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范围心电图
2017-08-07
王安宁

主治医师宁县人民医院

心电图检查,只是临床工作者对患者即时的心血管运动和电生理状态的了解之一。心电图检查结果只能是心电图检查报告,不能是心电图诊断报告;它只供临床医师参考。同一类型改变的心电图,原因不同,临床表现不同,心电图结论也不相同;同一结果的心电图,即可以见于正常人,也可以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及其它疾病。临床将介于正常心电图与可疑心电图之间的一类心电图归为正常范围心电图,也称为大致正常心电图。那么,哪些心电图,属于正常范围心电图呢?

1. 窦性心动过速

成人窦性心率超过100bpm,儿童高于该年龄组窦性心率上限者(新生儿120~160bpm,婴儿120~150bpm,2~4岁110~130bpm,5~7岁90~110bpm, 8~12岁接近成人),称为窦性心动过速。

⑴运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休息后窦性心律就会明显下降。

⑵发热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体温正常以后;心律恢复正常范围。

⑶急性心肌炎、心包炎常伴窦性心动过速。

⑷甲亢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⑸失血、脱水发生的窦性心动过速。

2. 窦性心动过缓

成人窦性心率低于60bpm,儿童低于该年龄窦性心率的下限,称为窦性心动过缓。清醒状态下窦性心率40~59bpm,睡眠状态下窦性心率在35bpm以上者,为正常范围心电图。

大多数窦性心动过缓见于健康人,特别是劳动强度大的工人、农民和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健康人出现的窦性心动过缓是无症状,剧烈活动后窦性心率迅速上升至150bpm左右,而不伴有传导阻滞、束支阻滞和ST-T改变。

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发生的心动过缓,运动不能使窦性心律上升至90bpm以上,心率稍微加快就伴法窦房阻滞、房室阻滞、束支阻滞、缺血性ST-T改变等。

3.窦房结内游走性心律

起搏点游走于窦房结头、体、尾部所形成的心脏节律,称为窦房结内游走性节律。心电图特征:⑴.I、II、aVF、V4~V6导联P波直立,aVR导联P波倒置。⑵.P波发生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周期性变化,但不出现倒置P′波。⑶.P波高时,P-P周期短,P波低时,P-P周期长。

4.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与呼吸周期无关的窦性心律不齐,称为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心电图特征:窦性P波P-P周期差别>120ms,与呼吸周期无关。

5.P波切迹

正常窦性P波常有轻度切迹或呈双峰型,双峰间距<0.03s,时限<0.11s,为正常范围心电图。

6.短P-R间期

短P-R间期,指P-R间期为90~119ms,无预激波及ST-T改变,无阵发性心动过速发作史。

7.间隔性Q波

正常情况下室间隔先除极,间隔向量指向右前下方,在I、aVL、V4~V6导联形成间隔Q波,间隔向量指向左上方时,II、III、aVF导联出现间隔性Q波。间隔Q波其时限<0.03s,振幅低于同一导联的1/4R波。

⑴横位型心电位:I、aVL导联可出现Q波,aVL导联Q波其与高侧壁心肌梗死不同点为:①. I导联、V4~V6导联无异常Q波;②. aVL导联P波低平、双向或倒置;③. aVL不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ST-T演变规律;④. Q-T间期正常。

⑵悬垂型心电位:II、III、aVF导联可出现间隔Q波,单独III导联出现Q波,大部分属于正常变异;部分属于局限性下壁心肌梗死。

⑶V1导联QS波:正常人偶尔V1导联出现QS波。其特点:①. QS波型固定不变;②. QS波只限于V1导联,很少波及V2导联,V2向左以后无Q波;③. QS波无顿挫和切迹;④. V1、V2导联无ST-T动态演变。

8.QRS低电压

少数正常人标准导联、肢体导联QRS电压低于正常范围,其见于心脏垂直于额面。多数人QRS低电压属于异常表现。因此,只有排除了胸腔积液、肺气肿、心包积液、弥漫性心肌病等所致的低电压以后,才考虑某些标导、肢导QRS低电压,是正常人的心电图表现;为正常范围心电图。

9.胸导联QRS高电压

⑴右室高电压:有些无器质性心脏病人群中,V1、V2导联R波增高;它与右室肥大有以下不同点:①.肢导QRS电轴正常或轻度右偏;②.V5、V6导联S波不加深;③.无ST-T改变;④.临床上无引起右室肥大的原因。 ⑵左室高电压:胸壁薄的青少年,V5、V6导联R波显示增高,一般<3.0mv,与左室肥厚不同点:①肢导QRS电压正常;②无心电轴偏移;③V5导联VAT正常;④无引起左室肥大的临床原因。

