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肿块可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囊肿、痣、肿瘤等。
1.脂溢性角化病(SeborreicKeratosis):脂溢性角化病又称老年疣(senilewarts)、脂溢性疣或基底细胞乳头瘤,系一种中老年人较常见的良性表皮性肿瘤,尤以男性多见,儿童极少见,通常好发于30岁以后。源于表皮基底细胞层的基底样细胞(basaloidcellsofthebasal-oftheepidermis),组织病理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生为特征。多分布于头皮、脸部、躯干和上肢,早期在脂溢部位出现无痛性的、界限清楚的浅褐色斑,以后色泽加深,可呈黑色。病变隆起,呈疣状生长。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有明显分界,略突起,呈蜡样外观,柔软,直径1mm-3cm。
是一种自限性(self-limited)的疾病,因病程缓慢,甚少恶变,常不需治疗。
临床上为确定病变性质或影响患者外观时,考虑手术切除。切除的方法包括:刮除术(curettage)、电烧法(electrodessication)及冷冻疗法(cryotherapy)。
2.光化性角化病(actinickeratosis)是因长期日光照射或电离辐射刺激引致的表皮角化过度为主的疾病。亦称日光性角化病或老年性角化病。是最常见的一种上皮性癌前皮肤病变(premalignantneoplasm)。好发于中年以上的男性,大小由1mm到1cm不等,暴露部位多见,如鼻尖、颧骨、颊部等。临床以棕红或黄色扁平丘疹或斑块为主翼现。少数可卒为鳞状细胞癌,约有10%-25%的日光性角化病会演变为恶性的鳞状细胞癌及基底细胞癌。但转移极为罕见。病灶恶变征兆包含病灶硬化(induration)、发生溃疡(ulceration)、感染、出血或快速增大。单发者可局部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
此病的早期可用1-5%的5-氟尿嘧啶乳膏(5-fluorouracilcream)涂抹患部局部。
疑有恶变时宜早期手术切除(selectiveexcisionalbiopsy)。
3.皮下脂肪瘤(Lipoma)
皮下脂肪瘤--是起源于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由成熟的脂肪组织所构成。凡体内有脂肪存在的部位均可发生,脂肪瘤有一层薄的纤维内膜,内有很多纤维索,纵横形成很多间隔。
4.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cyst)和皮样囊肿(dermoidcyst)都是较常见的皮下组织内的囊肿,属体表良性肿瘤。多为先天性原因,由胚胎期间埋入深部的外胚叶组织未发生退变而继续发育所致。后天通常由表皮植入导致进入真皮,如外伤或手术。它们也可以通过相邻的一个阻塞毛孔引起人体穿孔。它们也被视为在加德纳氏综合征在头部和颈部的症状。它们可以通过细菌感染,并形成疙瘩状。可通过切除手术被除去。手术切除是治疗的最常用方法,至于切除的程度则由瘤囊与周围的重要组织结构的粘附性而决定的。
5、脑回状头皮(cutisverticisgyrata)为头颅皮肤发生的类似皮肤松弛畸形,特点为颅皮过度生长,成为多数皱褶,状如脑回。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前者多为先天发育缺陷,如厚皮骨膜增生症(pachydermoperiostosis)等,后者往往与局部炎症疾患,神经纤维瘤,痣,外伤或者其他增生性疾病,肢端肥大症,白血病,小头性白痴,黏液性水肿,呆小病等病伴发。无特效疗法,可治疗原发疾病。严重者可做成形手术。
6、神经纤维瘤:从病理角度分为三类: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病。临床表现,病人常无意发现四肢及躯干有散在皮下肿物,蚕豆大小,无疼痛及压痛,可活动,边界清,呈暗淡褐色,单发或多发,生长缓慢,若为神经纤维瘤,可逐渐增多。若单发者需与脂肪瘤、表皮样囊肿、平滑肌瘤、小汗腺瘤相鉴别。治疗原则若单发或少量散在分布以手术切除为主;多发数量较多的肿瘤可分期分批手术切除;若更多甚至布满全身者则无法手术。
