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痛是什么原因?一例典型背痛患者病案
胸椎小关节错缝一例病案
时间:2014.1.23. 11:00
地点:河南省中医院(东风路)疼痛科
患者:刘*楠,女,22岁
接诊医师:王学昌,毛俊莹
主诉:上背疼痛一周
现病史:无明显原因,上背疼痛一周,呈钝痛,间断加重,上午9点开始隐痛,下午2-5点久坐痛重,活动及揉捶后减轻,6点后及夜间疼痛轻微、甚至疼痛不明显。为求进一步诊治,特来我科就诊。发病以来,从未诊治,间断上腹挤压感、食欲减退、饮食二便可。
既往史:健。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T 7棘突左偏,压痛明显,胸椎后伸微痛、弯腰疼痛明显,余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胸椎正侧片:胸7棘突左偏明显。如下图:
诊断:胸7小关节错缝
处理:1、手法正骨,术中可感到咯声响,术后患者屈伸活动自如,疼痛消失。
2、火灸、
3、药物;
讨论:
胸椎小关节错缝,又称胸椎小关节错骨缝、胸椎错位、岔气,临床常见,是背部疼痛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临床上常被误诊为背部软组织损伤、棘突炎、以及心脏病、胆囊炎等内脏病变。
本病特点有二:1、急性期一般不易诊断,易被误诊;二、慢性期治疗困难。
治疗上,一:急性期首选正骨,这点年轻人没问题,但老年人则要慎重,——因为正骨手法力量小不能够复位,力量大易因骨质疏松而造成骨折(此时针刀首选)。二:慢性期(1-2周后)复位效果差,应首选针刀、特别是线针刀。因为此时,损伤所造成的关节周围软组织易因早期的炎性渗出、血肿、机化、粘连,使之在后期进一步硬化、甚至瘢痕,而阻碍错骨缝的复位,如果此时通过针刀减压、减张、调整恢复软组织的平衡,就像调整偏歪了的电线杆两侧绳子的张力一样,就能够从容的恢复关节的错骨缝,而不需要蛮力复位。
另附:
错骨缝的定义
现代医学中没有错骨缝之说,但其关节紊乱症与错骨缝有很多类似之处,虽不是完全一致,却也可以互相借鉴。从广义上讲,甚至可以相提并论。尤其是关节紊乱症中半脱位、滑膜嵌钝、滑脱、绞索、软组织介入关节内等的病理变化,对研究错骨缝很有指导意义。
“两个关节面部分的移位,但仍保留一些相互之间的接触时,即是关节半脱位。”(《矫形外科学纲要》),然而最轻微的半脱位它们两个关节面之间的接触是多少呢?
........... 损破坏了关节的稳定,使两关节面之间的解剖关系发生轻度的偏移、旋转等错动移位;或使关节内结构的位置发生微小的异常,这种关节的紊乱称为错骨缝。
错骨缝的诊断特点是:
一、病理改变轻微,最微者只有1~2毫米的错移,甚至更少,中医称为“错络”;严重者也比关节半脱位的错移要小的多,中医称谓“参差”。
二、除比较严重的或个别部位的错骨缝能在一般X光片或特殊透照位置的X光片上显示出来外,大部分病历都不能观察的改变。
三、通过仔细触摸、比较,能够觉察出微小的骨结构的变化,在参考症状和其他体征,不难对错骨缝做出正确的诊断。
四、在手法复位过程中,术者常可听到“咯噔”的弹响声,或有骨节滑动复位的感觉。术后,患者的症状大减或立即轻松舒适,体征也随之消失。
五、不论是运动范围大的或运动范围小的关节,就连不动关节也都可以发生错骨缝。其发病率远较人们所认识到的为多,只不过由于病理机制和疗效至今还没有能够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数据来证实,容易把错骨缝混淆于扭伤、劳损之中,或者由于缺乏认识而被忽略而已。
错骨缝是中医骨伤科传统的、特有的诊断病名,目前虽以为大多数中医、一部分西医所接受并应用于临床,但在病理机制、诊断依据、实验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距离。
错骨缝的研究,对继承、发扬祖国宝贵医学遗产,把关节和软组织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自 田纪钧《错骨缝的诊断与治疗》
From: 颈肩腰腿痛网 王学昌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