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刺激(组织损伤)后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可引起循环、呼吸功能紊乱及代谢内分泌功能失调,直接影响患者康复。部分患者由于对术后疼痛的担心,而对手术治疗产生恐惧抵触心理,甚至延误病情。术后因疼痛不敢进行功能锻炼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感染、术后关节强硬等并发症。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沈计荣
陈旧观念认为:“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患者应忍耐疼痛,不要抱怨” 、“所有镇痛方法都有不良反应”、“认为止痛是针对重度疼痛的方法“、睡前才给予强效止痛药物”……对疼痛的评价存在很大的主观性,“约定俗成”的术后镇痛方法是让患者术后尽量忍受疼痛,很显然这些观念及根据这些观念制定的方案已经明显落伍。
现代医学已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随着对疼痛处理观念的更新,术后镇痛问题开始引起重视。从伦理及人道主义角度来看,缓解疼痛是患者的权利,是物质文化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然结果。虽然镇痛泵的应用大大改善了术后疼痛,仍有50-70%的患者术后疼痛得不到有效的缓解。
要解决这种术后镇痛不完善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术后疼痛管理体系,而不是镇痛技术本身。我们关注疼痛,首先要纠正认识不足和偏差,改变那种患者诉说疼痛才给予相应处理的态度,变被动为主动。根据规范化的疼痛管理流程,完善的疼痛评估体系,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方案,尽量将疼痛控制在微痛,甚至无痛的范围内,使患者安全、舒适地度过围手术期和功能康复期,不仅可以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可以提高患者对手术质量的整体评价,使患者尽早开展康复训练,降低术后并发症。
其中疼痛评估体系,个体化、多模式、超前的镇痛方案和患者沟通教育,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一、完善的疼痛评估体系,疼痛评估是控制疼痛最关键的一步,健全的评估体系,制定完善的评估内容,方便易行的量化方法,医生可以了解疼痛的原因、部位、程度、性质等,以此作为选择适当药物的依据,制订有效地治疗方案并及时根据程度进行调整。
二、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方案,我们倡导多模式镇痛即通过不同的给药途径时间或联合应用不同种类的药物以达到镇痛或预先镇痛的目的。理论上讲最为理想的镇痛方法是多个阶段(术前、术中、术后)、多种途径(外周、局部、脊髓水平、脊髓上水平)、多种药物(阿片类、非甾体类抗炎药、局麻药等)联合针灸耳穴等应用,既达到完善的镇痛,又最大限度的减少不良反应。
三、重视患者宣教,患者常伴有焦虑、紧张情绪、因此需要重视对患者进行疼痛知识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配合并参与疼痛治疗过程。
《骨科常见疼痛专家处理建议》为骨科术后疼痛治疗提供具体指导,我们将《专家建议》与中医院临床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镇痛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在此理念影响下,“骨关节专科中西医结合无痛病房”体现的正是新时代医务工作者更完善的技术境界和对患者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在医院听不到疼痛的呻吟和尖叫,是医患双方的共同追求。
我作为一名资深的关节外科医生觉得医生除了选择药物和物理治疗来降低病人的疼痛以外,最重要的一点是选择对病人创伤最小,最安全,出血最少恢复最快的手术方案,这是无痛病房对医生的最基本要求!这样的治疗必然病人的疼痛也会最小,比如一个严重髌股关节炎的病人只有膝前疼痛、上下楼疼痛,坐下来站起来疼痛;但走平路并不疼痛这样的情况选择做个髌股关节置换创伤小很多,选择全膝置换手术大许多,并发症的风险大许多;又比如膝内翻罗圈腿的病人;疼痛局限于膝内侧,外侧及膝前不疼痛,这样的病人可以选择活动半月板的单髁置换手术,同样可以减少创伤,减少出血,减少血栓等风险,恢复更快等优点!总结起来也就是每个病人的程度不同,要求我们医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病人个体化治疗,不把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看做解决所有膝关节问题的唯一方法,病人自己的好东西能保留尽量保留,病人磨损破坏的部分该置换就得置换!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