7、黑色素瘤:黑色素瘤也称黑色素肉瘤,是一种不太常见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周身皮肤或粘膜皮肤交界处,也可见于颅内软脑膜。临床表现分为2种类型:1.浅表型黑色素瘤,恶性度比较高,生长速度较慢,常在晚期转移。由于外表类似湿疹故又称湿疹样癌。病变平坦不高于皮肤,为浅或较深褐色,无瘙痒,皮纹较正常皮肤粗,无丘疹,边界较清;2.结节型黑色素瘤,恶性度高,生长较快,多在早期发生转移。病变为结节样高出皮肤,大多数为黑色,也可为深褐色或深蓝色,个别为浅颜色,即所谓无黑色素性黑色素瘤,瘤细胞含色素少。表面较光滑,周围红晕,常由于理发、梳头等物理性刺激而生长加速,形成菜花样或息肉样改变,色素加深或出现黑色素环。由于生长较快,病变部位可以出血、破溃或继发感染,邻近淋巴结可以肿大,甚至转移至肺、肝、脑、肾等重要器官,即TNM期或III期。
治疗原则(1)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案,一旦确诊应早期手术切除,同时冰冻切片病理证实后即刻扩大切除范围,直径不少于5cm,最好将颈部引流区域内淋巴结彻底清扫,以防转移。(2)放射治疗。(3)化学治疗:适应于术后病理确诊并已有转移的病例。可用(1)卡莫司汀(BCNU)、(2)洛莫司汀(CCNU)、(3)三嗪咪唑胺(DIC)等治疗。以上化疗药均有消化道反应和血细胞减少现象,要注意随时监测和对症治疗。(4)免疫治疗:对于黑色素瘤的疗效不能肯定,只是可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8.皮脂腺痣是由皮脂腺构成的一种错构瘤,又称器官样痣。皮脂腺痣较为常见,多于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病,好发于头面部或颈部,尤其见于头皮。
多于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病,好发于头面部或颈部,尤其见于头皮。多数为单发。头皮损害表面无毛发生长。在儿童期,表现为一局限性表面无毛的斑块,稍隆起,表面光滑,有蜡样光泽,淡黄色。至青春期损害增厚扩大,表面呈乳头瘤样隆起。老年患者皮损多呈疣状,质地坚实,并可呈棕褐色。少数病人在本病的基础上可发生附件肿瘤,如汗腺肿瘤,甚至可能发生转移。伴发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异常,称为皮脂腺痣综合征,后者是表皮痣综合征的一个亚型。
9.疣状痣(Verrucousnevus)也称表皮痣、线状表皮痣等,一般在初生时或幼儿期发病,但也有10~20岁才出现,男女均可发病。
疣状痣是发生于表皮的良性错构瘤,因表皮细胞发育过度导致表皮局限性发育异常。皮损特征为淡黄致棕褐色疣状损害,增生时乳头状隆起损害常排列为单侧连续或断续性线形、带状或斑片状,亦可为双侧性,甚至广泛分布于全身,在四肢者可沿张力线或Blaschko线行走,而躯干皮损可形成不规则波纹形或几何形状通常表现为淡黄色至棕黑色疣体损害。其大小、形态及分布各有不同,大多呈乳头状隆起,排列成带状或线状或斑片状,全身各处均可发生,通常呈线状排列。发生在男女生殖器和肛门及其周围的,此时,往往容易误诊为尖锐湿疣。
目前报道疣状痣的治疗方法有局部药物治疗、皮肤磨削、冷冻、激光及手术等。局部药物治疗主要是局部联合0.1%维甲酸霜加5%5-Fu,效果一般,容易复发,且需长期维持用药。冷冻、激光、皮肤磨削等适用于数量少的小面积病损,但其治疗周期长,且仅能去除痣的部分而容易复发,局部易形成疤痕,特别是头发区可造成秃发。
手术切除是最为可靠有效的方法。根据疣状痣的形态大小及发病部位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于病损较小、创面周组织疏松部位可采用直接缝合法或局部皮瓣法;面积较大,病损切除后创面不能直接缝合及跨越关节等部位可采用全厚皮片移植,另外邻近正常组织扩张术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10、鳞状细胞癌:临床上继发性鳞癌常见,在头皮疤痕、炎症、丘疹破溃基础上出现癌变,其形态有两种:
