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与治疗脑中风的新技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2015-07-13
金永健

主任医师航空总医院

脑中风的概况与病因

脑血管疾病位居人类死亡原因的第三位,每年有超过200万人死于中风。无论世界不同地区或不同种族,脑血管意外都是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新发完全性脑中风患者120万~150万人。在脑血管意外中,缺血性脑中风占75%~90%。而导致缺血性脑中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颈动脉狭窄或闭塞,致使脑组织缺血乃至坏死。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中风的主要原因,引起颈动脉狭窄的最常见原因是由于肌体血脂代谢异常,在动脉血管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内膜及平滑肌细胞异常增生,最后导致血管腔径狭窄,甚至闭塞。颈动脉狭窄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因生活方式西方化,30多岁的年轻人也发现患有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前世今生”

长期以来,人们对脑血管疾病关注的重点多放在发生中风后的治疗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则是把关注的重点前移,即中风发生前的预防上。20世纪五十年代,医学专家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以预防脑梗塞。此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就成为预防脑梗塞的一种标准手术,目前,在欧美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已成为动脉硬化性颈动脉狭窄的常规治疗方法,全美每年约15万人接受这种手术。而在我国,此项手术尚未广泛开展,仅有几家较大医院有病例报告,但数量还不多,其中原因与我国医疗水平的普及程度较低、筛选出的患者较少、患者对颈动脉狭窄的危害认识不足有关;另外医生自身对颈动脉狭窄的危害性宣传力度不够,也是影响我国未能广泛开展这项手术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航空总医院创伤脑血管神经外科主任金永健博士将该项先进诊疗理念与技术引进国内,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带来了更佳的治疗选择。

典型病例介绍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韩振龙,男,64岁,因左侧肢体无力伴语言不利,于2015年1月17日在航空总医院神经内科就诊,血管造影检查示:右侧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约90%,为偏心性斑块伴钙化。神经内科给予疏通血管保守治疗,因该患者狭窄程度严重、粥样硬化斑块较硬、血管条件差,经过脑血管病治疗小组讨论,为其确定治疗方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于3月20日在创伤脑血管神经外科金主任团队经过完善术前评估,在全麻颅内血管超声监测下,为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十分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专家简介

金永健为主任医师、医学博士,航空总医院创伤脑血管科主任,我国中青年神经外科专家。

金永健主任曾就读于全日本规模最大的脑血管病治疗中心,拜师日本脑血管病神经外科首席专家Nagata、Mori分型创始人等顶级神经外科专家深造学习,后于日本国立高知大学神经外科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金主任从事脑血管病治疗工作20余年,在脑血管病的微创外科及介入治疗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

金永健主任的专业特长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包括烟雾病、脑梗塞、脑静脉血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脑动脉硬化性血管疾病(包括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狭窄、颅内血管狭窄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脑动静脉瘘、高血压脑出血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顽固性偏头痛的神经血管减压术;颅内及颈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包括全脑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颈动脉支架置入治疗)。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