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dǐ尾wěi部bù囊náng肿zhǒng窦dòu(cystic sinus of sacrococcygeal region) 是骶尾部囊肿和骶尾部窦的合称,是位于肛门后正中线,尾骨尖部皮下软组织内的囊肿和窦,又称潜毛窦、潜毛囊肿或骶尾部藏毛窦。临床特点是骶尾部有肿块胀痛,破溃后间歇溢出分泌物和脓液。骶尾部正中见一个或几个藏毛凹陷或窦道,有时有毛发伸出。骶尾部下方或偏于一侧可触及肿块。该病在美国的发病率约为26/10万,多见于白人,黑人和黄种人发病罕见。男性多见,多在青春期发病,17岁以下者少见,19岁以后者渐增,25岁时达最高峰,肥胖、毛发浓密和臀间沟深者好发。本病相当于中医的“鹤口疽”和“锐疽”。《外科正宗》说“初起形似鱼肫,久则突如鹳嘴”。《灵枢经·痈疽》曰:“发于尻,名曰锐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但有学者认为将骶尾部囊肿窦与“鹳口疽”和“锐疽”相互对应,似乎欠妥。
病因病机 该病由于先天不足,后天过食肥甘炙煿,酒色过度,三阴亏损,加之奔走劳伤,复感外邪,致使湿热蕴结,痰湿浊气流结,日久酿生毒邪,腐肉成脓,脓毒湿浊留恋不尽,故常反复发作,缠绵不愈。局部正气虚弱,湿热蕴结,复感外邪所致。现代医学对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存在两种主要观点,一种是先天发育异常学说,另一种是后天获得性学说。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该病是一种获得性病变,但有些情况如未发生感染的骶尾部囊肿等不能完全用获得性病变来解释。
诊断要点 无继发感染时只是骶尾部突起,部分患者感觉骶尾部疼痛和肿胀;继发感染时主要症状是骶尾部急性脓肿,红肿热痛,多自行破溃或手术切开引流后炎症消退。引流口可以完全闭合,但多反复发作,常流脓水,形成窦道,用探针检查时,探其走行方向向上指向骶骨。辅助检查包括窦道造影了解窦道与骶尾骨和肛门直肠的关系,并可了解分支情况。此外病理检查发现窦内被以鳞状、柱状上皮或有毛发和上皮碎屑则有助于诊断。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病史,结合症状和体征,一般比较容易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 ①肛漏:肛漏有肛周脓肿病史,瘘管通向肛内,可扪及条索状物通向肛门内,内口多位于肛隐窝处。但骶尾部囊肿窦误治后如与直肠内相同,则可继发肛漏;②骶尾部疖肿:其特点是以毛囊皮脂腺为中心的圆形硬结,局部隆起,红肿疼痛,破溃后有少量脓液,易于收口。
治疗 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应根据囊肿与窦道的数量、范围及是否并发感染决定手术方式,并发感染时应先行抗感染。可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内治 ①寒湿凝聚证:临床表现为肿块生长缓慢,光滑活动,无压痛,伴口淡,畏寒。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紧。治法:温阳化气,祛湿散寒。方选加味五苓散加减。常用药物:猪苓、茯苓、白术、泽泻、小茴香、桂枝、牛膝、荔枝核、橘核、生姜。②湿热蕴结证: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局部红肿,疼痛拒按,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方选仙方活命饮加减。常用药物: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甘草、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黄柏。③气阴两虚证:肿块溃破,经久不愈,流液清稀,伴有精神萎靡,形体消瘦。舌质嫩红,苔薄,脉细无力。方选琥珀蜡矾丸兼先天大造丸加减。常用药物:黄蜡、明矾、雄黄、琥珀、辰砂、紫河车、熟地黄、归身、茯苓、人参、枸杞、菟丝子、肉苁蓉、黄精、白术、何首乌、川牛膝、仙茅、川巴戟、破故纸、远志、木香、丁香、黑枣肉。外治 一般采用化腐生肌,先用三品一条枪,甲字提毒药捻,白降丹、提毒粉等药物腐蚀去窦道内面的上皮组织,使其坏死脱落,然后再用生肌收口类药物如珍珠散、生肌散等促使正常组织新生,使疮口愈合。
其他疗法 ①手术:有急性感染时可采用切开排脓术;骶尾部窦道及囊肿范围广或伴有局部炎症者可采用窦道及囊肿切除术;骶尾部窦道及囊肿范围的深度较小,无感染者可采用切除一期缝合术;窦道反复感染,存在多个窦口,全部切除后创口不宜缝合者可采用切除部分缝合术;腔隙较大患者可采用袋形缝合术。②注射硬化剂:对于较小而无感染的骶尾部囊肿可先用较粗针头的注射器抽出囊肿液,然后换用注射器注射消痔灵液做萎缩疗法,每次0.4~1.0ml,每周1次,6~7次为一个疗程。转归预后 该病治疗不彻底则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恶变率极低,约0.1%,多是表皮细胞癌、基底细胞癌、汗腺腺癌和鳞状细胞癌。若窦道伤口出现溃疡易破、生长较快、出血以及真菌样的边缘应怀疑癌变。预防与调护 该病预防很困难,如果发现局部特征性表现,应在未感染前行囊肿切除。
参考文献
[1]金虎.现代肛肠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506-507
[2]李乃卿.实用中西医结合外科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1051-1052
[3]王立柱.鹳口疽及其相关病证辨析[J].山西中医,2012,28(4):61-62
[4]李春雨,张有生.实用肛门手术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58-262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骶尾部囊肿窦诊断疗效标准[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