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底细胞癌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基底细胞癌发病率有提高的趋势,根据本人临床体会,科普下相关知识
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
非黑素瘤性皮肤癌(NMSC)是人类最高发的恶性肿瘤,其中基底细胞癌(BCC)又最为多见。Jacob于1827年首先描述,但到1902年才由Krompecher将其与其他上皮性肿瘤明确区分。基底细胞癌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疾病概述
目前研究认为,基底细胞癌的发病与Hedgehog pathway通路所涉及的多个基因变异有关,其中最常见的是PTCH1基因、TP53基因等。研究还证实存在很多基底细胞癌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比如紫外线不当暴露、离子射线、肤色较浅,患有着色干皮病或皮脂腺痣等疾患。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基底细胞癌病例还要询问家族史,因为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等以基底细胞癌为特征的疾病属于遗传病范畴。
临床表现
基底细胞癌可以发生于头面、躯干和四肢,但多发生在头面等光暴露部位。根据皮损颜色为皮色或黑色,可以分类为色素型和非色素型。结合病理,较为公认的临床分型有:结节型、浅表型、硬斑病样型、囊肿型、基底鳞癌性、微结节型、Pinkus纤维上皮瘤。最为常见的是结节型,常中央有溃疡,这时又称为结节溃疡型基底细胞癌,这种类型多见于头面部。微结节型和硬斑病样型相对少见,但也多见于头面部。躯干最常见的是浅表型基底细胞癌。
图一:鼻背部BBC 基底细胞癌的经典特征是肿物周边有珍珠样隆起边缘,又称堤状隆起。
病理改变
不同类型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表现不尽相同,但具有共同的基本特点。比如肿瘤细胞成巢状聚集,细胞形态大小均匀,细胞核异型性少见,胞浆少,嗜碱性蓝染,类似于基底细胞。再如,肿瘤外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由于制片原因,肿瘤细胞巢常与周围组织之间存在裂隙。抓住上述特征,无论细胞巢表现为大结节,还是微结节,或是条索样,都很容易诊断基底细胞癌。
图二 :BBC病理
诊断与鉴别诊断
基底细胞癌诊断的金标准是病理,故而针对可疑皮肤肿物一定要积极行活检病理检查。有研究显示基底细胞癌肉眼诊断的准确率只有67.9%,这个结果进一步佐证了病理的重要性。
需要强调的是,恶性皮肤肿瘤的切除范围和方法与良性肿物截然不同,所以一定先行病理确诊,再完整切除。如果顺序颠倒,有时对后续治疗会产生干扰。
疾病治疗
基底细胞癌首选手术切除。由于基底细胞癌是连续性侵袭性生长的肿瘤,极少发生转移。有循证医学研究显示,原发性基底细胞癌按照传统肿瘤扩切方法治疗5年治愈率约为93%。如果基底细胞癌发生在躯干、四肢且面积较小,可以考虑外扩5mm切除肿物,最好术后全面病理检测切缘。
我们治疗的BCC的优势
肿瘤切除是否干净的关键是切除的范围,对于其他学科医生来说存在切除范围过大,就面临伤口无法封闭,或者封闭后张力很大的两难境地。我们团队之所以敢于采用扩大切除,就是因为团队基于学科的创面修复技术,可以最大范围和深度的的切除肿瘤。切除过程中随时冰冻病理检查,确保切除干净。切除后遗留创面我们根据需要采用植皮,皮瓣,肌瓣,筋膜瓣修复。技术上的保证,为良好的疗效奠定了基础。
图三:我们的病例头顶部基底细胞癌 术前和术后
基底细胞癌对于放射治疗和冷冻治疗也比较敏感。如果患者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无法接受手术,可以选择放射治疗和冷冻治疗。对于硬斑病样型或微结节型等易复发、侵袭性强的基底细胞癌,建议术后追加放射治疗。
基底细胞癌治疗后要随访5年以上,总的来说预后非常好,复发率较低,一旦复发还可以再次手术,很少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