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反克关系
1、肝木反克肺金:肝的阳气太过,多余的阳气上升到上焦的肺,使肺的阳气太过,阴气不足。临床上对于肝阳太过引起的肺阳太过,肺阴不足证,可以通过泻肝阳的方法祛肺阳救肺阴。或者,肝的阴气不足,则肺的阴气下降补充肝的阴气,导致肺的阴气不足,阳气太过。临床上对于肝阴不足引起肺阴不足,肺阳太过证,可以通过补肝阴的方法救肺阴。
2、肺金反克心火:肺的阴气太过,多余的阴气下降到上焦的心(心在肺下边),使心的阴气太过,阳气不足。临床上对于肺阴太过引起的心阴太过,心阳不足证,可以通过泻肺阴的方法祛心阴救心阳。或者,肺的阳气不足,心的阳气上升补充肺的阳气,导致心的阳气不足,阴气太过。临床上对于肺阳不足引起的心阳不足,心阴太过证,可以通过补肺阳的方法救心阳。
3、心火反克肾水:心的阴气太过,多余的阴气下降到下焦的肾,使肾的阴气太过,阳气不足。临床上对于心阴太过引起的肾阴太过肾阳不足证,可以通过泻心阴的方法祛肾阴救肾阳。或者,心的阳气不足,则肾的阳气上升补充心的阳气,导致肾的阳气不足,阴气太过。临床上对于心阳不足引起的肾阳不足,肾阴太过证,可以通过补心阳的方法就肾阳。
4、肾水反克脾土:肾的阳气太过,多余的阳气上升到中焦的脾,使脾的阳气太过,阴气不足。临床上对于肾阳太过引起的脾阳太过脾阴不足证,可以通过泻肾阳的方法祛脾阳救脾阴。或者,肾的阴气不足,则脾的阴气下降补充肾的阴气,导致脾的阴气不足,阳气太过。临床上对肾阴不足引起的脾阴不足,脾阳太过证,可以通过补肾阴的方法救脾阴。
5、脾土反克肝木:脾的阴气太过,多余的阴气下降到下焦的肝,使肝的阴气太过,阳气不足。临床上对于脾阴太过引起的肝阴太过,肝阳不足证,可以通过泻脾阴的方法祛肝阴救肝阳。或者,脾的阳气不足,肝的阳气上升补充脾的阳气,导致肝的阳气不足,阴气太过。临床对于脾阳不足引起的肝阳不足,肝阴太过证,可以通过补脾阳的方法救肝阳。
四、拒纳关系
1、肝木拒纳肾水:肝的阳气太过,则拒纳肾的阳气的补养,则肾的阳气容易太过。临床上对于肝阳太过引起的肾阳太过,肾阴不足证,可以通过泻肝阳的方法祛肾阳救肾阴。
2、肾水拒纳肺金:肾的阴气太过,则拒纳肺的阴气的滋养,则肺的阴气容易太过。临床上对于肾阴太过引起的肺阴太过,肺阳不足证,可以通过泻肾水的方法祛肺阴救肺阳。
3、肺金拒纳脾土:肺的阳气太过,则拒纳脾的阳气的补养,则脾的阳气容易太过。临床上对于肺阳太过引起的脾阳太过,脾阴不足证,可以通过泻肺阳的方法祛脾阳救脾阴。
4、脾土拒纳心火:脾的阴气太过,则拒纳心的阴气的滋养,则心的阴气容易太过。临床上对于脾阴太过引起的心阴太过,心阳不足证,可以通过泻脾阴的方法祛心阴救心阳。
5、心火拒纳肝木:心的阳气太过,则拒纳肝的阳气的补养,则肝的阳气容易太过。临床上对于心阳太过引起的肝阳太过,肝阴不足证,可以通过泻心阳的方法祛肝阳救肝阴。在这里对于阴阳的消长关系再进一步说明一下。所谓阴阳的消长关系是指阴与阳之间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关系。具体有四种情况:
1、阳气增加,阴气必然减少,只是阴气减少的量小于阳气增加的量,阳长为主,阴消居次。
2、阳气减少,阴气必然增加,只是阴气增加的量小于阳气减少的量,阳消为主,阴长居次。
3、阴气增加,阳气必然减少,只是阳气减少的量小于阴气增加的量,阴长为主,阳消居次。
