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用中医该怎么治疗
2014-06-26
刘静

副主任医师淮北市人民医院

除湿胃苓汤由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滑石、防风、栀子、木通、肉桂、甘草组成。五味消毒饮由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地丁、天葵子组成。均出自《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二方具有清利湿热、解毒消炎功效,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对于某些湿热蕴结化毒所致皮肤病变,以此化裁治之,获效非常显著,举案例如下。

带状疱疹

汪某,女,52岁,2014年5月29日初诊。左腹部、背部发生几处大小不一条状红色皮损,内有较多粟粒、绿豆大疱疹簇集分布,累累如串珠,疼痛灼热不适7天。某院诊为带状疱疹,予聚肌胞、病毒唑注射,外用阿昔洛韦软膏数日,皮疹消退较慢,仍疼痛如针刺状。脘腹不适,口苦口中黏腻,纳食不香,小便色黄,大便黏滞。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证属脾胃湿热蕴于上述部位,化为湿热毒所发。治则:清脾胃湿热,解毒消疹。除湿胃苓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苍术,白术,赤茯苓,栀子,黄连,薏苡仁,厚朴,板蓝根,蒲公英,地丁,银花,延胡索,穿山甲,滑石,木通,甘草,水煎服,日1剂。6剂后疱疹趋于消退,疼痛大减,脘腹不适、口苦、口黏腻等症状均减轻,纳增,二便正常。再加6剂后疱疹消退,疼痛消失,诸症告瘥。

按带状疱疹据其发病部位不同,又有“蛇串疮”、“缠腰火丹”之称,神经痛是本病最典型症状特点。本例具脾胃湿热蕴结化毒的一系列症状表现,湿热不清,热毒不解,疱疹难以较快消退。因此用苍术、白术、赤茯苓、黄连、栀子、厚朴、薏苡仁健脾胃除湿热;滑石、木通、甘草导湿热下行;板蓝根、蒲公英、地丁、银花清热解毒;延胡索止痛,从而使疱疹较快消退,疼痛消失。

痤疮

叶某,男,20岁,2013年8月24日初诊。颜面、胸背部发生较密集的粟粒、高梁粒大小红色炎性丘疹,部分皮疹顶部附脓点、脓疱,触之有灼热感,伴有较多油性皮脂溢出已两年余。多家医院诊为寻常痤疮,予数种西药内服,外用复方硫黄洗剂、新肤螨灵霜、痤疮平等,皮损消退不明显。患者现口腻口黏,渴不欲饮,纳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略腻,脉濡数。证属湿热蕴结颜面、胸背,化毒而呈红色炎性丘疹。治则:除湿清热,解毒消炎。除湿胃苓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白术,苍术,栀子,赤茯苓,薏苡仁,防风,滑石,木通,蒲公英,地丁,银花,菊花,紫丹参,甘草,水煎服,日1剂。第3煎待凉用纱布蘸药液洗擦患处,每日3次。嘱其忌食辛辣油腻之物。服药10剂后皮损已明显开始消退,油性皮脂分泌减少,未有新的皮疹再现,口中黏腻感已轻,纳食增加,小便正常。 服药后皮疹已基本消退,为巩固疗效,上方略作变更,续服6剂,紫丹参加量,后皮损全消,皮肤变平治愈。

按 痤疮又称“肺风粉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云:“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本例除有较密集的红色丘疹脓疱外,又具较多油性皮脂溢出,且有口中黏腻,纳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等症状。辨为湿热蕴结化毒所发。故用苍术、赤茯苓、白术、栀子、薏苡仁、滑石等清利湿热,导湿热下行;蒲公英、地丁、银花、菊花清热解毒消炎。诸药互用,使湿热清毒解,皮疹消退。

