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神经性耳鸣耳聋从肝肾阴虚论治
李振华(1925~),男,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分会副会长,中国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出身于中医世家,业医四代,自幼随父学医,精研中医内科,对脾胃病的研究有较高造诣。主要著作有《中医对流脑的治疗》、《常见病辨证治疗》、《中国传统脾胃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内科学》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辛某,女,43岁。2005年4月19日初诊。诉耳鸣半年。耳鸣如蝉,失眠多梦,视力模糊,乏力。曾至某医院按神经衰弱治疗,口服安定剂及中药“安神补脑液”失眠渐好转,但耳鸣持续,甚则引起心烦、心悸,查心电图无异常。察其:舌质红,舌苔黄,舌体稍胖大;脉弦细。诊其为:肝肾阴虚耳鸣(神经衰弱耳鸣)。治法:滋阴补肾,平肝潜阳,佐以镇心安神。方拟养阴止眩汤加减。处方:蒸首乌18g,白芍15g,山茱萸15g,枸杞子15g,黄精15g,郁金10g,节石菖蒲10g,炒栀子10g,磁石30g,蝉皮10g,天麻10g,菊花12g,钩藤15g,石决明15g,夏枯草15g,夜交藤30g,龙齿15g,枣仁15g,牡丹皮10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服药后,症状减轻,但仍夜间有耳鸣症状,效不更方,在上方基础上加用柴胡、细辛疏肝解郁、升阳通窍,加泽泻祛湿泄热。三诊:服药后,耳鸣症状基本消失,睡眠明显好转,效不更方,以滋阴补肾,平肝潜阳之药物服之以善后。
按:李氏诊治耳鸣,首辨虚实,认为实证多属肝火上冲,以成年或壮年人多见;虚证以肾虚为主,老年人多见。本例患者耳鸣如蝉,乏力、视物模糊,脉弦、舌红苔薄黄,病机乃肝肾阴虚,髓海不足,耳窍失充,目窍失养,肾水不能上及于心所致。以滋阴补肾,平肝潜阳为治则,用自拟养阴止眩汤加减。方中蒸首乌、黄精、山茱萸、枸杞子滋补肝肾;郁金、白芍舒肝;磁石、钩藤镇肝;夏枯草、菊花、炒栀子、牡丹皮清肝;龙齿、枣仁、夜交藤宁心安神,使阴复阳潜神安而耳鸣息。二诊考虑耳为清阳之窍的特点,选用升阳通窍药物柴胡等,病人耳鸣消失,病告痊愈。全方在滋、潜、清的基础上,佐温通之石菖蒲、细辛等,宣通清窍,诚为妙伍。
参考文献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课题组.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五官科分册[M].(待出版)
杨甲三:神经性耳鸣耳聋针灸疗法从心经郁热论治
杨甲三,又名汉鑫,1919年1月生。江苏省武进县人。北京中医学院教授,针灸推拿系主任,附属东直门医院针灸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医药专业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腧穴组组长,北京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针灸学会常务委员,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中国国际针灸考试中心委员会副主任,香港中国针灸协会顾问委员会顾问,第三届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会议主席团成员。主要著作有《针灸经穴挂图》、《经络挂图(十二经、奇经八脉)》、《针灸临床取穴图解》、《针灸取穴法》、《腧穴学》、《针灸学》、《腧穴学教学参考资料》、《针灸学教学参考资料》等。根据《杨甲三取穴经验》一书拍摄的电影《针灸取穴法》于1985年获卫生部乙等科学成果奖。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李凡成
