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门诊故事5——咳嗽老不好,原是鼻作怪
2014-01-10
张明利

主任医师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这天,我来到诊室时,还不到7点半。谁知研究生欧阳来得更早,已经整理过室内卫生了。

欧阳说:“老师,前几天您提到《黄帝内经·咳论篇》的名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后,我把《咳论篇》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

“好啊!有没有新发现啊?”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呼吸科张明利

“实话实说,我没看太懂!老师。”

见我不语,欧阳接着说:“老师,我觉得《黄帝内经》实用价值不大,就像《咳论篇》,列了五脏六腑共十一种咳的症状,但是却没有提出治疗的方药呀!”

见他不喜欢《黄帝内经》,我没有直接回答,便转移了话题,说:“当前,电视里、广播里、报纸上讲《黄帝内经》的可真不少,老百姓都把它当作是一部养生保健的书。其实大错特错!”

欧阳随着我的话题说:“老师,最近社会上流传着许多健康书籍,比如什么《不得病的哲学》,什么《把吃出的病吃回去》呀,等等,都借用《黄帝内经》之名大肆兜售个人观点。”

我声调抬高,说:“这几年中医确实有点‘火’了,老百姓渴望了解中医、认识中医。但,中医绝不是天天萝卜白菜、调理饮食,而是真真正正治病的利器啊!”

欧阳见我有些激动,连忙说:“是啊,是啊,这些书看似在宣传中医,其实害人匪浅啊!反而见笑于西医同道!”

我说:“《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时期,共收录162篇经论。研究表明,这些经论有早有晚,前后相差几百年。这说明什么?”

欧阳摇摇头。我继续说:“其实,《黄帝内经》是一部西汉之前历代先贤研究医学理论的经典文集!是一个在成书前经过至少几百年实践的中医理论与防治体系!”

欧阳说:“老师,我明白了!可《黄帝内经》这个名字,总给人玄而又玄之感。”他对《黄帝内经》还是有偏见。

我说:“黄帝也叫神农,是中华人文始祖,而且,‘神农尝百草,医方兴焉,’所以这部医书托名黄帝所作,这是为了流传的需要,更说明了本书的医学地位。其地位好比现代医学的《科学》、《柳叶刀》等国际著名杂志一样。托名,在古代很普遍,越是有名的书,越是托有名的人。”

欧阳说:“老师,我知道了。您还是说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吧?”

我说:“《黄帝内经》示人以法则,示人以规矩,却鲜有方药。俗话说‘方从法立’,有了法不就有了方吗?何必拘泥于一方一药呢?”

欧阳听得很认真。我继续说道:“关于《黄帝内经》中五脏六腑这十一咳,后世医家研究不少!”

欧阳拿起笔,说:“老师,那您就快讲讲吧!”

我说:“明代有个大医学家叫王肯堂,针对十一咳主症,列出十一首对应主方。关于五脏咳,他说:肺咳用麻黄汤;心咳用桔梗汤;肝咳用小柴胡汤;脾咳用升麻汤;肾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关于六腑咳,我先不讲,留个作业,你下去自己查书。”

正在此时,诊室的门开了,一位青年男子走了进来。

“张大夫,您好。我来看咳嗽。”

“咳嗽多久了?”

“有两个月了吧!我以前也这样,一咳嗽起来就得一两个月才好。”

“以前是怎么治疗的?”

“吃药不行就打吊针呗!反正抗生素我可没少用。”

“那这一次呢?”

“输了十几天抗生素,咳嗽没咋轻,黄鼻涕倒是变成清鼻涕了。”

我看了看他的舌,舌质鲜红,舌苔薄黄;又诊了脉,双脉滑数有力。我问:“你是否额头疼痛,或是眼眶周围疼痛?”

“是的。”

“你是否觉得有分泌物滴流到咽喉处?”

“是的,我得老清嗓子。还有,你看我年纪轻轻的,记忆力可不好了,头整天昏沉沉的。”

我建议他拍个鼻窦瓦氏位X光片,并透视一下肺部。他拿起检查单去了放射科。

欧阳问:“老师,他是咳嗽,你怎么让他拍鼻窦片子呢?”

我说:“有一种慢性咳嗽,叫鼻后滴流综合症,也叫鼻源性咳嗽,往往跟慢性鼻炎、鼻窦炎有关,抗生素效果不好。”

欧阳又问:“这是西医的病名,西医是怎么治疗的?”

我说:“关于慢性咳嗽,诊断非常重要。有报告指出:慢性咳嗽的误诊误治率相当高,70%以上患者被误诊为‘支气管炎’、‘慢性咽炎’。”

欧阳认真地听着,我接着说:“如果确诊为鼻源性咳嗽,西医治疗可以抗过敏或鼻窦穿刺、灌洗,效果也常立竿见影,但缺点是容易复发。于是,呼吸病权威钟南山院士主张发挥中医治疗的独特优势。但我们中医必须开出高效的对症方剂来,如果仅仅是平淡无奇的清热解毒法,反不如西医快捷!”

这时,患者回来了,拿着两份报告。结论:胸透无异常;慢性鼻窦炎。我根据舌脉,开出处方如下:

黄芩15克,白芍15克,半夏10克,谷精草30克,辛夷10克,前胡12克,桔梗12克,川芎15克,白芷10克,生石膏30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七剂,水煎,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患者拿着处方走了。

欧阳问:“老师,这是什么方子啊?”

我说:“《伤寒论》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合芎芷石膏汤。”

“老师,为什么这样用方呢?”

我说:“从胆(胆为六腑之一)论治。王肯堂治胆咳主方就是《伤寒论》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欧阳迷惑不解:“您不是说是鼻子的问题吗?怎么又从胆论治呢?”

我笑了笑,说:“欧阳,忘了吧,胆经经络经过鼻翼,所以要从胆论治啊!因为患者同时伴有额头疼痛、头昏沉,而额头属于胃经经络之地,所以我还合上了治疗胃经实热的芎芷石膏汤!”

欧阳顿有所悟,说:“看来,经络不明不足以为医啊!学好中医非一日之功,我还得继续努力啊!”

一周后,患者复诊,咳嗽明显减轻,头已不痛了,鼻涕也大大减少了,头仍感昏沉。我在方中又加蔓荆子15克,灵磁石30克。七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又过了半个多月,患者捎来信,说他的病已经全好了。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张明利

展开全部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