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特点
脑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发生发展过程中, 几乎都会出现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或痉挛, 这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自然恢复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阶段性现象, 是中枢性肢体瘫痪的特征之一。
关于痉挛的发生机制, 目前多认为是牵张反射增强的结果。由于中枢神经损伤, 来自中枢对相应脊髓节段α运动神经元和α运动神经元的抑制减少, 主要是通过中间神经元对α神经元的抑制被释放, 使肌梭兴奋性增高。当肌肉受到牵张时,众多同步兴奋的冲动沿着1a 类传入神经到达α 运动神经元,引起同步兴奋的α运动神经元数量增加, 牵张反射范围扩大,反射增强, 出现痉挛。临床上, 脑血管病痉挛状态常与随意运动障碍一同出现,又称为痉挛性瘫痪, 具有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其他阳性症状,如深反射亢进痉挛、Babinski等病理反射阳性、共同运动、联合反应等。此外, 脑血管病痉挛的程度与损伤部位有关。脑卒中肢体瘫痪在急性期多为弛缓性瘫痪, 随着病程的延续, 逐渐出现痉挛, 达到高峰后, 痉挛程度又逐渐降低, 并出现分离运动和随意运动, 这是Br unnstrom 提出的中枢性运动障碍恢复的典型过程。但在临床上, 多数患者痉挛持续的时间相当长, 恢复相当缓慢, 表现为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 被动运动时抵抗较强,肌萎缩不明显, 腱反射活跃或亢进, 出现病理反射, 肌电图检查看不到失神经电位, 时间长久则逐渐转为挛缩状态, 上肢表现为肩关节内收、内旋, 肘关节屈曲, 腕及指关节均呈屈曲位, 而下肢相反, 髋、膝、踝关节屈曲困难, 呈伸直位。这就是脑卒中患者出现的典型的上肢屈曲及内旋, 下肢呈伸展状, 行走呈划圈步态, 即MannWernicke 姿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