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饮食能更好的控制和治疗疾病
2014-09-02
李梅

主任医师锦州市中心医院

现在流行一句话,叫做“病是吃出来的”,我觉得这句话不怎么正确,应该叫做“健康是吃出来的”!中国有句谚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说到底全都是与吃有关的,因为要生存,所以吃是每天都必须的事情。时至今日,开门七件事的意义和要素与古时已有明显区别,主要泛指与人民有切身利益的必备事情,但吃仍是其重要内容。

在人的一生当中,有两种知识必须不断地学习,一个是谋生的知识;一是养生的知识。谋生是你有没有本事来赚钱,养生是你有没有机会来用钱。刚才我们说了,人要生存,首先需要吃,吃不单是可以延续生命,还有治疗疾病,文化,交往等丰厚内涵。一日三餐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健康,怎么吃治病,这可是一门大学问。这门学问西医叫营养学,中医叫饮食养生。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我们的祖先在在吃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对某些疾病有特定的治疗作用,于是,把它们从食物中分离出来作为治疗之用,成为药物,所以,从根本意义上说,食物也是药物,凡膳兼药,寓医于食。

营养学就是研究膳食、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科学,研究如何使人类在最经济的条件下取得最合理的营养,即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中医营养学又称饮食养生学。是研究食物如何影响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科学。《内经·素问》早在4千多年前就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强调膳食品种多元化,膳食结构合理化,以粮豆为主,肉菜为副,辅以水果。这和现代营养学的主张比如“膳食宝塔”等是完全吻合的。

既然食物可以促进健康,当然也就能治疗疾病,于是,在医学和营养学相互渗透的过程中,衍生出了一个新的学科,西医叫临床营养,中医叫食疗。

临床营养是将营养科学和医疗实践的原则应用于因营养素缺乏,过度或代谢不平衡所致的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临床营养采取的膳食营养措施,称治疗营养,所采用的膳食称治疗膳食。临床营养在高血压病、冠心病、脂质代谢紊乱、糖尿病、超重、痛风、肝胆疾病、胃肠道疾病、肾脏疾病、肿瘤、烧伤、某些特异性疾病如谷蛋白过敏症、蛋白质过敏症等疾病应用较多。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各种原因导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失去平衡的结果。食疗是运用蔬菜、谷物、豆类、肉类等日常食物的寒热温凉和辛甘酸苦咸四气五味特性,针对脏腑、气血、阴阳的偏实、偏虚,偏热,偏寒,偏胜、偏衰的病理失衡状态,热则寒之、寒则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补虚泻实,平衡阴阳,愈疾防病的一门学科。其临床治疗措施,称之为药膳。

不管是古代,现代,中医,西医,对食疗都非常推崇,现代医学鼻祖希波克拉底有一句名言:“让食物成为你的药物,而不要让药物成为你的食物。”中国古代名医孙思邈就提出了"为医者,当晓病源,如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的临床治疗原则,认为医生"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

中西医学专家之所以都推崇食疗,一是食疗较之药疗适用范围广,性味平和,副作用小,无病强身、有病治病。二是食疗原料广泛、从粮食到蔬菜、瓜、果,采购容易、制作简单、服用方便。三是食疗原料是食品和食用药物,它形是食品,性是药品,食借药力,药助食补,有药物治病和食物营养的双重功效,具经济效率。四是既可以营养果腹,又可以治病强身,具有营养、美味、文化,交流等功能,经济效率高,使人乐意接受。凡是药物与食物结合制成食品,均可称之为药膳,包括药粥、药茶、药酒、药糖、药菜肴等。

食疗不是一般食品,是利用食性来的治病一种方法,在应用时应因人、因时、因病制宜。属寒的病症,选用热性的食物;属热的病症,选用寒性的食物;体质温热的,选择寒凉的食品,体质寒凉的,选择温热的食品;小儿体质娇嫩,宜性味平和而不宜大寒大热之品;老人肝肾不足,宜清润缓补而不宜温燥之品;孕妇恐动胎气,不宜活血滑利之品;冬天不宜寒凉食物;夏天不宜温热食物。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食疗中食物的四气与食疗作用

一、寒凉食物的食疗作用

寒和凉同属一种性质,仅是程度上的差异。寒凉食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医学上常用来治疗热证和阳证。凡是表现为面红耳赤、口干口苦、喜欢冷饮、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脉象数的病症,可以选用。

常用食物中属凉性的有茄子、萝卜、冬瓜、丝瓜、青菜、菠菜、苋菜、芹菜、大麦、绿豆、豆腐、小麦、苹果、梨、枇杷、橘子、菱、薏芯仁、茶叶、蘑姑、荞麦、鸭蛋等:属寒性的有豆豉、马齿苋、苦瓜、莲藕、蟹、蕹菜、盐、甘蔗、番茄、柿子、茭白、荸荠、紫菜、海藻、笋、西瓜、香蕉、桑葚、黄瓜、田螺等。