4、阴气减少,阳气必然增加,只是阳气增加的量小于阴气减少的量,阴消为主,阳长居次。另外,当阴气或阳气减少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阳气或阴气也开始减少,原因系前面所说的阴阳互根。当阴气阳气都减少到低于正常水平时,便出现了中医讲的“阴阳两虚证”。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人体疾病的产生,是由于人体五脏阴阳不平衡导致的。而五脏之间具有相生、相克、反克、拒纳的关系,这样便加深了疾病的复杂程度,所谓疑难杂证便是由于五脏的相互作用引起人体多个脏腑发生阴阳不平衡而导致的。所以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决不是单纯的治疗一个脏腑,往往同时治疗多个脏腑,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至于怎样发现哪一个脏腑的阴阳不平衡,发现后又该如何调理使阴阳重新平衡,我会在后面的文章中一一与大家分享。好了,讲到这里,我们基本上把五行的有关内容讲完了,其实五行所诠释的内容远不是如此,我只是将我所认识的五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交流一下,各位如果有兴趣可以在这方面多多研究,发掘出更多新的有用的东西。最后总结一下:
1、五行分别为金,木,水,火,土;2、五行是由万物本源——气,聚化而成,具有气的一切属性,包括阴阳属性与升降出入的运动属性;3、世间万物都可以用五行所属来划分。4、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克,反克,拒纳等四种关系。原因是五行所具有的阴阳属性与升降出入的运动属性。5、临床上可以运用五行相生,相克,反克,拒纳等四种关系辨别脏腑的阴阳失衡情况。
4、探寻人体中的物质世界——脏腑与气血精津液
我想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五脏六腑这个词应该很熟悉了,很多词汇中都用到了五脏六腑的名称,譬如肝胆相照,狼心狗肺,心肝宝贝,牵肠挂肚等,但是我们是否真的了解五脏六腑呢,我想肯定有不少朋友对此不甚了解。首先我们说说五脏六腑指的是什么。五脏指的是肝,心,脾,肺,肾。对于五脏,我们在前面讨论五行的时候讲到过。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六腑是什么呢?六腑指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和三焦。前面我们在论述五脏的时候,说到了五脏之间相互关系,这对于我们在诊断病症有很大的指导作用。那么六腑与五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六腑与五脏之间存在表里关系。所谓表里关系是指脏腑之间紧密联系的一种关系。其中,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中医在论述五脏六腑的时候,常常侧重论述五脏的生理功能,下面我们分别说说五脏在人体生命运行中起的作用。
(一)肺的作用
1、肺主气
肺在我们的影响中主要和呼吸有关,的确,肺在中医角度来看,其主要生理功能为负责气一切事情,包括鼻子呼吸的气和通过饮食生化的气。所以一切与气有关的问题都与肺有关。我们从小到大生的最多的病可能是感冒,感冒就与肺有关,感冒是外界的大阴之气(寒气)通过皮肤进入肺,使肺的阴气超出正常阴阳平衡水平,造成肺的阴气太过,阳气不足,人体怕冷,鼻子流鼻涕(肺的阴气聚化而成),鼻孔堵塞气不畅。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原因是由于肺处在五脏最上方,最表面,与外界的接触最直接,所以容易受到外界大阴大阳之气(中医称大阴之气为寒邪,大阳之气为热邪)的威胁而造成肺的阴阳不平衡。上面说到肺受到外界大阴之气侵入导致阴阳失衡而感冒,我们称这种感冒为风寒型感冒,当然肺也可能受到外界大阳之气的侵入导致肺阴阳失衡而感冒,我们称这种感冒为风热型感冒。肺感受大阳之气(热邪)后,造成肺的阳气太过,阴气不足,此时人体体表温度增加而发热。肺除了负责呼吸之气外,还负责人吃了食物与水后,将食物与水化生成人体内的抵挡外界大阴大阳之气的气(中医称之为“卫气”)和营养人体全身的气(中医称之为 “营气”)。