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桃夹现象(nutcracker phenomenon)亦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Schepper在1972年首先报道该综合征,并逐渐引起重视;据统计,胡桃夹现象多见于儿童及青春期 少年,发病年龄4~20岁,以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4∶5,多发年龄见于13-16岁,是儿童非肾性血尿常见的原因之一,左肾静脉行走在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夹角,左肾静脉刚好通过此夹角。
左肾静脉的正常解剖学结构关系 下腔静脉位于腹主动脉右侧,右肾静脉直注入下腔静脉,行程短而直。而左肾静脉则需穿行于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夹角,跨越腹主动脉前方后注入下腔静脉,因此左肾静脉远比右肾静脉长。
正常时,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被肠系膜、脂肪、淋巴结和腹膜等充填,使左肾静脉不致受到压挤。在正常情况下,肠系膜上动脉起始于腹主动脉,并 与之形成25°~60°夹角,如果存在或发生使此角缩小的因素,则可使左肾静脉和十二指肠受到压迫而导致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
图注:L rennal vein:为左肾静脉
临床表现 当青春期发育较快、身高迅速增长、脊柱过度伸展、体形急剧变化或肾下垂等 情况下,左肾静脉在这个夹角中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会受到挤压,引起血流变化和相应的临床症状。产生的血尿或蛋白尿,一般是直立性的,即血尿或蛋白尿出现在 身体直立时,平卧位消失,多见与较为瘦高的青少年,30岁以上者少见。血尿或蛋白尿多在剧烈运动之后和傍晚出现,可以反复发作。具有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特 点,但也有少数患者可以表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血尿或蛋白尿一般较轻,但也有极少数出现肉眼血尿,血尿和蛋白尿一般不会同时出现。
临床诊断 依靠以下两项检查即可诊断:1、尿红细胞形态检查90%以上为正形;即为非肾性血尿;2、超声波检查见左肾静脉受压。其诊断标准为:仰卧位左肾静脉狭窄前 扩张部位近端内径比狭窄部位内径宽3倍以上;脊柱后伸位15-20分钟后,其扩张部位内径比狭窄部位内径宽4倍以上,取两个体位即可诊断。这两项检查简 单,易行,有效。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采用直立实验以协助诊断。直立实验前后留取尿液标本:需要睡觉前排尿,晨起起床即排尿留取标本送检;然后靠墙站立,脚跟距墙15-20厘米,头抵墙,弓腰(胸部前凸)站立20分钟后,自由活动,等有尿意时排尿留取标本送检。直立后血尿或蛋白尿明显增加者,视为直立实验阳性。
预后 国内有学者认为儿童胡桃夹征为青春期暂时现象,预后良好。因患儿随着年龄增长,有效的侧支循环建立,淤血得到改善,同时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周围脂肪组织增加,均使肾静脉局部受压程度缓解,血尿随之消失而无需特殊治疗。但鉴于某些诱因如剧烈运动、感冒可诱发血尿或使血尿反复发作,故应避免上述诱因,使小儿顺利渡过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