二、温热食物的食疗作用

温与热同属一种性质,都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医学上常用来治疗寒证和阴证。凡是表现为面色苍白,口中发淡,即使渴也喜欢喝热开水,怕冷,手足四肢清冷,小便清长,大便稀烂,舌质淡,脉沉迟的病症,可以使用。

常用食物中属温性的有刀豆、芥菜、香莱、南瓜、桂圆肉、杏、桃,石榴、乌梅、荔枝、栗子、大枣、核桃肉、麻雀、鳝鱼、虾、鲢鱼、海参、鸡肉、猪肝、火腿、猫肉等:属热性的有韭菜、葱、蒜、生姜、小茴香、辣椒、羊肉、狗肉、花椒等。

三、平性食物的食疗作用

由于食物中温与热、凉与寒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有些温或热、凉或寒却难以截然分开,为简便起见,通常仅归纳为寒热两类,将寒凉属性的统称为寒,温热属性的统称为热。而在寒热之间增加了平性,也就有了寒、热、平三性的划分。

平性食物,既不偏寒,也不偏热,介乎两者之间,通常具有健脾、开胃、补益的作用,多用于一般病症。而由于其性平和,故一般热证和寒证都可配合食用,尤其对那些身体虚弱。或久病阴阳亏损,或病症寒热错杂,或内有湿热邪气者,较为适宜。

食物中属于平性的有粳米、糯米、黄豆、蚕豆、赤豆、黑,大豆、玉米、花生、豌豆、扁豆、黄花菜、香椿、胡萝卜、白菜、莲子、芝麻、葡萄、橄榄、猪肉、鲫鱼、鸽蛋、芡实、牛奶等。

食疗中食物的五味与食疗作用

食物的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分别有收、降、补、散、软的功效。是解释、归纳食物效用和食疗方选用的重要依据。

一、酸性食物的食疗作用

常用的属于酸味的食物有醋、番茄、马齿苋、赤豆、橘子、橄榄、杏、枇杷、桃子、山楂、石榴、乌梅、荔枝、葡萄、猫肉等。

酸味食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虚汗出、泄泻、小便频多、滑精、咳嗽经久不止及各种出血病。

酸味固涩容易敛邪,因此,如感冒出汗、急性肠炎泄泻、咳嗽初起,均当慎食。

二、苦性食物的食疗作用

常用的属于苦味的食物有苦瓜、茶叶、杏仁、百合、白果、桃仁等。

苦味食物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证、湿证。热证表现为胸中烦闷、口渴多饮水、烦躁、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浮数的,可选用苦瓜、茶叶:热证表现为午后潮热、两颧潮红、咳嗽胸肋作痛的,可食用百合;热证表现为发热不退、下腹部满的,可配用桃仁。湿证表现为四肢浮肿、小便短少、气短咳逆的.可配用白果。

苦味清火易骨气,不宜多吃,尤其脾胃虚弱者更宜审慎。

三、辛性食物的食疗作用

辛即辣味,常用的辛味食物有姜、葱、大蒜、香菜、洋葱、芹 菜、辣椒、花椒、茴香、豆豉、韭菜、酒等。

辛味食物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表证 及寒凝疼痛病症。

同是辛味食物,有属于热性的,也有属于寒性的。如生姜辛而热,适宜于恶风寒、骨节酸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的风寒感冒病症:豆豉辛而寒,适宜于身热、怕风、汗出、头胀痛、咳嗽痰稠、口干咽痛、苔黄、咏浮数的风热病症。

辛味食物大多发散,易伤津液,食用时要防止过量。

四、甘性食物的食疗作用

甘即甜,这类食物甚多,常用的有莲藕、茄子、蕹菜、番茄、茭白、萝卜、丝瓜、洋葱、笋、土豆、菠菜、荠菜、黄花菜、南瓜、芋头、扁豆、豌豆、胡萝卜、白菜、芹菜、冬瓜、黄瓜、豇豆、肉桂、豆腐、黑大豆、绿豆、赤小豆、黄豆、薏苡仁、蚕豆、刀豆、荞麦、高梁、粳米、糯米、玉米、大麦、小麦、木耳、蘑菇、白薯、蜂蜜、蜂乳、银耳、牛奶、羊乳、甘蔗、柿子、苹果、荸荠、梨、花生、糖、西瓜、菱、香蕉、桑葚、荔枝、黑芝麻、橘子、栗子、大枣、无花果、酸枣仁、莲子、核桃肉、桂圆肉、鲢鱼、鳗鱼、龟肉、鳖肉、鲤鱼、鲫鱼、田螺、鳝鱼、虾、羊肉、鸡肉、鹅肉、牛肉、鸭肉、麻雀、火腿、燕窝、枸杞子、芡实、香菇等。

