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痦子”的分型及袪除方法
2015-04-26
王眙民

主治医师日照市中医医院

痦子在医学上称为“色素痣”,是人类最常见的皮肤良性肿瘤。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的皮肤和黏膜。痦子根据其痣细胞在皮肤内的位置不同,由深到浅依次分为皮内痣、混合痣、交界痣。

皮内痣的痣细胞在皮肤中的深度最深,可谓“根深叶茂”:这种痦子一般明显突出皮肤表面,呈半球形,比较大、圆,黑色的多,上面还可能有毛发(如媒婆痣)。混合痣的痣细胞在皮肤中的位置较浅,痦子摸起来略高出皮肤,通常无毛发。交界痣的痣细胞在皮肤中的位置最浅,故痦子摸起来不高出周围皮肤,也无毛发。

人各有“痣”,平时要注意“善待”它们,避免摩擦、抓挠、挤压等不良刺激。皮内痣比较多见,虽明显影响美观,但这种痣相对安全,极少发生恶变;交界痣和混合痣相对不稳定,如果生长在掌心、足底、腰周、腋窝、腹股沟等易摩擦部位,易发生恶变。不论哪种类型的痦子,如果短期内出现体积明显增大,颜色变黑,表面凸凹不平,糜烂、溃疡、出血,自觉疼痛或瘙痒等,均应考虑已恶变,须尽早到正规的专业医疗机构诊治,通常需经病理检查以决定治疗方法,一般行手术彻底切除。

对于无恶变倾向但影响美观的痦子,袪除的方法有多种:1、个头较大且凸起者优先选择手术切除,可一次根除,不足之处是遗留刀口瘢痕;2、个头较小者可考虑以激光烧灼、液氮冷冻或化学药液蚀灼等,但局部也会形成瘢痕,且因色素组织易残留,可能需多次治疗;3、个头更小者可尝试做光子嫩肤治疗,经1-3次治疗后痦子可能会被强脉冲光选择性烧焦后自行脱落,不会遗留瘢痕。

展开全部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