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什么,类型以及治疗方法、并发症有哪些
2022-11-30
周恒

副主任医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导致深静脉管腔部分或完全堵塞。好发于下肢,可造成下肢疼痛、肿胀等一系列症状。此病可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淤滞性溃疡、静脉性坏疽等,严重损害劳动人民健康。而且它是一个高复发且有死亡风险的疾病。
公认的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致病因素为:血流瘀滞、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其中尤以“血液瘀滞”在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其着关键作用。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分成哪几类
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周围型、中心型和混合型。还有两种特殊的类型:股青肿与股白肿,这两种均是下肢DVT的紧急情况,需紧急手术取栓,方可挽救患肢。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
目前治疗方式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和手术治疗。
无论应用哪类抗凝药物,都存在剂量偏小达不到抗凝效果,剂量偏大则出血并发症大大增加的危险。所以在应用过程中,必须监测血液的凝血功能变化,以调整药物剂量。
因为下肢DVT最大危险在于: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可致猝死,而下腔静脉滤器就像一个保护伞,可将部分脱落栓子捕捉截住。尤其对于已经发生肺栓塞的患者,或需要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栓子脱落的风险较大,可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可明显降低肺栓塞发生的概率。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
下肢DVT患者采取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湿热敷等措施。卧床时间一般为10-14天,当全身症状和局部压痛缓解后即可进行轻便活动。起床活动时,需穿循序梯度减压弹力袜或者用弹力绷带。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肺栓塞
肺栓塞是指肺动脉或其分支被栓子阻塞所引起的一个病理过程。其诊断率低、误诊率和病死率高。据文献报道美国每年发生肺栓塞65万人,死于肺栓塞者达24万人。英国统计每年发生非致命肺栓塞4万人,因肺栓塞致死的住院患者2万人左右。有学者认为80%~90%的肺栓塞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尤其是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栓子脱落的几率更高,大的栓子可导致患者在几分钟内死亡。有报道称髂股静脉血栓引起肺栓塞的死亡率高达20%~30%。肺栓塞典型症状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三大体征为肺啰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奔马律。因此,临床上肺栓塞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目前临床上预防肺栓塞多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是一种金属丝制成的器械,通过特殊的输送装置放入下腔静脉,以拦截血流中较大血栓,避免随血流进入肺动脉,造成致死性肺栓塞。但安置滤器可发生滤器移位、阻塞、出血等并发症,且费用较高,置入腔静脉滤器后,仍需进行抗凝治疗。下腔静脉滤器费用较为昂贵(约一万五千左右),报销比率不高,一般在50%,需结合病人本人家庭经济状况选择。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有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滤器堵塞,其原因有二:多数为下肢静脉内血栓(多是新形成的血栓)脱落被滤器捕获,(表明滤器起到作用),另一种则为滤器内形成新的血栓。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均与新的血栓形成有关。因此,口服华法林抗凝很重要。所以放置滤器病人需进行长期抗凝。
2、出血
溶栓治疗中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出血。特别应警惕胃肠道、颅内出血。因此溶栓治疗前应检查血型、血红蛋白、血小板及凝血功能;药量的调整通常以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维持在正常值的2~2.5倍为宜。溶栓过程及溶栓后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如血管穿刺点、皮肤、牙龈等部位。观察有无肉眼血尿及镜下血尿,有无腹痛、黑便等情况;如有穿刺部位出血,可压迫止血。严重的大出血应终止溶栓,并输血或血浆对症治疗。对于出血性并发症应指导病人自我观察及预防。如牙龈出血、鼻腔出血、皮肤黏膜出血、出现黑便等嘱病人不用硬、尖物剔牙、挖鼻孔、耳道,勿用力咳嗽以免引起咯血;选用软毛牙刷刷牙,动作轻柔,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创伤;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以免食物损伤消化道,多次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在血栓的机化过程中静脉瓣膜遭受破坏,甚至消失或者黏附于管壁,导致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即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数月至数年,主要表现为下肢慢性水肿、疼痛、肌肉疲劳(静脉性跛行),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下组织纤维变化,重者形成局部溃疡,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出院后穿弹力袜,口服抗凝药物避免久站久坐,休息时抬高患肢,一般很少发生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展开全部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