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至少4岁以上患者,至少1个月以上有反复发生的不能控制的排便,中医学称为“大便失禁”、“遗矢”或“大便滑脱”。根据失禁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完全性失禁和不完全性失禁,前者是指不能随意控制粪便及气体的排出,后者是指可控制干便排出,却不能控制稀便和气体排出。肛门失禁发病率超过2%,以老年人和女性多见,男性和女性之比约为1:3。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肛门失禁主要由“虚寒”引起,与人体的阴阳、脏腑、气血、情志调节密切相关。《诸病源候论》曰:“大便失禁者,由大肠与肛门虚弱冷滑故也。肛门,大肠之候也,俱主行糟粕,既虚弱冷滑,气不能温制,故使大便失禁”。
主要病位在脾与肾,脾主肌肉,主升提,肾主水液,司二阴开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久泻久痢,或遭外来伤害,治疗不当,致使脾肾亏虚,肛门收缩无力而出现大便失禁。现代医学认为肛门失禁并非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都可能出现的一个临床症状。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只要破坏了大便的存储功能、直肠反射弧的完整性及括约肌功能三者中的任何一环,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
主要病因有先天异常、各种后天原因导致的括约肌损伤、神经源性、平滑肌功能异常、骨骼肌疾患等。诊断要点 患者的主要症状为不能自主控制粪便和气体的排出,但临床表现上有程度的不同。完全性失禁表现为排便毫无规律,大便随肠蠕动从肛门排出,咳嗽、喷嚏等腹压增加时也可以有粪便流出,睡眠时大便不知不觉地流出肛外。不完全性肛门失禁则仅在粪便稀薄时不能自控,大便干燥时无失禁现象。肛门直肠指诊时可见肛门松弛或洞开,肛管直肠环收缩无力,部分患者可触摸到括约肌断端中的瘢痕。辅助检查包括肛门直肠测压、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排粪造影、肛内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及皮肤反射检查等。
鉴别诊断 重在区分感觉性失禁、自发失禁、脊髓损伤失禁这3种肛门失禁。①感觉性肛门失禁:肛管缺少皮肤,由黏膜遮盖,肛门缘有黏膜外翻情况,而肛管直肠环和括约肌无异常;② 自发性肛门失禁:多见于老年和经产妇,肛门括约肌松弛,用力收缩时盆底肌肉和耻骨直肠肌下降,肛管缩短。休息位置会阴下降到耻骨联合与尾骨尖连线下方超过 2.5~75px,肛管直肠角增大。皮肤反射和直肠膨胀正常反射消失。③脊髓损伤性肛门失禁:向下牵拉耻骨直肠肌时肛门前方张开,出指后仍张开不能闭合,表示T11~L3之间损伤,向两侧牵开臀部也可出现这种现象。脑脊膜突出引起的肛门失禁有严重便秘,臀部皮肤有萎缩斑。马尾神经损伤之肛门失禁严重。
治疗 对大多数患者来说,非手术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方法,大部分通过非手术治疗即可获得满意疗效。而严重肛门失禁通常是由于肛门括约肌解剖结构或神经功能受损所致,多需积极的外科手术治疗。
内治 ①脾虚不固证:临床表现为大便不能完全控制,伴有神疲乏力,纳谷欠佳,或有泄泻、脱肛,肛门指检肛管松弛,舌淡,苔薄,脉弱。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药物: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中成药:可选用补中益气丸口服。②肾虚不固证:临床表现为大便不能控制,病程较长,伴有头昏乏力,腰酸耳鸣,肛门指检肛管松弛,舌淡,脉沉细无力。治法:滋阴补肾。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减。常用药物: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熟地黄。中成药: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口服。
其他疗法 ①针灸:以次髎、中髎、下髎为主穴,配百会、太溪、三阴交、肾俞、脾俞,采用补法,也可以对上述穴位进行按摩。②生物反馈治疗:可有效提高肛管缩榨压,延长收缩时间,降低直肠感觉域值,增加直肠容量、减少排粪次数;③手术:主要术式有肛门括约肌折叠术、肛门括约肌修补术、肛门括约肌成形术、人工肛门括约肌替代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经盲肠置管顺行灌洗或结肠造口术;④提肛运动:是一种肛门保健锻炼,每日2~3次,每次提肛100次,长期坚持,有助于肛门功能的恢复。转归预后 肛门失禁给患者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非肛门局部因素引起的肛门失禁可随着原发疾病的治愈而愈。而因肛门局部因素导致的失禁,如不手术治疗,较难得到治愈。预防与调护 ①在肛门部手术时注意解剖关系,避免损伤括约肌;②饮食平衡、规律,增加膳食中食物纤维的含量,避免刺激性食物,控制油腻及产气食物的摄入。③采用卫生棉条或气囊导尿管置入肛内,定时置换或引流粪便,防止污染,适用于痴呆、中风等大便失禁患者的护理。
参考文献
[1]李乃卿.实用中西医结合外科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1048-1051
[2]陆德铭,陆金根.实用中医外科学[M].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62-365
[3]钱海华,金黑鹰,曾莉.结直肠肛管疾病诊断治疗新进展[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9:123-137
[4]卡罗·莱特,乔万尼·多格里特.大便失禁诊断与治疗[M].丁义江,丁曙晴.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50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肛门失禁诊断疗效标准[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