莪术之类。
【名医经验】
1、杨志仁(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创始人,广东中医学院耳鼻咽喉科副教授)经验:擅长辨证论治
例一;劳某,女,55岁。1972年8月16日初诊。诉声音嘶哑两个多月,平时讲话较多,检查声带见有绿豆样大小的息肉,患者不愿接受手术,要求中医治疗。证见声嘶较重,说话沙哑难辨,咽喉干燥,睡眠不宁,舌质红,少苔,脉细数。证属肺肾阴亏,治以养阴润肺,活血祛瘀。处方:干地黄15g,玄参12g,麦冬 9g,桔梗9g,甘草4.5g,龙利叶12g,桑白皮9g,瓜篓皮12g,柿霜9g,茜草根9g,赤芍9g,红花3g,三七末3g(冲服)。另用藏青果 9g(含服),每日4次,每次1枚。服药二十余剂,声音恢复正,再经五宫科医生检查,声带息肉完全消散。追踪观察随访,三年未见复发。
例二;杨某,女.43岁。1976年7月11日诊。诉声音嘶哑数月,诊断为声带小结并左侧声带前中1/3处息肉,基底广,于6月17日至7月6日连续三次手术切除均无效果。目下:声音嘶哑无音呈“沙沙音”,咳嗽有痰,纳差,二便调,唾眼不宁或失眠,血压偏高,形体肥胖,舌淡红,苔厚白微干,脉弦细。证属气阴两虚,兼挟痰湿。治以益气养阴、安神,佐以化痰止咳:党参15g,麦冬9g,干地黄12g,白芍g,五昧子4.5g,百合18g,甜桔梗9g,龙利叶 9g,紫菀6g,陈皮4.5g,法夏6g,茯苓9g,甘草4.5g。每日1剂,水煎服。另西藏青果9g含服,每日4次.每次1枚。三诊:7月18日,声嘶好转未愈,咳嗽止,胃纳、睡眠正常。治以养阴敛肺,通窍开音:生地黄12g,玄参9g,麦冬12g,桔梗9g,甘草6g,腊梅花9g,龙利叶12g,乌梅 3g,远志6g,石菖蒲6g,蝉蜕6g,人参叶9g。每日1剂。五诊(8月12日):病情好转,声音稍觉嘶哑。处方:干地黄12g,玄参9g,麦冬9g,菖蒲6g,蝉蜕6g,人参叶6g,远志9g,桔梗9g,甘草6g,诃子6g,僵蚕6g,苏子4.5g,乌梅3g。六诊:9月27日,声音响亮,已接近正常,劳累后稍差,经检查,双声带稍粗,闭合活动好,继续以养阴润肺之剂调理。
2、蔡福养(河南中医学院耳鼻咽喉科)教授:擅长活血化瘀,经验用方会厌逐瘀汤
会厌逐瘀汤药物组成:桃仁10g,红花10g,甘草6g,桔梗6g,生地黄10g,赤芍药10g,枳壳10g柴胡10g。
加减:若咽喉红肿,会厌、声带充血而声音嘶哑者,加茜草根15g,怀牛膝15g;若声带小结,加怀牛膝20g,莪术10g,丹参30g;声带息肉加陈皮10g,茯苓20g,半夏10g;声带微充血肿胀而闭合不全者,加太子参、沙参各15g,诃子、蝉蜕各12g。
适应证:风寒犯肺或肺经伏热所致的嗓音病症,包括会厌红肿、声带肥厚、声带息肉、声带小结、声音嘶哑等。
医案举例:陈某,女,26岁,工人,1977年9月20日诊。诉声音嘶哑,检查见咽喉、会厌微充血,声带肥厚,1/3处有稻粒大息肉,舌苔腻白,胸闷不舒,吐粘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有伏热,脾湿上蒸,则舌苔腻白;湿滞滞留故声带肥厚,湿郁血结则生息肉,妨碍开合而音哑。治法:活血化瘀,燥湿化痰,方用会厌逐瘀汤合二陈加减:柴胡、当归、赤芍、桃仁、红花、生地黄、玄参、枳壳各10g,甘草、桔梗各6g,陈皮15g,茯苓10g,半夏10g。水煎服。服药10剂后复查:声带息肉明显缩小,再服6剂而愈,检查见息肉、小结已经消失,停药2月后无复发。
3、何宗德(上海中医药大学耳鼻咽喉科)教授经验:擅长从肾论治慢性喉炎
案一:赵某,男,63岁。诉讲话不能持久,久则声音嘶哑,伴咽喉干燥,夜尿频。检查见声带苍白无泽,收展迟缓无力,发声时声门后端有三角缝,假声带活跃,喉黏膜红少津,舌红少苔,脉细弦偏数。诊断为喉肌无力。证属心肾不交,肾阴亏虚,心火偏亢。治以宁心安神,益肾开音,用定志丸合大补元煎加减:党参18g,茯神、远志、菖蒲、山茱萸、杜仲各9g,山药15g,熟地黄、枸杞、当归各12g,甘草3g。三诊:上方服7剂后症情未变,加牛膝12g,再服7剂。精神好转,眠深纳佳。但咽喉干涩,多语仍哑。处方:原方加川芎、赤芍各9g。四诊:上方服10剂而愈,声带检查正常,再续上方3剂以巩固疗效。
案二:舒某,男,29岁。歌手。咽喉干涩沉重,发音漏气,歌声走调,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因演出频繁,身体疲劳,食伤脾胃,纳欠便溏。检查见声带灰白少泽,内收时声门中央有梭形缝,苔薄白,脉沉无力。诊断为喉肌无力。证属宗气不足,气虚伤脾。治以益气扬声:太子参、山药各15g,百合、白扁豆、淫羊藿各 9g,山茱萸、巴戟天、白术、茯苓各9g,大枣7枚。7剂。二诊:胃纳转佳,大便正常,体力恢复。但咽喉仍干,声音不扬。处方:上方去淫羊藿,加玉竹、石斛各9g,熟地黄12g,炙甘草5g,7剂。三诊:声音恢复正常,声带检查正常。续以二诊方5剂以巩固疗效。
3、谢强(江西中医学院耳鼻咽喉科教授)经验:擅长针灸,喉肌弱症,针刺开音2号与足三里
取穴:开音2号(双,临床经验穴,位于水突穴向喉正中线旁开1.5cm处),向环甲关节处斜刺)、足三里(双),补法,留针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共2疗程。
参考文献
1、安福敬,方芳,陈国清.双侧喉返神经注射治疗慢性喉炎50例临床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05,27(4):95~96
2、姚行齐,杨长亮,杨嫒嫒.间接喉镜下声带给药法治疗慢性喉炎110例报告[J].中华临床医药2000,1(3):65
3、刘民生,李雪珍,亓召芹.会厌逐瘀汤加减治疗声带小结56例[J].四川中医2004,22(6):82
4、谢强.针刺治疗老年喉肌弱症118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9(2):23
5、广州中医学院《新中医》编辑室.《老中医医案医话选·杨志仁》(内部刊行),1977,251~254
6、李凡成,肖国仕.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妙法绝招解析[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