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肿瘤优势之治未病
2013-01-29
李志明

副主任医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中医肿瘤学领域,它提倡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的提前干预,因此在延缓和减少肿瘤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复,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肿瘤科李志明

1.未病先防—养正御邪

概念:在疾病未形成之前,对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其发生 。

肿瘤与其它疾病一样,是正邪二气交争的结果,在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的情况下,易于发生肿瘤。因此,在肿瘤尚未发生之前,针对可能导致肿瘤各种原因,如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慢性疾病等内因,亦包括有毒致癌物侵袭等外因,加以防范,即所谓的肿瘤一级预防,从而降低肿瘤的发生率。 主要体现在摄生方面: 调情志、适起居、节饮食、慎劳作,长养正气,防止病邪的侵袭。

培养正气,应当注意重视精神调养,加强体育锻炼,生活起居有规律性。平素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有利于血脉流通,气机调畅,阴阳和调,正气充足 。 另外,在饮食方面勿使偏嗜、失节或食用不洁之品,忌食霉变不洁食物等。饮食和调,脾胃健运,就能化生精气,滋养人体,保持身体健康。如过食肥甘厚味易助湿、生痰、化热等。江苏启东地区作为肝癌的高发区,在经过“改水、防霉、治肝炎”的措施干预后,发病率大大降低,即是一个实证。还需注意防范各种不利于健康的因素,起居有常,劳逸适当。从源头上预防是抗御肿瘤重要方法之一。

2.见微知著 —癌前干预,防其恶变概念:对某些疾病出现的前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恶性肿瘤的发生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将起必有先兆,此时急治其先,可收到良好的效果。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善治者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中医治肿瘤强调应把肿瘤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防止其由轻变重,由小变大,由局部向其他脏腑蔓延。

白斑:当人体皮肤出现三个以上指甲般大小的白斑时,就要高度惕癌变的发生。这种白斑呈乳白色,大小不等,有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无痛痒的感觉,也没有角化、萎缩、溃疡的现象。一般正常人的皮肤上会出现凹陷的症状。主要集中在身体的躯干部位,四肢相对来讲就比较少。它的出现是体内瘤毒存在的外表信息。要注意与汗斑和白癜风区分。汗斑是没有凹陷的。另外正常人和老年人也会出现身上有白点的情况,注意数量有没有超过三个。

上唇系带结节:是指生于上口唇内中部系带上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聚生物,大的有半粒绿豆那么大,小的有米粒般大小,白色,有突起,也有平的,不是很明显。出现上唇系带结节,与直肠癌、肛门病变有关。如果结节生于上口唇靠上面的地方,则病变与肛门远,若是靠下面的地方则病变与肛门近。

舌面裂纹:舌面裂纹是指,看舌面上有横的,也有横竖相间的类似裂纹的症状。这种裂纹深的如刀刻一般,浅的犹如发痕。通过观察舌面出现这种情况,可知是脾胃气衰、生化无源的表现。在肿瘤中的胃癌、胃窦癌、贲门癌出现这种现象比较多。其中,裂纹越深,其肿瘤病变时间就很长了,要加紧治疗。

朱砂掌:当发现手掌出现朱砂样的红色,警惕肝部有病变。正常人的手掌是红润的,但不是很红,朱砂掌是指手掌的大部分出现非常红的症状,而且越来越红,严重的出现紫黑色,这是肝病、肝癌、肝硬化的表现。这些病变到了后期,就会出现整个手掌都是黑色的,也就是中医上所说的邪毒深结日久,肝郁血翳。这时就要活血化淤、舒肝理气,保证血液流通舒畅。

甲体:即指甲,正常人的甲体是红润有光泽的。身体弱的人会出现甲体的甲面有纵向条棱,严重的会出现条棱锐利,若用指甲去刮它,会有障碍,属于素体虚弱、病久体弱,肝盛阴经不足。大部分出现在男人的左手上、女人的右手上。通过观察甲体可以在用药的过程中提供指导作用。

3.已病防变 —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止转移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是有规律的,因此,在治疗时,可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预先对可能受影响的部位加以固护,增强其抗邪能力。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曾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时运用五行乘侮规律得出的治病防变措施。因为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肝属木,脾属土,肝木最易乘克脾土,故治疗肝病时,应配合适当的健脾和胃药。

中医对癌瘤转移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内经》《灵枢•百病始生篇》云:“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脏腑之间,生理上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生克制化关系;病理上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的乘侮亢害关系。一脏有病,可依据自身规律而影响他脏。《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出:“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一脏有病可以影响到相关的脏腑。

故治疗肿瘤转移时中医主张,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联系脏腑之间存在的生克乘侮关系,先治或先安未病脏腑,以阻断疾病的传变途径,防止疾病的蔓延,以使疾病朝着痊愈的方向发展。

4. 病后调摄,防其复发

概念:肿瘤的“治未病”还应包括病后调摄,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宿疾的复发。

恶性肿瘤在早、中期,经过根治手术,或经过规范的放化疗后,达到了完全缓解(CR) ,但是仍有一定的复发率,如胃癌患者在术后有70% ~80%死于局部或远处转移,即使是早期胃癌,术后10年仍有30% ~40%的复发率;食道癌在接受手术的患者中,即使是分期很早的患者(T1 ) ,仍有近50%的患者在5年内复发;其它肿瘤也是如此,尽管在确诊后一部分的病人可以进行根治手术,但是,总体的5年生存率仍只有50% ~60% ,约2 /3的接受过根治手术的病人可发生复发或远处转移,且85%的复发和转移发生在术后两年内。因此,对于大多数的病人,术后防止其复发是肿瘤治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中医药在这一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中医认为,疾病初愈,虽然症状消失,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所以在病后,通过培补正气,调理脏腑功能,使其紊乱的状态得以恢复。扶助正气,主要从气、血、阴、阳四个方面入手,俾气血冲和,阴阳平衡;调理脏腑功能主要是从先后天入手,先天为本,本元充盛则阴阳平,后天为养,脾胃健则气血充。扶正的同时不忘祛除余邪,实瘤已去,但癌毒未尽,现代医学也证实,即使早期肿瘤在根治术后,仍有微小转移灶的浸润,这也是术后辅助化疗与放疗的原因,中医可采用化淤解毒散结等治法,以清除余毒,防其复发。

另外,还应配合饮食调养,注意劳逸得当,生活起居有规律。否则,此时若适逢新感病邪,饮食不慎,过于劳累,均可助邪伤正,使正气更虚,余邪复盛,引起宿疾复萌。伤寒论》在六经病篇后,设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指出伤寒新愈,若起居作劳,或饮食不节,就会发生劳复、食复之变,从而示人疾病初愈, 应慎起居、节饮食、勿作劳,做好疾病后期的善后治疗与调理,方能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作,以收全功。 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源远流长,以治未病的思想指导中医防治肿瘤的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与现在肿瘤的“三级预防”有相似之处,但更突出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念,且具有个体化的辨证优势,特别是在应对癌变病变防恶化,肿瘤术后的防止复发与转移方面,通过扶正祛邪具有较好的效果,因而,其理论更全面、更具特色。

展开全部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