1、心经郁热上扰清窍案
马某,女,51岁。初诊:1991年5月13日。主诉:双耳鸣两月余。诊查:双耳中如蝉鸣,头晕,眠差,颈项不适。舌质红,苔薄,脉滑数。辨证:心经郁热,上扰清窍。治法:清心安神。取穴:阳谷,听宫,神庭,本神,百会,四神聪,外关透内关,足临泣。刺法:神庭、本神、四神聪、百会平补平泻,余用泻法。留针三十分钟,隔日一次。复诊:针灸治疗后,耳中蝉声日渐减少,用针刺十次后,耳鸣已除,头不晕,睡眠转佳。颈项仍偶有不适,摄颈椎片示有轻度骨质增生。嘱其继续针灸治疗,并加用风池、天柱、颈夹脊4~7,以巩固疗效。
按:
2、心经郁热肝气郁滞扰乱心神案
温某,女,44岁。初诊:1991年4月19日。主诉:幻听年余。缘由工作中与人争执而发。诊查:幻听,耳内嘈嘈语声不断,夜间无法入睡,经期错乱,胸胁胀痛,纳谷欠香。近两月已无法上班工作。舌质红,苔薄,脉细弦而小数。辨证:心经郁热,肝气郁滞,扰乱心神而发幻听。治法:清心安神,疏肝理气。针刺配合中药,方拟导赤汤合丹栀逍遥散加味。取穴:阳谷,听宫,神庭,本神,百会,四神聪,外关透内关,足临泣。刺法:神庭、本神、百会、四神聪平补平泻,余穴施泻法。留针三十分钟,隔日一次。处方:生地黄10g,木通5g,竹叶6g,牡丹皮10g,山栀10g,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茯苓 10g,草梢6g,薄荷3g(后下),香附6g,浮小麦15g,大枣5枚。7剂。二诊:1991年4月26日。针灸三次、上方药尽剂后,患者诉夜间已可入睡。效不更方,仍施上法治疗。三诊:1991年5月24日。幻听已除,月经周期正常。嘱其可以停药,并适当工作。每周继续针灸两次,以巩固疗效。半月后,患者停针,精神如常,已正常上班。
按:耳为肾之窍,亦为心之窍。《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辨证录·耳痛门》卷三说:“人有平居无事,忽然耳闻风雨之声,或如鼓角之响,人以为肾火之盛也,谁知是心火之亢极乎。凡人心肾两交,始能上下清宁,以司视听,肾不交心与心不交肾,皆能使听闻之乱。然而肾欲上交于心,与心欲下交于肾,必彼此能受,始庆相安。倘肾火大旺,则心畏肾炎而不敢下交;心火过盛,则肾畏心焰不敢上交矣。二者均能使两耳之鸣。但心不交肾耳鸣轻,肾不交心耳鸣重。”杨氏临证时,凡耳疾多以实证治心,虚证治肾。此两例患者,一为耳鸣,一为幻听,均为耳中有异常声音,辨为阳证,故治以清心安神为法。盖小肠与心相表里,故取小肠经之阳谷、听宫清心宁神聪耳;取神庭、本神、百会、四神聪安神定志;外关、临泣为奇经八脉交会穴,分通阳维、带脉,专主一身之阳证、热证;透刺内关以宽胸理气。病例二因其平素心胸狭小,肝气郁结,遇挫则肝郁化火,扰动心神,病证较为复杂,故针刺治疗同时配以中药以求全功。此亦杨氏临证之特色,每遇顽疾杂病,必以针药并用、内外同治,每每获效。此例中以导赤汤清心,以丹栀逍遥散健脾疏肝,加香附理气解郁。
参考文献:
董建华,王永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选(第六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杨志仁:从脾肾两虚论神经性耳鸣耳聋
