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血常规
2013-11-10
耿聆

副主任医师锦州市中心医院

血液中有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血常规主要看这三种有无异常。

一、白细胞

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首先看白细胞计数(WBC)有无异常,然后再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比例和计数有无异常。

1、中性粒细胞:增多可见于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感染(多为细菌感染)、炎症和组织坏死、肿瘤、急性失血和溶血、创伤、剧烈运动、妊娠、各种应激状态和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减少可见于血液病、药物(如化疗药、抗甲亢药等)、化学毒物、电离辐射、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假性粒细胞减少等。

2、淋巴细胞:增多可见于淋巴系统肿瘤、感染(多为病毒感染)等。减少可见于使用糖皮质激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药物以及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见于感染(主要是寄生虫、结核杆菌、衣原体和霉菌感染等),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哮喘、间质性肾炎等),风湿病(如变应性嗜酸性肉芽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肿瘤(包括实体瘤和淋巴瘤),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嗜酸淋巴肉芽肿等),内分泌疾病(如艾迪生病、垂体功能不全等,某些药物(如抗惊厥药、磺胺等)以及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减少可见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伤寒极期等。

4、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慢性溶血、过敏及脾切除后等。减少无临床意义。

5、单核细胞:增多可见于某些感染(如疟疾、结核、感染性心内膜炎等),血液病(急性髓系白血病的M4和M5型、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等),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减少无临床意义。

二、红细胞

血红蛋白比红细胞计数意义更大。

1、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可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见于慢性缺氧、巨大肾囊肿及肾积水、肿瘤),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脱水造成血液浓缩),儿童红细胞增多还需注意家族性。

2、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即贫血,病因见“贫血总论”章节,血常规上可根据MCV、MCHC分为小细胞性贫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慢性病性贫血、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等)、大细胞性贫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有大量网织红细胞增生的溶血等)、正细胞性贫血(临床意义不如小细胞和大细胞性贫血,可见于再障、白血病、急性失血性贫血等)。

三、血小板

1、血小板增多:可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贫血、失血、溶血、创伤、脾切除后、感染、炎症、结缔组织病、肿瘤、应激状态等。

2、血小板减少:可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种因素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如再障等血液病、感染、药物、脾功能亢进、结缔组织病、抗磷脂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C、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先天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等),假性血小板减少(EDTA等抗凝剂引起血小板聚集)。

展开全部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