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环境污染的加重,肿瘤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已成为严重危害人们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与心脑血管疾病同称为世界“三大死神”。
然而,与肿瘤患者数量持续增加相对应的是,我国肿瘤治疗力量分散,特色医疗不足,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高水平的肿瘤专家大都集中在北上广等发达地区的大型三甲医院或肿瘤专科医院,而中国的老百姓素来就有看病找专家的情结,尤其是当地医院没有技术高超的肿瘤专家时,选择北上广成了患者及家属的唯一希望。
但是,面对大医院拥挤的人群,堪比春运的挂号队伍,肿瘤专家的一面难求,患者的病情在希望逐渐变成失望的过程中被延误,难道,得了肿瘤只能用这种方式看病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迅发展,互联网的应用得到普及,并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正在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当互联网和医疗结合时,足不出户,在家看专家成为可能。
其实早在1995年,“远程医疗”这一概念就进入了国人的视野。当时,一封紧急求助信从北京大学通过互联网发往全球,希望救助一名病症罕见、生命垂危的年轻女大学生。10天内,世界各地近千封电子邮件纷至沓来,刷新国人传统的面对面就医观念:原来足不出户,就可以求医问药。
1997年,国内首家远程医疗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远程医学中心成立。但由于软、硬件的限制,这种医疗模式并没有推广开来。
随着技术的进步,借助于互联网医疗的春风,网络医疗软件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针对各种疾病的手机APP软件不断的被下载,在手机上找专家看病的诸多优势使这一方式深入人心。
但对于广大肿瘤患者来说,可不是随便找一个手机APP软件就能找对专家看病。肿瘤疾病的治疗涉及到多个学科,比如肿瘤诊断前要找影像科、病理科的专家看,诊断后要找肿瘤外科、肿瘤内科、放化疗科、介入科的专家看,治疗后期要和康复科、营养科打交道,而且还要到之前的影像科、外科等科室复查,如果在医院挨个找专家挂号看病,很可能会被拖延,只有经过肿瘤多学科专家团队(MDT)会诊才能够全面的、合理的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信随着中国远程医疗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医院会更加重视互联网在医疗行业内的作用,因其代表了医疗行业新的发展方向,有利于解决中国医疗资源不平衡和人们日益增加的健康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也是国家卫计委积极引导和支持的医疗发展模式。据德勤咨询近日发布的《2020年健康医疗预测报告》预测,到2020年,在线就诊病人将呈指数级增长,大量零售诊所或将涌现,家庭将成为医护的主要场所。一种医院之外的诊疗模式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