杨志仁((1909.7-1986.5),原名衍政、曾用名仁仲、以正、居端、持正,男,广东省南海县叠滘乡谭头村人,汉族。于20岁时始从父习医,25岁执业。广州中医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名老中医,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广东分会五官科学会顾问。在中医喉科学领域有盛誉,是新中国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发表论文论著约25万字,主编了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第一版、第二版《中医喉科学讲义》,创制了喉科名方“疏风清热汤”等专科常用方剂。
黄某,女,7岁。1982年5月28日初诊。主诉(家长代诉):一个学期以来发现患儿听力下降,伴有双耳鸣,白天尿频尿急,夜间遗尿。近日发现头发呈片状脱落,胃纳欠佳,大便每日或隔日一次,睡眠时流口水,幼年时有佝偻病史。诊查:察患儿面色苍白,头部有四处脱发,圆形,每处直径4~5厘米左右。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辨证:脾肾两虚,气血不足。治宜健脾养肾养血。处方:党参12g,白术9g,茯苓12g,炙甘草3g,陈皮6g,熟地黄9g,首乌9g,五味子3g,莬丝子9g,杞子9g,覆盆子9g,桑螵蛸6g,山药12g,益智仁6g,桑寄生9g.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二诊:6月2日。服上方药4剂,尿频尿急已有好转,因益智仁无货,故上方加入杜仲9g续服.三诊:6月6日。患儿精神比以前好,听力有提高,覆盆子无货,以鸡血藤9g代之续服。四诊:6 月12日。耳鸣已消失,仍有遗尿。上方去桑寄生,加补骨脂6g。五诊:6月21日。服上方药8剂,患儿胃纳复常,无遗尿,流口水亦减少。守上方继续服药。六诊:7月4日。尿频尿急已完全消失,听力好。斑秃处新发萌出。继守上方服药至8月19日,患儿症状全部消失。
按:耳为肾之窍,肾气虚弱则耳鸣耳聋;尿频尿急遗尿亦为肾虚之证,发为血之余,血虚不能养发则头发脱落。胃纳欠佳,睡觉流涎为脾虚之证,证侯虽多,然不外气血不足,肾气虚弱有致,故处方以补肾健脾养血为主,服药两月余而获全效。
参考文献:
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选(第一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630
杜雨茂:温肾平肝化瘀通络以治耳鸣
杜雨茂(1934、9—)教授、主任医师。陕西城固人,出身中医世家,从事中医教学、科研及内科临床四十余年。历任陕西中医学院院长、全国中医成人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陕西分会副会长及肾病研究组组长、美国亚拉巴马东方医学院哲学博士及名誉院长、意大利巴菜姆针灸学院名誉院长及客座教授、日本汉方交流会顾问、日本日中医药研究会名誉会员。授予全国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首批国家名老中医。创建了治疗肾脏病、肝胆病为主的“中国咸阳传统医学雨茂医院。”主要著作有《奇难病临证指南》、《杜雨茂肾脏病临床经验及实验研究》、《伤寒论辩证表解》、《金匮要略阐释》、《伤寒论研究文献摘要》、《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杜雨茂》等。