10.胸导联R波递增不良

正常人V1~V6导联R波不能逐渐增高,称R波递增不良,只极少部分见于正常人,更多的见于前壁心肌梗死和 心肌病等。

11.顺钟向转位

无任何病因发生的顺钟向转位,为正常范围心电图。心电图特征:⑴.心电轴正常;⑵.V1~V3呈rS型;⑶.V4呈RS型;⑷.V5、V6导联S波加深,仍呈Rs型。

12.逆钟向转位

无任何病因出现的逆钟向转位,为正常范围心电图。心电图特征:⑴.心电轴正常;⑵. V1呈rS型;⑶. V2呈RS型;⑷.V3、V4呈Rs型,V5、V6呈qR型。

13. 心电轴偏移

正常人QRS额面平均电轴-30~+90°,婴儿时期心电轴可右偏,随年龄增长可转为正常;少数正常人可:轻度右偏(无力型)、轻度左偏或中度左偏(超力型)。

心电轴左偏,可见于横位心、左前分支阻滞、左室肥厚、透壁性心肌梗死、预激综合征等。

心电轴右偏,见于右室肥厚、左后分支阻滞、预激综合征、高侧壁心肌梗死、心肌病等。

14.ST段轻度下移

ST段呈上斜型下移≤0.05mv,一般属于正常范围;可作进一步检查,排除缺血性心脏病。

15.偶发早搏

偶发的房性、交界性、室性早搏<5次/min,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和其它疾病。临床上仅有偶发早搏而无其他疾病,可确定为正常范围心电图;但不包括RonT室早、特宽型室早、矮胖型室早及多源性、多形性室早。

16.SI、SII、SIII 征

标准导联I、II、III均出现以S波为主的QRS波群,诊断SI、SII、SIII综合征应除外不典型右束支阻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其见于下列情况:⑴.见于少数正常人正常变异;⑵.也可见于右室肥大、慢性肺心病、风心病、扩张型心肌病、老年退化性瓣膜病、左心衰竭等。

17.室上嵴型心电图

心电图特征:⑴.V1或V2呈rSr型,r≥r′;⑵.I、V5、V6无S波;⑶. QRS电轴正常,QRS时限在100ms以内。其产生机制可能是室上嵴或肺动脉圆锥部延迟除极。

18.局限性右束支阻滞

心电图特征:⑴. V1、V2呈rSr′型;⑵.I、V5、V6无Q波而有S波,⑶.QRS时限不超过100ms。

19.持续性幼年型T波

部分婴幼儿V1~V3导联T波,少数人可持续到成年;称为持续性幼年型T波。

心电图特征:⑴.V1、V2、V3导联T波倒置,深度≤0.5mv;⑵.V4导联T波低平或直立;⑶.V5、V6与肢导T波正常;⑷.运动可使T波直立。

20.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心电图特征:⑴.窦性心动过缓。⑵.可有卧位性一度房室阻滞或二度一型房室阻滞,活动后消失。⑶.ST段轻度上斜型抬高≤0.3mv;⑷. V2、V5导联可见T波增高。

21.早期复极

早期复极是心外膜下心室肌复极不均匀所致的一种早期复极心电图综合征,早期复极综合征可合并冠心病心绞痛出现伪性心电图改变,甚至转为正常心电图。

其心电图特征:

⑴.J点抬高和J波形成,主要见于V2~V5或II、III、aVF,V1、V2出现J波时 QRS呈rsr型,类似右束支阻滞。

⑵.T呈弓背向下型抬高,于V2~V5或II、III、aVF多见,胸导>肢导,常出现于中胸,幅度高于肢导,但很少超过5mm。

⑶.T波高耸:在ST段抬高的导联,T波高耸,上升缓慢,下降陡直。

⑷.R波降支可见切迹与顿挫。

⑸.运动或注射异丙肾上腺素时,ST段下移或恢复正常。

早期复极综合征,多数预后良好,不需特殊处理。但具有下列特征,有潜在性危险:

⑴.下壁导联,J点抬高>0.2mv。

⑵.一过性J波骤然增大,与室性心律失常风暴有关。

⑶.早复极图形几乎出现在全导联。

⑷.QRS波降支有明显切迹或顿挫。

⑸.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与早复极部位相同。

⑹.有限的心室晚电位。

⑺.有晕厥史、猝死家族史。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