对于这两种气的生成原理我们在聊脾脏的时候会进一步论述。在这里我想说一个比较有趣的事情,我发现睡觉打呼噜的人一年四季很少得风寒感冒,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讲肺主气,如果肺上的阳气太过,那么根据阴阳消长原理,肺的阴气必然不足(当然也可以首先是由于肺的阴气不足导致肺的阳气太过),这样肺的阴阳失去平衡,人体必然产生不正常现象,现象之一就是打呼噜,由于肺的阳气太过,阴气不足,呼吸难以顺畅,打个比方,把阳气比作机器运行的动力,阴气比作机器运行所需的润滑油,如果阳气太多而阴气不足,那么就像机器运行时动力十足,但由于缺少润滑油的润滑作用,必然火星四溅,发出刺耳的轰鸣声。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大呼噜的原因。而肺上的阳气太过,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人体表面的卫气充足,能够很好地抵御外界大阴之气(寒邪)而很少得风寒感冒。但由于肺的阳气太过,阴气不足,常常感到周身发热,即使大冬天也比周围的人穿得少,所以肺阳太过的人虽然很少得风寒感冒,但由于容易受热邪的侵害,而容易得风热感冒。表现为周身发热,热邪上冲,口干目刺,脸面烫红等。所以不管这么说,还是阴阳平衡最好,阴阳平衡了,自然无病可生,阴阳失衡了,必然杂病丛生。
2、肺主悲忧
在七情中,肺主悲与忧。这里又涉及到一个哲学概念——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决定物质。什么意思呢?在这里肺为物质,是有形之体,悲与忧为精神,是功能情志。聚成肺的阴气与阳气的偏盛决定了是的悲与忧的情志是否正常。具体来说,如果肺上阴阳平衡,那么人的悲与忧的情志正常,表现为应该悲或忧的时候,适度的悲与忧,不应该悲或忧的时候,决不会无故生忧悲之情。如果一个人的肺上阳气太过,则阴气不足(或者阴气不足,则阳气太过),那么这个人应该很少有悲忧之情。相反地,如果一个人的肺上阴气太过,则阳气不足(或者阳气不足,则阴气太过),那么这个人很容易产生悲忧之情。我们应该比较熟悉那个体弱多病又整天悲忧不断的林妹妹,其实林妹妹就是因为肺这个有形的物质上阳气不足,阴气不足,难以生一身卫气而体弱多病,也正是因为林妹妹肺上的阳气不足,阴气太过,而悲忧之情过度。当然,物质决定精神的同时,精神反过来也可以影响物质。在拿林妹妹为例,林妹妹由于肺这个物质阴盛阳衰而精神上悲忧过度,而精神的悲忧过度也同样影响肺这个物质,表现为悲忧过度伤肺,使肺的阴阳进一步失衡,导致恶性循环。所以利用精神决定物质的原理,中医历史上也有一些精神疗法,也就是现在将的心理治疗法。但笔者认为精神毕竟不能替代物质,我们应该把物质放在第一位,将五脏物质的阴阳调理平衡了,自然反常的精神状态也就消失了。当然在物质治疗的同时,辅之以精神治疗,效果会更好。
3、肺主皮毛
对于这个命题,应该很有用处,常常发现超市里有很多治疗青春豆的洗面奶,我由于没有青春豆,没有用过这种洗面奶,所以不知道效果如何?也经常在电视购物广告上看到很多治疗青春豆之类皮肤病的药品广告。在生活中也经常看到很多人为脸上消不去的豆豆烦恼不已。可是大家知道不知道青春豆等一系列皮肤问题与五脏中的哪一脏有关系吗?答案是肺脏。为什么呢?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讲了气一元论,气为万物之源,气分阴阳,所以万物可以用阴阳划分。古人把万物抽象概括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即五行,所以万物除了用阴阳划分外,还可以用无行划分,而肺与皮毛用五行划分同属金,所以中医将外在的五体之一皮毛归肺所管,那么肺与皮毛上的气是通过什么取得直接联系的呢?