王某,男,63岁,西安某部队离休干部。 1980年6月11日初诊:耳鸣如蝉两年,加重半月.患者原有冠心病,脑动脉硬化及原发性高血压,两年前又出现耳鸣,初时尚轻,自未在意,后症状进行性加重,渐觉心情不宁,即行中西医治疗,病情不能控制,半月来,诸症陡剧,终日耳鸣不绝,调高声噪,心烦不宁,两耳听力下降,又增双下肢水肿。迭进中西药物,竞无寸效,专赴咸阳求治。现症:两耳如蝉噪不绝,异常刺耳,心烦不宁,听力减退,须高声询问始可应答,头痛头晕,心情紧张,触事易惊,午后尤甚,月余来双下肢浮肿明显,压陷(+),行动则沉困难举,胸痛胸闷,时作时止。查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脑血流图提示:“流入时间延长,血管弹性尚可,供血量均低于正常。”证属肾虚耳鸣,因有兼证,故病机较为复杂。治当先温肾行水,稍佐平肝熄风及化瘀通络。处方:生地黄12g,何首乌12g,山茱萸9g,茯苓 13g,牡丹皮9g,泽泻10g,桑寄生15g,天麻10g,钩藤13g,附片6g,桂枝6g,陈皮9g,丹参15g,红花6g,川芎10g。14剂,水煎服。复诊(6月27日):药后两下肢浮肿消失,头晕明显减轻,头痛已甚轻微,然耳鸣等证仍无变化,睡眠多梦,舌淡红苔簿白,脉细。宜转为滋养肝肾,熄风通络。处方:生地黄12g,山茱萸9g,牡丹皮9g,泽泻9g,茯苓15g,女贞子12g,龙齿20g,磁石20g,菊花9g,桑寄生15g,丹参 18g,川芎10g,天冬、麦冬各7g。14剂,水煎服。服药后耳鸣减轻,听力略增,睡眠好,下肢未再肿,拟上方加石菖蒲9g,天麻10g,继服30剂后,耳鸣已止,听力恢复、头痛止,胸闷胸痛未作,余证悉除而愈。查脑血流图:“流入时间未见明显延长,血流量大致对称。”1985年元月随访,患者体健,各症未见复发。
按:本例患者为脑动脉硬化併发耳鸣,耳鸣呈持续性已臻两年之久,曾多方治疗无效。半月来,听力又减退,心烦不宁,耳鸣更加剧。观是案患者年事已高,肾虚必然、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夹内风上扰、肾窍不利而致耳鸣耳聋。治未得法,迁延日久,阴损及阳,阳虚不化,水湿不行,加原有胸痹,心阳亦弱,小便不畅、运血无力,而发为水肿。肾阳不足,清阳不升,头晕头痛即作。综合观之,此案之病机较为错综复杂,除肾阴阳两虚之外,尚有肝经风阳上扰,心脉血瘀及水湿不行。治疗当分清标本缓急,其本为肾阴阳两虚,但治本亦须有所侧重,如首重温肾扶阳行水兼益阴,方选金匮肾气丸改汤,稍佐平肝熄风的首乌、天麻、钩藤、桑寄生及化瘀通络,宽胸养心的丹参、川芎、红花、陈皮。待水肿消,胸痛止,余证减轻,证明肾阳已复,心脉已畅之后,遂转机而以滋养肝肾之阴为主,佐以熄风通络宣窍,以治耳鸣耳聋主证。方选耳聋左慈丸改为汤剂,加女贞子以增滋养肝肾之力;入菊花、桑寄生合丹参、川芎以养心化瘀,故获捷效。假若开始即侧重滋阴熄风宣窍,则肾阳必更虚,水湿留滞阳亦难复,病情将更缠绵。
参考文献
杜雨茂.奇难病临证指南[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12-213
吴灼燊:神经性耳鸣耳聋从风热壅遏论治
吴灼燊(1901—1971),广东省顺德县麻冲乡人,出生于中医世家。民盟成员,广州市名老中医,广州市第四届政协委员,广州市中医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吴氏行医五十年,善用古典经方化裁治疗内、儿、妇科奇难杂证。力主扶正驱邪、攻补兼施的治疗方法,对中风、臌胀、热病、痛证、血证有显著疗效。晚年潜心研究职业病的中医辨证施治。主要著作有《中风证之研究》、《锰中毒的中医辨证施治探讨》、《矽肺中医辨证施治分析》、《二硫化碳中毒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等。
