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是1984年由法国人(Deramond 和Galibert)发明的一种新的脊柱微创手术,最初用于颈椎侵袭性血管瘤,其后被应用于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形骨折、椎体原发或转移性肿瘤、椎体侵袭性血管瘤。在欧洲,然后是在美国逐步得到广泛应用。现将其基本内容简介如下。
一 基本技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是借助于X光机监视引导,在局麻下,经椎体前方(颈椎)、侧方(胸椎)或椎弓根(腰椎)将一定内径的套管针刺入椎体,注入混有造影剂的骨水泥,使其沿骨小梁分布至整个椎体,达到增强椎体强度的目的。从目前文献来看,大多数应用报道都集中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所致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体外实验证实,无论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注入骨水泥,均较不注入骨水泥同样的恢复椎体的强度,显著增加椎体硬度。
二 临床应用及效果
在适应症方面,椎体血管瘤仅指具有临床或放射学侵袭性表现者;骨质疏松椎体压缩综合症包括与一个或两个相临椎体压缩有关的后背痛,并且经几周药物治疗无效者;椎体恶性肿瘤仅包括与椎体破坏(但无皮质破坏)有关的严重后背痛。
椎体成形术的主要效果在于可以缓解疼痛,增加椎体强度。Barr 等的一组连续骨质疏松病人,38人70 个椎体,63﹪的病人取得了明显的疼痛减轻,32﹪的病人有中等程度的疼痛减轻,只有5%的病人无效。Gregg等应用肌肉骨骼效果数据评价与管理量表对 30例病人进行了测评,术后两周的治疗评分疼痛及失能、身体功能和精神功能方面均有显著改善,在术后15-18个月的随访中,仍有22/23的病人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说明这种方法可以提供长期的疼痛缓解效果。PVP对不同年龄患者都有良好的止痛、增加活动度的作用。虽然在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反应迟钝,但该方法对减少止痛药的依赖方面效果明显。
一般认为PVP对椎体压缩超过65﹪-70﹪的病人应列为禁忌,但James P. O'Brien等发现,压缩的椎体在中心处最扁,而边缘则保留了相对多的高度,他们在清晰的放射学监视下,对6例严重压缩形骨折患者(平均压缩73﹪,范围83﹪-65﹪,平均年龄75岁),通过尽量贴近椎体边缘 、换用细的套管针、应用粘度小的骨水泥等手段,成功实施了椎体成形术。
椎体成型术可以恢复椎体强度已经得到广泛证实。Stephen M等用两种材料做填充剂,均恢复了椎体的强度和高度。
由椎体成形术还发展出一种新的方法:脊柱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其主要优点在于可以恢复由于椎体压缩所丧失的高度。Belkoff SM用一种气球样可膨胀填赛物植入椎体,扩大后形成空腔,再注入骨水泥,使椎体骨折所致高度丧失的97﹪得到了恢复,并恢复了骨折前的强度,而单独的经皮椎体成形术仅恢复30%的高度.Garfin SR认为,如果在骨折3个月内应用脊柱后凸成形术,可以改善50%的驼背症状,3个月以后应用,虽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有95﹪的患者仍会有高度改善。 Lieberman IH对连续30名存在后背痛和继发椎体骨折的病人实行了70次驼背成形术,通过放射学证实70%的压缩椎体恢复了47%的高度,脊柱后凸成形术在功能改善,疼痛减轻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与PVP相同。
三 并发症
各家报道并发症极低,一般不超过20%,而且与病人的选择有关。骨质疏松、血管瘤及恶性肿瘤病人中的并发症发病率分别为1.3%、2.5% 和10%。主要是骨水泥的外渗。临床可观察到骨水泥渗出到硬膜外、椎间孔、椎间隙或腰大肌,但罕有压迫神经引起症状的,一般也不需要外科处理。 Chiras J总结了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神经失用或感染,0.5%,根性疼痛 3.7%。这两种并发症的出现与术前放射学上的异常发现密切相关,如骨皮质中断,椎体异质性侵蚀。只有一例经过CT证实的肺栓塞的报道。其他并发症还包括肋骨骨折,短时间疼痛加重及发热。
四 骨水泥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是临床最常用的骨水泥材料,在临床工作中有时为了改变其粘性或凝固时间,人们对其配方常常进行改进,并尝试其他充填物。Liebschner MA应用精确校准的老年人腰1椎体的有限元模型证实,当PMMA的注入量在椎体体积的14%,即3.5㎝ 时,就可以恢复椎体的强度,当注入达到30%时,可以增加50%的强度。
五 应用前景
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疼痛明显缓解,一般术后2小时即感疼痛明显减轻,24小时后可下床活动。从其应用趋势来看,前景广阔,特别是在目前对骨质疏松症还没有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手段的情况下,该方法不失为一种有益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