笔者认为是通过经络来传导的,也就是说,必定有一些经络直接连接着肺与皮毛,使两者的气产生直接联系。这里补充一个概念,我们在前面讲五脏之间关系的时候讲到五脏是通过脏与脏之间气的传导运动来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即阳气上升宣出,阴气下降盾入。那么五脏之间的气是通过什么物质来传导的呢?中医把这个物质叫做三焦。三焦是有形物质,是六腑之一。中医将心,肺部位的三焦叫作上焦,将脾胃部位的三焦叫做中焦,将肝肾部位的三焦叫做下焦。三焦将五脏联系起来,至此五脏六腑不在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由三焦联系起来的整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具体联系是通过三焦传导五脏六腑上的气来完成的。那么,脏腑与人体表面的五体(皮毛,血脉,肌肉,筋,骨)五窍(眼睛,舌头,口腔,鼻子,耳朵)又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导气,使在内的脏腑与在外的五体五窍产生联系的呢?答案是经络。对于经络,我们会在后面详细讨论。我们把话题转到肺主皮毛上面来,中医讲的皮毛是指人体的皮肤与皮肤上的毫毛。上面所说的青春豆之类的皮肤疾病,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们讲肺主皮毛,皮肤上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肺的阴阳失衡导致的,如果肺的阴气与阳气处于和谐平衡状态,那么人的皮肤处于健康正常状态,不会引起诸如青春豆之类的皮肤病。如果肺上的阴气不足(根据阴阳消长原理,肺上的阳气必然太过超过正常水平),肺的阳气上冲到脸面,试图冲出体表而不得出,变产生一些疙疙瘩瘩的气泡,这样就形成了青春豆之类的皮肤病。如果肺上阴气与阳气同时超过正常水平,阳气带动阴气(过多的阴气聚成水液),往上往外跑(前面在介绍气的时候,讲过阳气有升与出的运动规律),变形成了水痘或湿疹。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皮肤比较干燥发痒,那是因为肺上的阴气不足,阳气太过,传导到皮肤表面的阴气较少阳气较多,所以产生干燥的感觉。所以在治疗干燥性皮肤病的时候,应该用补足肺阴的方法,肺阴补足了,肺阳自然就减少了,此时肺的阴阳又一次进入平衡状态,所有皮肤上的疾病自然就好了。前面提到了如果肺的阴气不足容易引起皮肤干燥起豆豆等疾病。那么如果肺的阳气不足会造成什么样的皮肤疾病呢?我们说肺的阳气不足,根据阴阳消长原理,肺上的阴气必然太过,此时通过经络,肺上过多的阴气会传导到皮肤,使得皮肤容易油腻。所以对于皮肤油腻等皮肤不适症状,应该想到通过不足肺上的阳气来治疗,肺阳补足了,肺阴自然减少,肺的阴阳重新达到平衡,皮肤油腻等问题自然消失了。最难治疗的,应该是肺的阴气与阳气同时超过正常水平而引起如湿疹等皮肤疾病,对于湿疹,中医认为它是一种湿热证,湿属阴,热属阳,阴与阳同时太过,确实难治,用阴的中药来减少过多的阳气吧,则阴气进一步太过,用阳的中药来减少过多的阴气吧,则阳气进一步太过,实在难以让阴阳重新回到原来的平衡水平。中医界很多人认为,2002年的那场“非典”就是一种肺湿热证引起的病。笔者认为治疗阴阳同时太过的疾病,应该采用子午流注服药法,所谓子午流注指的是针灸学上的概念,即把一天24小时划
