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帕金森病病人的寿命并没有明显减少,但是漫长的病程却异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调查数据显示,约八成帕金森病患者认为患病对其工作和社会交往妨碍较大;约七成帕金森病患者在患病之后感到心情抑郁,孤单寂寞;已知六成帕金森病患者会发生抑郁。究其原因,这一方面可能源于长期精神压力过大,诱发负面情绪,导致抑郁,另一方面,帕金森病与多巴胺神经递质水平降低有关,而这也是抑郁的成因之一。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属要特别留意患者的变化,尤其要关注细节,更多给予关爱,来改善抑郁等非运动症状。而对于已有抑郁症状的患者,可选择同时具有抗抑郁作用的抗帕金森病药物。
帕金森病治疗管理既要尽早干预,患有帕金森病并不可怕,只要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科学地管理疾病,帕金森病患者仍然可以取得长期获益,提高生活质量,活出精彩。据了解,约八成帕金森病患者认为患病对其工作和社交妨碍较大;约七成帕金森病患者在患病之后感到抑郁、孤单、寂寞。
交大一附院王茂德教授介绍,确诊为帕金森病后,患者的每一天似乎都在“与时间赛跑”,只为尽可能多地留住生活自理的时间。帕金森病在疾病早期进展很快,到了晚期反而放慢脚步。所以,疾病管理既要尽早干预,还应该把目光放长远。患有帕金森病并不可怕,只要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科学地管理疾病,帕金森病患者仍然可以取得长期获益,提高生活质量,活出精彩。
一、控制运动症状
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表现为:静止时震颤、肌肉僵直、平衡能力差等,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情况。患病早期需要用一些对改善运动能力有作用的药物,延缓疾病进展。
二、预防运动并发症
帕金森病患者在发病初期就要考虑到疾病的长期管理,因为随着疾病进展,运动并发症的威力会慢慢显现出来,所以在早期的治疗上就不可短视,可依据个人情况,适当选择对疾病有修饰作用、能延迟运动并发症的药物,如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在联合药物治疗已经无法有效控制且严重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的条件下,就需要进行脑深部电刺激手术评估,患者术后症状改善率达99。2%以上。
帕金森病长期管理及用药要结合病症特点、疾病严重度、发病年龄、就业情况、药物副作用等,进行“个性化定制”,要严格遵循医嘱,规范用药,不可自行减药或停药。
三、改善抑郁等非运动症状
抑郁症是帕金森病易被忽视的症状,已知60%的帕金森病患者会发生抑郁。一方面,这可能源于长期精神压力过大,诱发负面情绪,导致抑郁;另一方面,帕金森病与多巴胺神经递质水平降低有关,而这也是抑郁的成因之一。
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特点
帕金森病服药有特点——“规律”,一定要规律。这就要求病人必须遵嘱服药。这里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不能自己乱涨量。有的病人对自己很大方,找医生开了药,服药一段时间效果挺好,为了好的更快,就给自己加药,加药以后感觉不错,再给自己加药,这是不允许的。不管是调整用药的种类还是调整药量,都是非常专业的事情,必须由医生来调整。病友们千万不要凭自己的想象用药,不规律用药是衰退快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有一种病人,坚决不用药,这样也是不对的。实践证明,按照一定剂量规律用药的,治疗效果最好。
此外,有的病友看到其他人用药后效果好,打听是什么药物,甚至“以身试药”,这是不可取的。虽然治疗的同为帕金森病,但是类型不同,用药自然也不同。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疗的药物主要有六类药物,包括抗胆碱能药物(如“安坦”)、金刚烷胺、复方左旋多巴制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型抑制剂以及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每个病人的情况不同,治疗用药也不同。让药物发挥最大的作用,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大夫努力的目标,也需要病友们的配合。
另外,服药后一定要给大夫反馈,这个反馈可能是有效,也可能是无效,需要大夫调药。只有将自己的情况反馈给大夫,才有利于更好的治疗。有的病人就医心切,找这个医生开药吃几天,再另找那个医生开药吃几天,这不利于病情的康复。
帕金森病手术治疗
脑深部电刺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等症状,还能减少抗帕金森病药物的剂量,解决了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剂末运动不能现象、开关现象、异动症以及药物治疗无效的典型帕金森病所引起的颤抖等问题,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的刺激位置和刺激参数可以调整,因此,随着患者的病情变化调节相应的参数,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DBS手术为可逆的、可调式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