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靶向治疗须知
由于近年来肺癌领域的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靶向药物层出不穷,极大地提升了晚期肺癌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生存时间较以往的化疗延长了2倍以上,毒副反应极低,大多数患者不需住院,在家日常生活,甚至工作,外表看不出“有病”,极大提高自信心。故而患者及家属很自然地趋之若鹜,但不应盲目。
靶向治疗顾名思义,就是“导弹疗法”,只针对癌细胞,毒副作用极少,但也有缺陷,并非所有的肺癌患者均能有效,首先必须有靶点,即必须找到某些基因片段,具有这些特征性的基因变化,才能有特效,反之,基本无效。
目前,已得到临床研究确认,并已上市的靶向药物大体分两类:络氨酸酶抑制剂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药物。
络氨酸酶抑制剂:俗称第一代有三种:吉非替尼(易瑞沙)、厄洛替尼(特罗凯)、埃克替尼(凯美纳),耐药后现在又有了俗称第二代的阿法替尼。要检测EGFR基因19和21片段有否突变,如有,则为特效,反之几无疗效。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药物,克唑替尼。ALK检测阳性则有特效,反之无效。
所以肺癌患者不仅要做病理检测,还应做基因检测,切不可盲目使用,既浪费资源和有限而宝贵的经费,更贻误病情,甚至丧失生命,因为可能你适合其中的某一种,由于未检测,导致药物选择不正确,疗效观察往往一个月,等到发现,再改可能已来不及起效了。
由于检测的是组织标本,必须足够多,因此,应到具备获取足够样本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