陈某,男,32岁。初诊:1962年3月7日。因感冒引起右耳聋已有月余。经五官科多次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诊断为神经性耳聋。服中西药治疗未效,心情郁闷,兼觉头痛口苦。诊查:脉浮略数,苔薄白舌质红。余未见特殊异常。辨证:平素无耳疾,感冒后右耳失聪,此外邪束肺而壅遏耳窍。肺主气,肺郁气闭则肾气不能上达于耳而暴聋,此属实证“风聋。”治法:疏风清热,开郁通窍。处方:辛荑花15g,苍耳子12g,薄荷4.5g(后下),苦丁茶10g,白芷10g,菊花10g,射干10g连翘12g,银花15g,3剂。二诊:上方药连服3剂后右耳开始鸣,头痛渐减。此为风邪欲解的好征象。上方再加细辛3g,羌活10g以疏风清窍,再进3剂,耳鸣消失而听力恢复。
按:耳聋一证有实有虚,治法各异。本例因外感未清而致聋,属邪干窍闭,病在上焦。肺主气为五脏之华盖,凡开郁通上窍首需疏利肺气。故用辛荑花、苍耳子、白芷疏肺以利气机,苦丁茶、菊花、羌活三药善疏风透邪、轻清上达,取连翘、射干、银花以清肺经郁热,更用细辛、薄荷以开窍道而取效。用疏利肺气法以治风聋为本例治疗特点。(吴维城整理)
参考文献:
董建华,王永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选(第五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390
沈仲理:神经性耳鸣耳聋从湿热蕴阻、清阳不升论治
沈仲理(1912.1—),男,,浙江慈溪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中医妇科著名专家。曾任上海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与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主要著作有《妇产科学》、《中医妇科临床》、《子宫肌瘤患者必读》、《丁甘仁临证医集》等,发表论文20余篇。
1、肝火乖脾湿热蕴阻案
夏某,女,55岁。初诊:1995年4月25日。胸闷不舒,嗳气略畅,口干欲饮,右耳响鸣,夜寐欠安,苔黄腻,舌淡红,脉弦滑。肺虚内热,胃气不和,夹湿热蕴阻。治拟健脾和胃,泄热化湿,佐以顺气之品。方药:南北沙参(各)10g,玉泉散(包煎)30g,代赭石(先煎)30g,旋复花(包煎)l0g,生薏仁 12g,竹茹10g,青陈皮(各)3g,黄芩l0g,钩藤(后下)15g,川贝母l0g,茵陈30g,广郁金12g,八月札15g,白蔻仁15g,千年健 l5g,淮小麦30g。4剂,另:香连丸1瓶,每日3g,每日2次。三诊:5月3日。右耳响鸣异常,未见平静,夜寐仍不安宁,便溏减轻,苔薄黄,脉弦,血压偏高,夹湿热内阻。伴有汗出口干。再拟平肝潜阳,和胃顺气,佐以清化湿热之品。处方:生石决明(先煎)30g,珍珠母(先煎)30g,青龙齿(先煎)30g,灵磁石(先煎)30g,明天麻15g,竹茹l0g,青陈皮(各)4g,青木香10g,罗布麻叶20g,川贝母10g,茵陈30g,八月札 12g,青蒿12g,刺蒺藜l2g,荷叶边l5g。4剂。四诊:5月7日。脘腹作胀不适,右耳响鸣异常,夜寐不安,腰部足跟酸痛无力,便溏减轻,时有忧郁感,苔厚腻已化,脉弦见平。肺炎后肝胆火旺,疏泄失常,神明不安。再拟温胆汤合旋复代赭汤加味。处方:太子参l2g,代赭石(先煎)30g,灵磁石(先煎)30g,旋复花(包煎)10g,枳壳6g,竹茹l0g,广郁金12g,合欢皮l0g,伸筋草30g,茵陈30g,仙半夏l0g,青陈皮4g,明天麻 15g,陈胆星6g,淮小麦30g,石菖蒲10g。4剂。五诊:5月10日。院腹作胀,嗳气不畅,夜寐不安,腰肢酸软,胸中有烧灼感,苔腻得化,微黄,脉弦细。再拟健脾疏肝,和胃顺气。处方:南北沙参(各)9g,生白术6g,川楝子6g,煅代赭石30g,旋复花(包煎)l0g,竹茹l0g,八月札12g,娑罗子12g,仙半夏10g,茵陈30g,刺蒺藜l5g,路路通10g,淮小麦30g,石菖蒲l0g。4剂。