1.菜花型:多数原发于皮肤小丘疹或疖肿,溃疡感染逐渐增大,伤口经久不愈,基底部增宽,质地变硬,呈暗红色,有结痂,触之易出血,伤口周围有角质和鳞屑,若伴感染时出现伤口表面脓性分泌物。2.潜在型:由于常长在真皮因此向皮下及外围方向生长扩展较快,基底宽,边界欠清,中心部位凹陷,若破溃后不易愈合,有脓性分泌物,周围有新生的毛细血管,易出血,相邻近的引流淋巴结肿大。原发性鳞癌少见,早期为结节状,类似疣状,无痛,常于梳头、理发时无意发现,易破溃,有些病例有腥臭气味,向肌层及骨膜甚至颅骨深层发展。
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早期一旦考虑鳞癌应尽快彻底切除,范围胰肿瘤边缘扩展1~2cm处全层切除,否则创口不愈,肿瘤复发,术中冰冻切片一旦证实鳞癌尽可能行邻近淋巴结清扫,若侵及颅骨者也应切除,一般缺损的颅骨不修补,皮瓣要转移缝合。
(2)放射治疗:对于那些不适宜手术者采用直线加速器放疗,根据伤口范围深度来选择剂量,一般总剂量最好不超过4500-6000rad。
(3)药物治疗:有人主张术中或术后应用化疗药如噻替派1或5-氟尿嘧啶(5-FU)静脉点滴,或颈外动脉、颞浅动脉灌注。若局部感染时可根据细菌培养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11、基底细胞癌:这是一种常见的低度恶性皮肤肿瘤之一。全身皮肤均可出现,以头面部、额部常见。临床表现:早期皮肤表面局限性隆起,结节状,粉红色,边界较清,质较硬,无痛,逐渐变为灰黑色或暗褐色,中心部位稍凹陷,皮肤无光泽,渐粗糙,数月后逐渐出现鳞屑样改变,脱落,由于抓搔渗血,破溃,结痂,脱屑,循环往复,表现多种形式。
治疗原则:1.手术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冰冻切片确诊后尽可能彻底切除,其范围和深度都要大些,可考虑植皮修复术。切忌不彻底的切除表皮或简单的刮除,不但起不到治疗效果,反而刺激其生长。2.冷冻治疗:对于小的早期病变用液氮冷冻局部。3.激光治疗:常用CO2激光及Nd、YAG激光,适用于小而浅表肿瘤。4.放射治疗:根据病变大小设计剂量范围及疗程。5.化学治疗:只限于局部用药,除非有转移的根据,不主张全身用药,而且疗效不肯定。
12、转移瘤:头皮转移性肿瘤非常少见,无特异性的表现,只是无意间发现头皮无痛性肿瘤,局限无发热及红肿等炎性症状,在短期内生长较快,当发现原发性病灶时才有可能想到本病。
头皮转移性肿瘤多由邻近肿瘤如颅骨肉瘤、颞部横纹肌肉瘤直接转移和通过血循环或淋巴循环转移,如肺癌、肝癌、肾癌、乳腺癌、颞浅动脉分布区域为多见。
治疗以手术切除局部病灶为首选。根据病理和原发灶进行放疗、化疗,一般局部病灶彻底切除后不会复发。
13、肉瘤:原发于头皮及其皮下的肉瘤非常少见。主要包括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四种类型。
临床表现及诊断:多见于成年人,常发于躯干、四肢,头部很少见,其中以枕颈多见,表现为无痛性肿物,生长较快,质硬,活动度差。与其它头皮肿瘤相比无特异性,完全靠病理确诊。治疗:术中冰冻切片决定是否广泛切除,为防止复发“宁左勿右”,适当多切为宜。
14、头皮血管瘤:头皮血管瘤是由胚胎残余血管组织发育异常形成的良性血管肿瘤,可发生于全身皮肤及皮下组织。根据其结构、组织成分、形状分为三种类型: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
临床表现及诊断:多见青壮年,头皮出现局限性或区域性蔓状隆起,边界不清,较软,生长较快,有时可触及迂曲粗大的血管,有搏动或猫喘感,可听到持续性吹风样杂音。头颅X片可见颅外板血管压迹增多。头颅多普勒可见局部血流加快,血管搏动。全脑血管造影可见头皮下有动静脉血管充盈,常与颅内静脉相沟通,可分别了解颈内、外血管走行以及相沟通情况。治疗:手术前最好行全脑血管造影,分别了解颈内、外血管走行,结扎供给肿瘤的颈外动脉,然后再切除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