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医学著作,它成书于西汉时期,至今已2000余年。《黄帝内经》由《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共162篇两部书组成,简称为《内经》。
《内经》以黄帝与天师歧伯问答对话的方式,总结了汉以前历代医学理论及众多医学家们的经验。《内经》不但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医学理论,而且有非常丰富的养生学内容,把养生防病当做第一要务,是中医养生保健学的鼻祖。
下面就与大家共同学习。
人的一生就像一条潺潺流淌的河流,它有平缓流畅,有湍急漩涡。保持河流的清洁、顺畅需要日常保养、维护。如果我们不爱护甚至经常做危害身体的事情,就如同经常向河流中丢弃垃圾、排出废水,河水会“富营养化”,我们的身体也会积“劳”成疾。今天。学习《内经》对人类生命发展规律认识,就是让养生有的放矢,让人生之河欢畅流淌。
黄帝内经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概括了“女七男八”的人生发展规律: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坠。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壮满。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竭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步行不正,而无子耳。
黄帝内经《灵枢·天年》以人生十岁为期,总结道:
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鬓发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黄帝内经《灵枢·天年》
读懂这些内容,我们在生活中就应该顺势而为,不要违反规律去做事,把生活变得“乱七八糟”。比如在小儿成长发育期,应该合理饮食加强营养,经常锻炼身体增强筋骨,让身体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年龄增加不同时期注意不同脏器的养护,运动的方式也逐渐转为和缓,除了锻炼筋骨,还要多做太极、气功、瑜伽等运动,既养心又养身体达到神形兼备。
那么人类生命的寿限及寿夭原因又是怎样的呢?
《黄帝内经》说人的寿命为120岁。60岁为“寿”,如果健康地活到120岁为“尽享天年”。如果活过80岁为长寿,若不足60岁则为“夭”。除先天禀赋因素外,后天调摄因素对我们能否健康长寿非常重要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看来即使在远古,也有许多人追求无止境地满足各种欲望。我们在医院每天所见的各种病人,如同不健康人生的浓缩。比如7岁小儿每天吃零食不吃饭,面黄肌瘦,经常感冒;十多岁儿童,整天对着电脑绝少与人交流,更不去大自然奔跑嬉戏,面黄肌瘦。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经常熬夜加班、饮食无常,纵欲过度,常发痤疮、鼻炎等。 到了四、五十岁甚至更早,就开始失眠、肩颈痛、糖尿病、高血压,各种癌症 …六、七十岁就坐着轮椅,每天吃着大把的药片,谈何健康、长寿呢?更不能奢望尽享天年了。这样的生活方式,造就了这样的人生,我们应该警醒!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生活中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天地阴阳,既有节奏又有节制,才能够神形俱佳。所以我们在日常起居,锻炼饮食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甩掉生活坏习惯,尽早找到适合自己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坚持下去!
“知道虽易,坚持不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