甘味食物有补益、和中、缓和拘急的作用,可用作治疗虚证。 如表现为头晕目糊、少气懒于讲话、疲倦乏力、脉虚无力之气虚 证的,可选用牛肉、鸭肉、大枣等:如表现为身寒怕冷、蜷卧嗜睡之阳虚证的,可选用羊肉;虾、麻雀等。甘能缓急,如出现虚寒腹痛、筋脉拘急的,可选用蜂蜜、大枣等。

五、咸性食物的食疗作用

咸味食物有软坚、散结、泻下、补益阴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瘰瘤、痰核、痞块、热结便秘、阴血亏虚等病症。在甲状腺瘤的治疗过程中,常配合食用海带、海藻,即依据“成以软坚”的理论,以海带、海藻之咸来软化肿块。民间土法,采用食盐炒热,用布包裹,熨脐腹部,治疗寒凝腹痛,也即“成以软坚”的实际应用。

食疗常用中药

一、补气类中药

补气药,是指具有补益元气,增强人体的活动能力,强壮体质的中药。补气药包括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灵芝、黄芪、白术、山药、扃豆、甘草、大枣、蜂蜜等。

补气药主要适用于中医辨证属于气虚证的患者。所谓气虚证,是指机体的脏腑功能衰退、元气不足而出现的全身性虚弱症状的总称。气虚证患者多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大病、久病或衰老所致,临床表现主要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自汗,纳差等。

补气药对脾肺两脏的生理功能具有显著的滋补强壮作用,主要适用于治疗脾气虚弱或肺气虚弱等证。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气血有赖于脾气运化而产生,所以中医学非常重视对脾胃的保养。脾气不足,身体就会出现精神疲倦、四肢无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甚则脏器下垂等。肺气不足,就会出现少气懒言、动则气喘、易出虚汗等症状。有如上症状者可选用补气药进行滋补。

二、补血类中药

补血药,是指能够滋补阴血,促进心、肝、脾、肾诸脏功能以生血液的中药。补血药包括当归、熟地、何首乌、阿胶、龙眼肉等。

补血药主要适用于血虚证的患者。血虚证,是指机体内血液不足,肢体脏腑百脉失于濡养而出现的全身性虚弱症状的总称。血虚证患者多因劳倦内伤、思虑过度、脾胃虚弱、失血过多等所致,临床表现主要为:面色无华或萎黄,指甲及唇色淡红,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舌淡等。

中医认为心、肝、脾、肾诸脏均与血液的生成有关。血虚证者除表现出面色、唇色、指甲等颜色变化外,还常有失眠健忘、多梦易惊等病症,宜用补血药进行滋补。

三、补阳类中药

补阳药(又称助阳药或壮阳药),是指能够扶助人体的阳气,促进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对肾阳不足有明显增强作用的中药。补阳药包括鹿茸、黄狗肾、紫河车、蛤蚧、冬虫夏草、胡桃仁、肉苁蓉、锁阳、巴戟天、淫羊藿、仙茅、杜仲、续断、狗脊、骨碎补、补骨脂、益智仁、沙苑子、菟丝子、韭菜子、胡芦巴,阳起石等。

补阳药主要适用于阳虚证患者。阳虚证,是指机体阳气不足、机能衰退而出现机体反应性低下、代谢活动减退,热量不足等症状的总称。阳虚证患者多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劳倦内伤、久病虚损所致。临床表现主要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自汗,小便清长等。

中医认为,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全身各脏腑器官的阳气均有赖于肾阳的温煦和鼓舞作用。肾阳虚,则全身温煦的功能下降,出现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及性功能减退的病症。宜选用补阳药进行补养。

四、补阴类中药

补阴药(又称滋阴药),是指能够滋养阴液、生津润燥,特别对肝肾两脏有较强滋补作用的中药。补阴药包括沙参、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百合、枸杞子、桑椹、墨早莲,女贞子、龟板、鳖甲、黑芝麻等。

补阴药主要适用于阴虚证患者。阴虚证,是指机体内精血津液亏损而出现阴液不足,阴不制阳而出现机体功能虚性亢奋,热量偏多等症状的总称。阴虚证患者多因先天虚损、久病耗伤阴液或热病伤阴所致。临床表现主要为: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潮热,盗汗,舌红少苔等。宜选用补阴药进行治疗。

展开全部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