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是怎么回事
2015-05-11
许俊堂

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低血压不一定是病,这样的说法对吗?

有些人来门诊看低血压,正常人不存在“低血压”这样一种疾病,实际上许多人静息情况下血压低至80/50mmHg仍能正常地运动、工作和生活。但在营养不良、失血、过敏、应用某些药物(某些治疗前列腺肥大的药物)、许多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严重疾病(如败血症)或者疾病的终末期(恶性肿瘤、心衰等)血压也会下降,甚至出现休克表现。我们从卧位突然起立,如果过快和过猛,也会因一过性血压减低出现头晕。剧烈运动、高热环境、大量出汗、呕吐和腹泻、长期进食水减少或者节食也会导致血压下降。

体位性低血压是怎么回事呢?

老年人患者不但主动脉弹性减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下降,对于血压变化的感知和调节减慢,容易导致血压过高、过低和波动过大,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当由卧位到立位,收缩压下降大于20-30mmHg,舒张压大于10mmHg称为体位性低血压,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甚至会发生体位性晕厥。

导致体位性低血压的原因包括:

1. 血容量减少:如失血、失液。

2.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如帕金森氏病、多发系统萎缩、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3. 心血管疾病:如心衰、心律失常、心肌炎。

4. 静脉内血液存贮增加:如饮酒、静脉曲张、长时间卧床、久坐就蹲体位。

5. 大剂量使用利尿剂、低钠血症。

6. α阻滞剂:哌唑嗪和治疗前列腺肥大的同类药物。

7. 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多虑平、丙咪嗪和氯丙咪嗪等。

8. 吩噻嗪类:氯丙嗪、异丙嗪、奋乃静等。

9. 硝酸脂类药物如硝酸甘油,尤其当与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同时使用时。

10. 降压药物使用和调整不当。

临床避免体位性低血压的非药物措施包括以下:

1. 尽量避免使用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

2. 避免突然的体位变化,尤其到直立位。

3. 少吃和多餐,以避免餐后低血压。

4. 避免增加腹内或者胸内压力的紧张动作,如器械运动,可以减少静脉血液回流心脏;同时多做增加静脉回流的动作,如肢体运动和肌肉的收缩。

5. 弹力袜对尤其存在静脉返流者可能有效。

糖尿病、帕金森氏病、多发系统萎缩和其他各种原因导致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会导致压力感受器的神经损害或者传导障碍,导致血压调节失敏或者失灵,容易导致血压波动过大甚至出现非常严重的低血压。

高血压患者出现的低血压是怎么回事呢?

有些患者朋友在家不量血压,就指着每月取药时来门诊让医生量一次血压,殊不知多数情况下来门诊量血压水平一般高于家里或者生活状态,如果医生完全按门诊血压调药的话,往往会造成在家血压过低甚至出现低血压带来的问题。

许多不经常测量血压的患者,一旦天气转暖、遇到大汗、吐泻或者因为加用了治疗前列腺肥大的药物,往往不知中不觉出现低血压。

有的朋友对血压变化过度敏感和过度反应,血压稍有变化便增加药物,尤其服用快速降压药物如心痛定(硝苯地平片),容易导致不可控制的低血压甚至其他风险,如心率增快、心肌缺血/心绞痛、诱发心衰和心律失常。

另外,基于最新的临床试验证据和有关降压的国际、国内指南,多数高血压患者将血压降到140/90mmHg以下就可以了,包括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肾病患者,老年人收缩压不高于150mmHg就可以了。

尤其老年人对于高血压的耐受性很好,只要血压不是过高,一般不要急着把血压降下来,降压不当导致的低血压比高血压本身危害可能还大。有些老年人甚至根据血压测定值决定是否服用和服用多少降压药物,结果血压无论怎么样也调不好,越调越乱,每天血压像过山车一样,心情也跟着大起大落。

如果血压波动过大,没有办法很好控制,除了调整用药品种、剂量和用药时间以外,一般宁高勿低。

平时血压控制较好,一旦血压突然升高,首先应该找出原因或者寻找诱因,精神神经因素如生气、过劳、紧张、惊吓、焦虑、失眠等,憋尿、尿频,脑后循环缺血或者短暂脑缺血发作、脑外伤及其他脑血管事件,感冒、咳嗽、哮喘及相应的治疗药物,疼痛及使用治疗疼痛的解热镇痛药,应用某些精神类药物、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此类患者应首先解决导致血压升高的原因或者诱因,使用降压药物应十分小心,并注意监测。有时甚至不使用降压药物血压也可以降到正常,例如失眠患者,一片镇静催眠药就可能解决问题。强烈、短暂和一过性因素导致的血压升高,如果一味使用降压药物,待诱因去除之后,其结果必然是低血压。

展开全部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