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卵管阻塞的介入再通治疗
2016-06-14
汪国祥

主任医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输卵管梗阻是导致女性不孕的最常见的病因,约占30%~40%,输卵管通常分为四个部分:间质部、狭部、壶腹部、伞部,应根据输卵管梗阻部位不同来选择治疗方法,通常方法有:输卵管介入再通法、输卵管通水、腹腔镜下再通法、宫腔镜下再通法等,输卵管狭部及间质部梗阻可以选择介入微创再通术。它是在患者完全清醒状态下,在DSA监视下,通过输卵管造影后行微导丝再通术,操作简便,是治疗输卵管近端梗阻性不孕症最佳适应症。文献统计其再通成功率可达到95-98%,妊娠成功率在50%以上。

一、介入再通治疗的优势:

1、更精准:在DSA监控下将软导丝精确送入阻塞部位,直接疏通输卵管。

2、更安全:进入宫腔是微导丝,对子宫不造成伤害、微创。

3、更高效:通过微导丝疏通、治疗同步完成,在疏通堵塞的同时,注入防粘连药物,避免传统通气、通水、反复粘连等问题。

4、更轻松:不开刀、无痛苦、恢复快、治疗时间更短,整个疏通过程仅需3~5分钟。

5、提速怀孕时间:在清晰度高的DSA下,快速完成操作,患者最快可以次月试孕。

二、适应证:

1、间质部至壶腹交界部阻塞可试行选择性输卵管再通术。

2、常规子宫输卵管造影因宫颈太松而未完成者。

三、禁忌证:

1、壶腹远端、伞段阻塞者不宜行再通术,其原因有三:①导丝不易达该部;②强行再通易致输卵管穿孔;③导丝穿破伞端有损伤卵巢导致大出血的危险,如在宽大的伞部开一小孔亦难完全恢复伞端“拾卵”功能。

2、子宫角部严重闭塞者、原结扎输卵管处作再通术后又发生阻塞者以及结核性输卵管阻塞者亦不适宜行导丝再通术,因这类阻塞通常伴有输卵管周围粘连或输卵管壁僵硬,顺应性差,不能随导丝行径而相应改变,极易发生穿孔,结核性者还有引起结核播散的危险。

3、严重心力衰竭、活动性肺结核。

4、生殖器炎症急性发作者。

5、发热、月经期。

四、术前准备:

1、时间选择:月经干净后3~7日内;

2、查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和血小板计数值;

3、宫腔通液:初步了解有无输卵管阻塞;

4、阅读病历:了解以前检查结果,包括常规子宫输卵管造影、腹腔镜检查、宫腔通液、以往妊娠与否及有无结核病史等情况。

5、向病人作必要的解释,争取合作,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五、再通方法:

1、选择性输卵管造影

先常规妇科检查以明确子宫的位置与屈度,造影在DSA检查床上进行,常规妇科消毒、铺巾,消毒巾应掩盖病人的下肢、下腹部和邻近检查台。用窥阴器显示宫颈,用宫颈钳钳住宫颈并稍往外拉紧,经宫颈在J型导丝引导导管抵达子宫角部后,可取2~3m1 60%复方泛影葡胺经4F导管试验性注射,开始用力要小,逐渐增加力量,如清楚显示了子宫角呈尖角状或近段输卵管同时显影,又无静脉、淋巴回流征象,则可注入全部造影剂并摄片记录,如见造影剂经输卵管伞端进入盆腔,则示输卵管已获再通,如造影示输卵管间质部或峡部到壶腹部阻塞,又非结核性者,可行导丝输卵管再通术。

2、阻塞输卵管再通术

术者固定好同轴导管,助手经4F导管送入导丝,近段(间质部或峡部近段)阻塞用0.025英寸(0.064cm)导丝再通,中远段阻塞应用0.018英寸(0.046cm)导丝,因其柔软性大,容易顺应扭曲的输卵管而进入远段,导丝通过阻塞段时常有阻力感,可通过轻柔地往返运动来克服阻力、逐渐推进,直至通畅。双侧输卵管阻塞者,对侧亦用类似的方法再通。再通完毕立即进行宫腔通液(含庆大霉素24万单位、α-糜蛋白酶4000U、地塞米松5mg加等渗盐水40m1),门诊病人术毕留观半小时。

七、再狭窄的预防:

1、术后宫腔用药预防再粘连,可减轻患者痛苦,减轻经济负担,提高再通术的疗效。其中宫腔内用药为少量抗生素和激素等。给药方法:术后宫腔常规用药及通水2~3天,3个月为1疗程。

2、碘油的应用:在输卵管再通成功,行通液注入后,再经导管内注入40%碘化油3ml,由于碘化油具有粘度大,不易吸收的特点,所以在输卵管内停留的时间较长,对输卵管壁起到一定的扩张支撑作用,加之碘化油本身具有润滑作用,从而大大降低了输卵管的再粘连的机率。

八、并发症:

1、输卵管穿孔:常发生于输卵管浆膜下,造影表现为少量造影剂渗入浆膜下形成一“假憩室”状,一般无严重反应,但应注意一旦发现,则应免进一步的选择性或常规造影,以免造影剂的压力使浆膜穿破。

2、腹痛、出血:轻微的腹通与少量阴道出血均可在2~5天内消失,不必特殊处理。

3、感染:任何宫腔操作均有可能增加感染机会。术后应常规应用抗生素。

九、术后注意事项:

1.术后禁性生活、禁盆浴(可正常淋浴)一周。

2.保持外阴部清洁。

3.加强营养,可适当室内、室外活动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利于机体恢复。

4.保证睡眠,避免过度劳累,1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注意饮食起居,预防感冒、咳嗽而引起腹部疼痛。

5.饮食易多样化,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

6.避免酗酒、吸烟。

7.保持大便通畅,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