2、清阳不升耳窍失利案
傅某,女,61岁。初诊:1991年10月l2日。平日自觉头脑部雷鸣感,两耳响鸣,大便溏薄,项颈板滞,胸闷不舒,舌质淡白,脉细小。浊气上升,清气在下,神明欠静。治拟益气祛风,清神降浊。处方:生黄芪15g,防风10g,粉葛根15g,羌独活(各)6g,苍术9g,明天麻15g,蔓荆子12g,活磁石(先煎)30g,炒枳壳9g,姜竹茹10g,炙甘草6g,石菖蒲10g,八月札9g。5剂。二诊:10月20日。脾虚湿阻,清阳不升,浊气在上,导致头脑雷鸣,亢而不平,大便溏薄,胸闷,苔薄,脉细小。再拟健脾升清,和胃降浊。处方:党参15g,苍白术(各)6g,蜜炙细辛6g,粉葛根15g,明天麻 12g,蔓荆子12g,炒补骨脂l0g,活磁石(先煎)30g,花龙骨(先煎)30g,干地龙30g,紫丹参20g,广郁金10g,蒿本6g,方通草 l0g。5剂。
按:“耳鸣乃聋之渐也”,多因火、痰、虚等因素而为之。前一案例中,沈氏本于肝火乘脾土之意,以柔肝泻火之旋复花汤、健脾益气化痰之二陈汤,酌配镇静开窍之品,辨证准确,用药得当而获良效。对后一案例,则重在补益脾肾,以治疗脾不升清,浊气不降而耳鸣者,其主因为虚,故以健脾益气、通阳升清为主,辅以重镇之品以降浊气,使气机通调,阴阳调和而奏效。
参考文献:
沈春晖.沈仲理临证医案[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1,215-217
张子琳:神经性耳鸣耳聋从肝肾阴虚肝胆火郁论治
张子琳(1895-1983),字桂崖,号宏达,五台县五级村人。子琳幼承家学,受业于本县儒医刘采臣先生门下,年甫20,却为亲友诊治,屡获效验。 1956年,当选为五台县人民代表。张氏行医70余年,积累的医札、病蘸、记述甚多,由山西省中医研究院整理成册,定名为《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 (1978年出版),其独到经验方“平肝清晕汤”,对高血压、轻度动脉硬化、慢性肝炎、神经衰弱等病症疗效显著。
朱某,男,40岁,农民,五台县人。1973年3月28日,初诊:耳鸣、耳聋已有六、七个月,右耳较重。伴有目糊,头晕,形体消瘦。脉虚。此为肝肾阴虚,肝胆火郁,阻塞清窍所致。拟清少阳郁热与补阴重镇并行。处方:白芍12g,生地黄15g,熟地黄l5g,灵磁石12g,牛膝10g,石菖蒲6g,菊花 10g,甘草6g,当归l0g,酒龙胆草6g,酒黄芩6g。水煎服。4月16日二诊:服上方4剂后,耳鸣、耳聋明显减轻,目糊,头晕均愈。现仅觉轻度耳鸣,口干,口渴。脉虚。再遵原法,改酒龙胆草为10g,酒黄芩为10g,灵磁石为15g,加焦枙子6g。水煎服,3剂后诸证均安。1978年4月随访,患者听力恢复,至今尚好,再未复发。
按:叶桂谓:“肾窍开耳,胆络脉亦附于耳,凡本虚失聪治在肾,邪干窍闭治在胆,乃定例也。”徐灵胎亦说: “耳聋之法多端,然大体不过清上镇下二条。”本案患者,年过四十,阴气自半,形体消瘦,脉虚,素体阴虚可知。耳鸣、耳聋、头晕目糊,皆为阴虚于下,阳亢于上之证。方中当归、白芍、生地黄、熟地黄、牛膝养肝血,滋肾阴;黄芩、枙子、龙胆草清肝胆之邪热,菊花散少阳之风热,石菖蒲化浊开窍,灵磁石补肾益精,有聪耳明日之效,为治耳聋之要品。《神农本草经》就载有其治耳聋之功。千百年来屡有记叙,实为经验之结晶。全方正合清上镇下之机,收效颇为满意。
参考文献:
赵尚华,张俊卿.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287-288
张文灿:神经性耳鸣耳聋从痰浊上扰论治