足跟疮疡

江某,男,54岁,2014年2月24日初诊。右足部发生3处约钱币大溃疡面,皮肤色红,有时渗出黄白色黏液及分泌物,痒痛俱作3月余。在两家医院住院予数种抗生素注射、内服、外用,疮面不愈合。又经X线摄片提示,骨质未见异常,分泌物做细菌培养未培养出细菌,化验空腹血糖属正常范围。现仍行走痛剧,查见患处肤色仍呈潮红肿胀,触之灼热,口苦口渴不欲饮,口中黏腻,纳食不香,小便色黄,大便黏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辨证为脾胃湿热,日久蕴结化毒而发。治则:清脾胃湿热,解毒消炎。除湿胃苓汤合五味消毒饮化裁:苍术,白术,赤茯苓,陈皮,厚朴,猪苓,泽泻,栀子,滑石,黄连,丹皮,地肤子,白鲜皮,银花,蒲公英,地丁,天葵子,甘草,水煎服,日1剂。外用:赤茯苓,薏苡仁,黄柏,泽泻,丹皮,白鲜皮,忍冬藤,白及,蒲公英,地丁,苦参,水煎适量待温浸泡患足,每日2次,2日用药1剂。洗后用炉甘石粉、白及粉、黄柏粉各份,高压消毒后撒扑患处,油纱条覆盖。忌食腥辣之物。

服药7剂后,口苦口渴口中黏腻症状大减,纳食增加,二便基本正常,疮疡处肤色明显由红变淡,渗出黏液分泌物极少,痒痛肿胀症状明显减轻,疮面开始由外向内缩小,可以慢慢行走。上方去厚朴、陈皮、丹皮、黄连,入当归,牛膝,续服10剂。外用药同上。服药十剂后,疮面基本愈合,灼热痒痛肿胀症状消失,纳食正常,余症俱消,行走正常。方中去苍术、白术、天葵子,银花、蒲公英、地丁减量,续服6剂,以巩固疗效,停外用药。3个月后随访再未发。

按本例足跟疮疡迁延3个月余未愈,始用抗生素治疗,取效不著,又经细菌培养、X线摄片、空腹血糖检测,均无异常,因脾主肌肉四肢,与胃相表理,据其疮疡处肤色发红、触之灼热、肿胀、渗出黄白色脓液、痒痛俱作、行走疼痛、口苦口渴、口中黏腻、不欲饮、小便色黄、大便黏滞、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等症状,辨为脾胃湿热蕴结,日久化毒所致。故以苍术、白术、赤茯苓、陈皮、厚朴、栀子、黄连清脾胃湿热;猪苓、泽泻、滑石、甘草等导湿热下行;白鲜皮、地肤子止痒;丹皮、蒲公英、地丁、银花、天葵子清热消炎解毒;当归、牛膝引药下行,并配合外治,内服外用相结合,使湿热得清,毒邪得解,炎症消散,疮疡愈合,诸症消失,行走如常。

脓疱性细菌疹

许某,男,60岁,2014年4月20日初诊。双手掌、足跖起数个高梁粒大水疱,后变成黄绿色脓疱,症状时轻时重,患处常有痒觉或灼热感,反复发作3月余。其间某院诊为脓疱性细菌疹,予西药注射内服,外用药不详,取效不显著。脘腹不适,纳少,口苦,口中黏腻,渴不欲饮,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辨属脾经湿热,蕴于掌跖,酿成湿热毒所发。治则:除湿清热,解毒消疹。除湿胃苓汤合五味消毒饮化裁:苍术,白术,赤茯苓,栀子,黄连,薏苡仁,木通,滑石,白鲜皮,地肤子,蒲公英,地丁,银花,连翘,甘草,水煎服,日1剂。第3煎待温浸泡患处,每次30分钟,日2次。10剂后脓疱疹趋于干涸消退,未有新疹再现,纳增,小便正常,余症俱轻。续服10剂后脓疱疹全消告愈。

脓疱性细菌疹西医认为与体内存在着的化脓菌感染病灶有关,但用抗生素治疗却收效不著。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描述的窝疮相似,“此症生于指掌之中……,起黄白脓疱,痒痛无时,破津黄汁水,……”。本例始用西药治疗获效不显,辨为湿热蕴于掌跖部化为湿热毒所发。方以苍术、白术、赤茯苓、黄连、栀子、薏苡仁、滑石、木通等清脾湿热,导湿热下行;白鲜皮、地肤子祛湿止痒;蒲公英、地丁、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药证相符,故收效较好。

展开全部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