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律失常的诊断
心律失常主要通过心电图检查来确定诊断,但大部分病例通过病史及物理检查可做出初步诊断。
1.心律失常分类 心律失常可根据生理学基础或解剖学基础进行分类,临床上多用的是两种分类方法相结合,将心律失常按电生理特点分为:
①激动起源异常;
②传导失常;
③激动起源异常伴传导失常,然后再根据心律失常发生的区域指明心律失常的部位,如期前收缩或心动过速可分为房性,交界性或室性;传导阻滞可分为窦房间,房室间,束支或心室内的传导阻滞。
(1)窦性心律失常:激动起源于窦房结,但激动传导速度在正常范围之外,可分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游走节律,窦性静止。
(2)异位节律:窦房结以外发出的激动引起的心脏搏动,称为异位节律;可分为两大类:
①逸搏或逸搏心律;
②期前收缩以及由期前收缩或快速异位激动引起的心动过速,扑动和颤动。
(3)传导阻滞:心脏传导阻滞可为暂时性,间歇性或永久性,根据传导阻滞发生的部位,可将其分为窦房间,心房内,房室间,心室内(包括束支)传导阻滞。
2.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分析方法 心电图对诊断心律失常有重要意义,往往起决定性的确诊作用,但有些心律失常较复杂或为几种类型心律失常夹杂在一起,给诊断带来困难,因此,分析心律失常心电图必须按一定规律循序渐进,必要时需借助于梯形图进行分析。
(1)心电图分析方法:
①P 波:在常规导联中首先确定有无P波,然后根据P波的形态,方向,速率及其规律性以及与QRS波群的关系,判断激动的来源,窦性P波呈钝圆形,在 Ⅰ,Ⅱ,aVF,V5导联中直立,aVR导联中倒置,V1导联中双向,速率随年龄而不同,每分钟心率的正常范围如下:1岁以下110~150次,1~3岁 90~130次,3~6岁80~120次,6岁以上60~100次。
②P-R间期:随年龄和心率相应变化,年龄越小,心率越快,P-R间期越短,最短为0.08s,最长为0.18s。
③QRS 波群:分析QRS波群的形态和间期,有助于确定心室冲动形成的部位及心室内的兴奋过程,如果QRS波群的形态与时限均属正常,则可确定为室 上性激动下传,若QRS波群宽大畸形,则可能为心室自身节律,束支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室上性激动的心室差异性传导或预激综合征等。
然后再进一步分析QRS波群是间断发生或连续发生,它与P波的关系以及P-R间期的情况,以此来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
(2) 梯形图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在分析较复杂的心律失常时,根据心电图特点,用图解方式说明激动起源和传导过程而绘制出的图形称梯形图,梯形 图是有横线,垂直线和斜线绘制的线条示意图,通常用三行,自上而下依次代表心房(A),房室交界处(A-V)和心室(V),在A行和V行中的垂直线分别对 准P波和QRS波群的起始部,在A-V行内的斜线表示冲动在房室交界处内的传导过程,向右下的斜线表示冲动向前传导,向右上的斜线表示冲动的逆向传导,黑 点表示激动的起源,“┷”表示传导受阻。
在分析复杂心律失常时,有时需显示窦房传导关系,此时需在A行之上增加S行,S与A行之间为S-A,需显示激动在心室内传导情况时,在V行之下增加E-V行和E行。
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鉴别,详见上述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中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