分成12个时辰,每个时辰2小时,而这12个时辰对应与人体脏腑相连的经络,中医认为,与脏腑相连的经络在每个时辰的兴旺水平不一致,具体为7-9点胃经最旺,9-11点脾经最旺,11-13点心经最旺,13-15点小肠经最旺,15-17点膀胱经最旺,17-19点肾经最旺,19-21点心包经最旺,21-23点三焦经最旺,23-1点胆经最旺,1-3点肝经最旺,3-5点肺经最旺,5-7点大肠经最旺,在对应的时辰吃对应中药效果最好,譬如在上午9点吃补脾的中药,由于此时脾经最旺,吃的入脾经的中药最容易被脾经吸收传送到脾脏,以此调理脾脏的阴阳平衡。而在此时如果吃调理其他脏腑的中药,由于相应的经络没有完全兴旺开通,难以很好地将药物生化之气传导到对应的脏腑,调理该脏腑的效果自然不理想。我们现在回到治疗肺湿热的问题上来,中医讲肾主水(对于肾主水的功能我们在后面讲到肾的时候会具体讲),肾与膀胱相表里,我们吃到肚子里的食物与水,在脾胃的运化下生成阴气与阳气,阴气下降到下焦的肾,在肾阴与膀胱阴的作用下,聚化成有形的水(尿液)储存在膀胱中,然后在肾阳与膀胱阳的作用下,排出体外(尿液一定是通过肾与膀胱上的阳气带动下排出体外的,因为阳气具有宣出的运动趋势)。如果肾与膀胱的阴气不足,则难以生成有形的尿液,如果肾与膀胱的阳气不足,则形成的尿液难以排出体外,而继续下降到下半身,引起腿脚水肿。这就是肾主水的原理。所以在治疗湿热的时候,我们应该通过调理肾来祛除体内的湿气,同时通过调理肺来祛除肺热。具体为在3点肺经开始兴旺开通的时候,吃性凉或寒,入肺经的中药祛除肺上多余的阳气,在17点肾经开始兴旺开通的时候,吃性温,入肾经的中药,使肾的阳气增加,阴气减少,此时肺上多余的阴气下降到肾补充肾的阴气,再通过肾阴的作用下生成尿液储藏在膀胱中,尿液在肾阳的作用下排出体外,从而可以祛除肺上多余的阴气与体内过多的湿气(阴气聚化而成),如此在一天内通过对肺与肾的调理,使肺上太过的阳气不断减少,使肺上太过的阴气通过下降到肾,再形成尿液排出体外也再不断减少,直到肺的阴阳重新达到正常的平衡水平。至于经络学涉及的子午流注,调理脏腑阴阳平衡涉及到的中药学,笔者会在后面的内容中一一给大家详细到来,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总结一下对于上焦肺的湿热证(具体包含湿疹等皮肤病及2002年的那场非典等)的治疗方法:可以在3点肺经开始兴旺开通的时候,通过中药或经络调理祛除多余的阳气,在17点肾经开始兴旺开通的时候,通过中药或经络条理祛除多余的阴气。解决了在治疗肺阴阳同时太过时,祛阴祛阳顾此失彼的矛盾,使阴阳重归正常水平达到平衡。
4、肺开窍于鼻
中医讲五窍中的鼻对应五脏中的肺,这个命题可以这样理解,首先从五行所属分类,鼻与肺同属金,所以中医将鼻子的一切问题归属五脏中的肺所管。这是个比较抽象的理解方式,需要动用我们中国人擅长的类比工夫。还有个解释就是手阳明大肠经循经路线经过鼻子,而大肠与肺相表里(相表里的意思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就是一种联系比较紧密的关系,存在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所以肺间接与鼻子有关系。笔者认为,之所以肺开窍于鼻,是由于前面我们说的肺主呼吸的原因,大家知道呼吸主要是用鼻子进行的,鼻子吸进空气达到肺脏,再由鼻子将肺中污浊之气(二氧化碳)呼出体外,所以鼻子自然与肺直接相通,肺开窍与鼻也就很好理解了。我们在感受外界大阴之气(寒邪)后,会引起风寒感冒,表现为身体怕冷,鼻子流清鼻涕等,清鼻涕就是肺上过多的阴气聚成的痰,在肺阳的作用下上升到鼻子中。对于风寒感冒中医想到的治疗方法是发汗解表。所谓发汗解表呢?发汗解表就是吃一些性温热,入肺经的中药使人体发汗通过发汗来排出体内的大阴之气(寒邪)以到达祛除肺上多余的阴气,使肺阴阳平衡的目的。肺阴阳平衡了,风寒感冒自然就好了。中医讲,寒则热之,在治疗风寒感冒的时候就是用的这种方法。我们为了统一于先前讲的气阴阳论,笔者将“寒则热之”称作“阴则阳之”。我们由此很容易想到中医另一个经典的治疗方法“热则寒之”,“热则寒之”在笔者这称为“阳则阴之”。笔者之所以这样称呼的原因是笔者觉得中医科学的术语太多太复杂,笔者一向认为大道致简,中医就是一个大道,她不应该是复杂深奥,晦涩难懂的,而应该是一门很简单的人人都能学会的科学,基于这样一个信念,我才试图动笔写了上面的文字,希望大家通过阅读后,能引领大家进入中医这扇看似高不可攀其实人人都能进入的大门,希望有朝一日人人都是懂得养生调理的老中医。