张文灿(1912—),男,山东省济南市章邱县人,师从乃父。在河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多年。主任中医师,知名老中医,擅长中医内科疑难病症、妇科病、皮肤科疾病诊治。
1、突发性聋治以降逆化痰,开闭通窍案
贾某,女,62岁。初诊:1977年6月1日。主诉:突然双耳失聪,耳鸣半月余。患者于5月中旬因家务纠纷心情抑郁不畅,不久出现双耳如蝉鸣,任何声音听不清,并伴有心悸、多汗、心烦、眩晕、口咽干燥而不欲饮水。曾到某医院耳鼻科就诊,确诊为突发性聋,给予肌注维生素B12注射液,以及口服三磷酸腺苷片等药物治疗半月余无明显好转,来我院就诊。诊查:两目痴呆,神情抑郁,头晕目眩,双耳听不清任何声音,自觉有蝉鸣。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有津,脉象弦细。西医诊断为神经性聋。辨证:肝气夹痰浊上逆,壅闭清窍。治法:降逆化痰,开闭通窍。处方:柴胡1.5g,石菖蒲6g,远志 4.5g,党参15g,路路通18g,知母12g,黄柏6g,升麻1.5g,川芎3g,菊花6g,甘草3g。15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6月19 日。服上方药后头晕、心悸、耳鸣明显减轻,耳聋也较前为轻,已能听到他人大声说话,并能准确回答;时有声音嘶哑,咽喉如物梗,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吞咽饮食顺利,脉细缓。考虑有痰气阻滞咽喉,上方加威灵仙3g,谷精草3g,苏叶3g,蝉蜕10g,以加强祛痰通窍之力。三诊:6月25日。诸症皆消,耳目聪明,语言流利。恐复发,守原方服药10剂。1个月后家属告知已痊愈,停服中药,至今未复发。
按:《医林绳墨·耳》卷七说:“气郁不乐,情思困倦,耳不能听,谓之暴聋。”《寿世保元·耳病》卷六亦说:“虚火上升,痰气郁于耳中,或闭或鸣。”此例病人突发性聋因精神因素所致,从肝气夹痰浊上逆,壅闭清窍病机认识。治发降逆化痰,开闭通窍,方用自拟通窍涤痰汤加减。
2、癔病性聋治以降逆化痰,开闭通窍案
郑某,女,16岁。初诊:1977年9月18日。主诉:突发耳聋一周。患者于七日前在学校参加义务劳动回家较晚,家长不问因由便严厉教训,自觉内心委屈,得不到家长理解,啼哭约两小时。第二日便出现双目呆滞,呼之不应,双耳听不清任何声音;更觉心烦、胸闷,啼哭不止。到某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经检查,诊断为 “癔病性耳聋。”给予安慰剂及维生素类药物治疗一周不效,转中医科。诊查:双目呆滞,呼之不应,哭笑无常,自觉耳内有物堵塞,查之无异常。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弦。辨证:肝气夹痰浊上逆,壅闭心窍。治法:降逆化痰,开闭通窍。处方:柴胡3g,路路通10g,石菖蒲6g,远志6g,川芎9g,桔梗3g,香附9g,蝉蜕9g,石决明12g,甘草3g。5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9月21日。服药后自觉耳聋、眩晕减轻,已能听清一段说话声,但仍有两耳内嗡嗡作响之声;双目胀痛,头两侧太阳穴处疼痛,鼻塞。上方加木通3g,以通利泻肝火;加黄芪12g,补气升清阳;加辛荑3g,芳香透窍。上方药服用3剂。三诊:9月24日。听觉已完全恢复,已能听清任何声音,耳鸣也消失,惟时有太息。上方加浮小麦30g,大枣3枚。继服药10剂。一月后家长来告知,已痊愈上学。
按:此例病人年少,属“癔病性聋”,因精神因素所致,从肝气夹痰浊上逆,壅闭心窍病机认识。治以降逆化痰,开闭通窍,仍用自拟通窍涤痰汤加减。
3、神经性聋治以补益中气,化痰开窍案
