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癌的常见类型与治疗方法有哪些
2022-11-30
聂小娟

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癌常见类型
一、
基底细胞癌:又名基底细胞上皮瘤、侵蚀性溃疡等。转移者罕见。一般分为四型,最常见的是结节溃疡型。(1)结节溃疡型:初起是皮肤出现一个小结节,或仅似红斑而并不显著隆起,或略呈结节状,表面的皮肤轻度向下凹陷。结节可逐渐扩大或中央结痂,继而痂下发生溃疡。(2)色素型:损害与结节溃疡型相同。含有较多色素,与恶性黑色素瘤类似,容易误诊。(3)硬斑状或纤维化型:常见于头颈部,为坚硬淡黄色或黄白色斑块,略微隆起,边界不清,似硬斑病样,可长期保持完整,最后发生溃破。(4)浅表型:皮损表浅,多发生于躯干,呈一片或数片浸润性红斑,表面脱屑或结痂,边缘或整个皮损稍隆起。类似湿疹或脂溢性皮炎。
二、
鳞状细胞癌:又名棘细胞癌、表皮样癌。早期与基底细胞癌临床表现上无明显区别。但是鳞状细胞癌多发生于长期不正常状态的皮肤,往往是由角化病、粘膜白斑病或其他癌前疾病转变而成。初起皮肤损害往往是一个干燥的、如小丘疹或小结节,表面呈黯红色,粗糙不平,中央有紧密附着的角质物,不易剥离,剥离后将再长出角质性物质。以后中央可发生溃疡,溃破面不断增大,其发展较基底细胞癌为快。有的状似火山喷口,臭味异常,自觉疼痛,有的鳞状细胞癌向外发展,外表像菜花样。
本病发展较快,破坏性大,可伸入结缔组织、软骨、骨膜及骨骼,常可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晚期可发生内脏转移。尤其是黏膜的鳞状细胞癌往往容易转移。
三、
原位癌:又称鲍温病(Bowen,s病),是一种表皮内鳞状细胞癌,多认为属角化不良的癌前病变。原位癌一般指粘膜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内的非典型增生(重度)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例如子宫颈、食管及皮肤的原位癌。更没有发生浸润和远处转移。但可进一步发展为早期浸润癌,偶尔原位癌可消退。原位癌的病变范围虽为局限性,但也可呈多灶性或在不穿透基底膜的情况下累及较大的区域。正因为原位癌没有形成浸润和转移,不符合癌症的特点,所以它并不是真正的“癌”。如果能及时发现,尽早切除或给予其他适当治疗,完全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四、
湿疹样上皮癌:又称帕哲忒病(Paget,s病),常侵犯40岁以上妇女单侧乳头和乳晕。损害常自乳头开始,多为单侧,为局限性深红色浸润,表面易于糜烂,搔抓后呈湿疹样变化。一般经过缓慢,逐渐扩展,可侵及全部乳房以至胸壁。乳头肥大突出,乳腺有鸡卵大坚硬结节。病变也可侵犯乳房外皮肤,如外阴、肛周、腋窝、颜面、口唇、鼻翼等处。可向附近淋巴结及内脏转移。乳房外paget病表皮变化与乳房部相同,但大汗腺导管或毛囊皮脂腺常有paget细胞侵入,大都有大汗腺癌,或伴发粘膜腺癌、鳞癌或内脏癌肿。
皮肤癌的确诊
皮肤癌早期或部分患者的表现与很多良性病变类似,最好的确诊办法是手术+病理诊断,即皮肤活检。
皮肤癌应与哪些疾病鉴别
临床上表现类似的有1.脂溢性角化病,又称老年疣,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多发于面部、颈部、胸部、背部及手背,损害为略高出于皮肤的圆形或卵圆形扁平疣状皮疹,呈朽黄、黄褐色至煤黑色,表面稍粗糙,覆有油脂状鳞屑痂。2.盘状红斑狼疮:多见于中年男女,损害初发时为小丘疹,渐扩大呈斑块,性质干燥,表面角质增殖,毛囊口扩张,内含有角质栓刺,有萎缩斑,不形成溃疡,边缘多充血。3.角化棘皮瘤:以中年男性较多,多发生于面部,尤其是颊部及鼻部,而四肢和躯干极为少见。损害为呈坚实的半球形肿瘤耸立皮肤上,似淡红色粉刺或与皮肤色泽相似的小结,中央陷凹呈火山口形,内含一个角质痂。4.转移性皮肤癌:由其他器官原发性癌转移到皮肤而发,一般为多发性,同时有其他器官原发性癌的症状及体征。5.色素性基底细胞癌应与黑色素瘤相鉴别。
治疗方法
一、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皮肤癌首选的治疗方法,适当的手术切除治愈率可达90%~100%。切除时,基底细胞癌应距离肿瘤0.5cm左右,鳞状细胞癌应距肿瘤0.5~1cm左右作皮肤切口,并需要足够的深度,尽可能作广泛的切除。对于已证实的区域淋巴结转移者,应行淋巴结清扫术,但不必作预防性的清扫术。当骨或主要血管和神经受累时,则需要截肢。切除后可直接缝合或皮瓣修复或实施植皮术。
二、放射治疗
一般鳞状细胞癌对放射线中度敏感,基底细胞癌对放射线特别敏感,而且皮肤耐受性较高。主要适用于不适合手术的特殊部位的皮肤癌、老年体弱,有手术禁忌证(有糖尿病、肾脏、心脏疾患等)者,均可选用放射治疗。
三、化学治疗
对已行手术扩大切除或已行放疗的患者,大多不需行全身化疗。对皮肤癌患者全身化疗主要适用于不宜作手术切除或放疗的晚期病例;手术和(或)放疗后仍怀疑有残留病变及转移的患者。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