笔者认为中医的核心内容只有三个字——“气,阴,阳”。气,阴,阳是个无法分开的整体,气分为阴阳,阴阳合于气。所以笔者在所写的文章中很少用到中医专业术语,总是不断地提到 “气”“阴”,“阳”三个字。试图用“气”“阴”“阳”来解释中医的全部内容。我们来回到“阳则阴之”的治疗方法上来,当我们得了风热感冒的时候,我们就该想到“阳则阴之”的治疗方法,风热感冒是人体感受外界大阳之气(中医称为“热邪”)后,造成肺上的阳气太过,根据阴阳消长原理,此时肺上的阴气必然不足。人体表现为鼻子干燥,周身发热等。此时根据“阳则阴之”的治疗原则,应该吃些性凉,寒,入肺经的中药来驱除肺上多余的阳气,多余的阳气驱除了,根据阴阳消长原理,阴气必然开始增加,阳气减少阴气增加,直到阴阳重新平衡,风热感冒就好了。在这里,我要将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病理现象,我们发现有些人在冬天感受了大阴之气后,开始表现为怕冷流清鼻涕等阴太过,阳不足的现象,到后来变成周身发热,鼻子干燥堵塞或流黄鼻涕等阳太过,阴不足的现象。或者发现有些人在夏天感受大阳之气后,开始表现为周身发热,鼻子干燥等阳太过,阴不足的现象,到后来变成极度怕冷等阳不足,阴太过的现象。这又是为什么呢?笔者在先前讲阴阳论的时候,讲过阴阳有三大属性,分别是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化。上述所举的奇怪现象,就是阴阳转化的体现。具体描述为当阳气太过,根据阴阳消长原理,阴气必然不足,但当阳气进一步增加达到极过时,本来不足的阴气,突然开始增加最后达到太过,此时阴阳同时达到太过状态,但由于阴气增加的趋势较阳气增加的趋势猛烈,人体表现为怕冷等一系列阴的表现。此时的治疗方法应该是不去管太过的阴气,而专攻太过的阳气,服用性寒,归肺经的中药,驱除肺上多余的阳气,阳气驱除了,阳气达不到极过状态,阴气自然开始减少直到阴阳重新达到平衡,此时病愈。而当肺上的阴气太过,根据阴阳消长原理,阳气必然不足,但当阴气继续增加达到极过状态,此时原本不足的阳气突然开始增加直到太过,此时肺上的阴阳同时达到太过状态。由于阳气增加的趋势较阴气增加的趋势猛烈,人体开始表现为发热口干鼻子燥热等一系列阳的现象。此时的治疗方法是不去管太过的阳气,而专攻太过的阴气,服用性温热,入肺经的中药,驱除肺上多余的阴气,阴气驱除了,阴气达不到极过的状态,多余阳气自然开始减少,直到阴阳重新达到平衡,病就好了。这就是为什么明明看到有些人发热却仍给吃性温热的中药,明明看到有些怕冷,却仍给吃性寒凉的中药的原理所在。上面只是讲了一下“阴则阳之”,“阳则阴之”的治疗原则,涉及到的服用中药的具体治疗办法,笔者会在后面的内容中与大家交流的。讲了这么多,让我们再总结一下阴阳的8种变动趋势及相应治疗原则:
1、阳气太过,根据阴阳消长原理,阴气必然不足;治疗原则:吃性寒凉的中药,驱除多余的阳气。
2、阳气极过,根据阴阳转化原理,阴气必然太过;治疗原则:吃性寒的中药,驱除多余的阳气。
3、阳气不足,根据阴阳消长原理,阴气必然太过;治疗原则:吃性温热的中药,补充阳气。
4、阳气极不足,根据阴阳互根原理,阴气必然不足。治疗原则:吃性热的中药,挽救阳气。
5、阴气太过,根据阴阳消长原理,阳气必然不足;治疗原则:吃性温热的中药,驱除多余的阴气。
6、阴气极过,根据阴阳转化原理,阳气必然太过;治疗原则:吃性热的中药,驱除多余的阴气。
7、阴气不足,根据阴阳消长原理,阳气必然太过;治疗原则:吃性凉寒的中药,补足阴气。
8、阴气极不足,根据阴阳互根原理,阳气必然不足;治疗原则:吃性寒的中药,挽救阴气。上面8种阴阳变动趋势所对应的8种治疗原则其实就是“阴则阳之”,“阳则阴之”两大治疗原则的具体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