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血液病发热
2025-01-16
徐文江

主任医师廊坊市中医医院

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40694

明辨补中益气汤与升阳散火汤方证要点

东垣二方治血液病发热

时间:2024-01-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徐文江

血液病约半数以上的患者以发热起病,且发热可出现在血液病的任何阶段,患者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少有寒战,出汗较多。若合并其他病邪侵袭,则可出现高热伴畏寒多汗。血液病低热一般多为内伤发热,治疗内伤发热应根据不同的证侯、病机而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以清热。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正如《景岳全书·火证》所说:“实火宜泻,虚火宜补,固其法也。然虚中有实者,治宜以补为主,而不得不兼乎清……若实中有虚者,治宜以清为主,而酌兼乎补。”切不可一见发热,便用发散解表及苦寒泻火之剂。内伤发热,若用发散剂则易于耗气伤阴,用苦寒剂则易伤败脾胃以及化燥伤阴,而使病情缠绵或加重。

由内伤所致的虚热,李东垣称之为“阴火”,《脾胃论》云:“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阴火独盛。”针对此类发热,李东垣提出“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其创立的补中益气汤与升阳散火汤为李东垣治内伤发热经典方剂,临床常用于治疗非感染性不明原因发热。从组方所体现的治法来看,补中益气汤与升阳散火汤主要区别在于补中益气汤是以补中为主,升阳、泻阴火为佐;升阳散火汤是以升阳为主,补中、泻阴火为佐。从病机分析,补中益气汤方证主要矛盾在于脾胃气虚而不得升浮,升阳散火汤证的主要矛盾在于阳气郁滞而不得升浮外达。从病症表现看,补中益气汤方证症状表现于周身表里,中气下陷,以小腹坠胀、周身发热为辨证要点;而升阳散火汤证症状主要表现在四肢和肌表,脾胃气虚程度较轻,胃阳被寒抑遏,而成火郁,以四肢发烫(自觉发烫,扪之未必烫)为辨证要点。

案一

张某,男,47岁,因周身乏力伴间断性发热3个月来诊。患者曾被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予VDCP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环磷酰胺、泼尼松)化疗后复查骨髓结果为ALL-CR,提示化疗效果良好。刻下:患者周身乏力,间断性发热,体温最高38.3℃,以早晨、上午明显,周身乏力,稍劳则心悸气短,恶寒不著,时有口干,纳差。既往便秘,4~5日一行。舌淡红,少苔,脉弦细数无力。

诊断:发热(气阴两虚)。

治则:益气滋阴。

方用补中益气汤合理阴煎加减:太子参20g,黄芪15g,柴胡10g,当归12g,生白术90g,升麻6g,陈皮10g,熟地黄30g,炙甘草12g,大黄10g,干姜10g,肉桂6g。5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诉发热程度较前减轻,夜间已无明显发热,大便已行,稍干,乏力、气短症状较前好转,脉舌同前,余证同上。方仍用补中益气汤合理阴煎加减,嘱继服14剂,药后患者发热症状已不明显。

按化疗为现代治疗急性白血病最基本和主要的方法,但化疗往往损伤肝脾肾,使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致使邪衰正虚,气、血、津、液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出现骨髓抑制,以致出现贫血、发热、出血等症。补中益气汤是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不升之证而设。李东垣在其《内外伤辨》中曰:“内伤不足之病……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理阴煎出自于《景岳全书》,“又凡真阴不足,或素多劳倦之辈。因而忽感寒邪,不能解散,或发热,或头身疼痛,或面赤舌焦,或虽渴而不喜冷饮,或背心肢体畏寒,但脉见无力者……宜速用此加减,以温补阴分,托散表邪。”患者为白血病,加之化疗,损伤气血,暗耗真阴,以致发热、乏力,故用补中益气汤合理阴煎加减治疗。

案二

患者,女性,68岁,因周身乏力伴间断性低热半年余来诊。于2016年9月在某医院被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予以沙利度胺、复方皂矾丸、羟基脲、干扰素等治疗,间断予以同型血输注。患者中度贫血貌,诉周身乏力,四肢倦怠烦热,触之腹部肌肤灼热,体温最高37.5℃,时有头晕、头痛,大便稍干。舌质淡胖,苔薄白,脉弦细数。

诊断:火郁证。

治法:火郁发之。

方用升阳散火汤加减:党参20g,柴胡15g,葛根30g,升麻10g,羌活15g,独活15g,白芍12g,防风12g,白花蛇舌草15g,鸡血藤20g,丹参20g,大黄10g,炙甘草12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诉肌肤灼热症状有所好转,方仍用升阳散火汤加减,20余剂后患者肌肤灼热症状已不明显。

按升阳散火汤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升阳散火汤,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夫四肢属脾,脾者土也,热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也。又有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并宜服之”。此方也载于《脾胃论》中,在《兰室秘藏》和《东垣试效方》两书中更名为柴胡升麻汤。

升阳散火汤主治“郁火”,但火如何郁?郁火由何而得?众说不一。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古方八阵》中指出:“东垣升阳散火汤,治胃虚血虚,因寒邪郁遏阳气,以至肌表俱热如火,扪之烙手。此火郁发之之剂也。”认为郁火由寒邪郁遏阳气所致。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中指出:“此方治外来之火,郁于表分,而不得解散者。”认为郁火由外来之火,郁于表分所致。从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原文分析,本证成因为“血虚”“热伏地中”“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为内伤而非外感,为内虚而非邪实。况从方名分析,升阳在前,散火在后,所治为火证,治法为散,散火的手段是升阳,也就是说,通过升阳以达散火之效。那么血虚为何会使阳气郁于脾土?“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血濡润脏腑肢体百骸,血能载气,血多自然载的气就多,血少载的气就少,故血虚则阳气外浮,这个时候如果外形受寒、内体饮冷,阳气就容易被郁,轻者郁于脾土,重者郁于筋节骨髓而为病。郁于脾土当升散,郁于筋节骨髓当然也应该升,所以张仲景用于治疗“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的桂芍知母汤,也用了防风以升散,只是郁得更深,更容易化热,所以另加知母清热。由此可见,李东垣也是传承于仲景!升阳散火汤方中选用升麻、葛根、柴胡、羌活、独活、防风,此六味俱属“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之“风升生”类药物,以助阳气之升浮,以解阳气之郁滞。正如《医方集解》中所载:“此皆味薄气轻,上行之药,所以升举其阳,使三焦畅遂,而火邪皆散矣。”同时佐用人参、炙甘草,甘温以补脾胃元气,针对气虚无力升浮而设,佐用生甘草泻已成之阴火。至于白芍,《汤液本草》云其“气微寒,味酸而苦,气薄味厚,阴也,降也”“能停诸湿而益津液”“补中焦之药”,对诸风药升浮之功有佐治之效,对人参补血虚之功有佐助之用。(徐文江 河北省廊坊市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展开全部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