曾某,男,32岁。初诊:1979年1月29日。主诉:突发性耳聋耳痛一个月。患者于1个月前乘飞机出国途中,自觉耳内如针刺作痛,下机后便觉听不清他人说话声,随之呕吐胃内容物,眩晕。过两日自行好转。归国途中又出现上述症状,并伴有视物不清、口角向左歪斜。到某医院耳鼻喉科就诊,诊断为神经性耳聋。给予肌注维生素类药物和口服扩张血管药物,效果不佳,转中医科。诊查:双耳听不清任何声音,口角左歪,视力正常。舌胖有齿痕,舌苔薄白有津,脉细。西医诊断为神经性耳聋。辨证:中气不足,痰浊上扰,壅闭清窍。治法:补益中气,化痰开窍。处方:石菖蒲10g,远志9g,川芎6g,黄柏6g,升麻3g,香附6g,知母12g,路路通10g,柴胡3g,黄芪15g,党参15g,甘草3g。9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1月23日。服药后双耳已能听到较大的声音,但耳鸣较重,时有少寐多梦,口角左歪好转。脉弦细。上方加生牡蛎15g,龙胆草10g,以加强其清肝安神之力。服用6剂。三诊:1月27日。耳聋已明显减轻,能听到一般说话声音,口角左歪好转。继服上方药13剂。四诊:2月10日。前症皆明显好转,但时有牙关紧感。上方加全蝎6g,以解痉牵正。服药廿剂。五诊:3月13日。已完全痊愈,为巩固疗效,守原方服药,廿剂。
按:耳聋、耳鸣多数责之肝肾,如肝肾阴虚、肝火上扰、肝阳上亢等,从痰论治者并不多见。此三例暴发性耳聋患者病因虽不同,但病机则一,都有痰证,治疗原则为降逆化痰、开闭通窍为主,也可随病情的不同变化而加减。通窍涤痰汤的基本方为:石菖蒲、远志为君,涤痰开窍;路路通、川芎活血通窍;香附理气机;黄柏清邪热,柴胡、升麻升清阳。兼有气郁肝火旺者,加菊花、龙胆草以清肝泻火,阴虚肝阳亢者,加石决明、白芍育阴潜阳;年老久病中气不足者,加黄芪、党参补益中气升清阳;有血瘀头痛者,加丹参、红花、桃仁;痰气阻滞咽喉者,加威灵仙、谷精草;头痛、口眼㖞斜者,加全蝎、蜈蚣解痉牵正。总之,可随症加减,灵活应用。(郭连澍、张秀玲整理)
参考文献:
董建华,王永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选(第五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698
张梦侬:神经性耳鸣耳聋从阴阳两虚论治
白某,男,57岁。两耳经常蝉鸣不息,已10余年。屡次检查两耳内无异常变化,血压偏高,头晕,失眠,形体不瘦,肢体乏力,时有梦中遗泄。脉弦滑,按之无力。处方:煅磁石、鳖甲、山药、熟地黄、玉竹120g,煅龙骨、煅牡蛎、山茱萸、泽泻、车前子、沙参、黄芪、胡芦巴、茯苓、龟板各60g,牡丹皮30g。上方制蜜丸如梧子大,每服50丸,饭前盐开水送下,每日2次。共3剂而愈。
按:此例患者病机当属阴阳两虚,耳窍失养,功能失利。方中山药、熟地黄、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为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龟板、鳖甲滋阴降火;车前子利尿清肝;煅龙骨、煅牡蛎、煅磁石潜阳止鸣;玉竹、沙参养阴;黄芪、胡芦巴益气温阳。全方合用,共奏阴阳双补,潜阳止鸣之效。
参考文献:
张梦侬.临证会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3-144
陈小宁:神经性耳鸣耳聋从心火上扰论治
杨某,女,56岁。初诊日期:2001年10月20日。两耳鸣响5年,声如潮水,入夜尤甚,拒绝噪音,听力下降,伴失眠心烦,两眼干涩,口干思饮,腰酸膝软,小便黄,大便干。检查:两耳鼓膜完整;听力检查:两耳呈混合性耳聋,左耳听力下降47dB,右耳听力下降55dB;耳鸣测定:双耳4KHz35dB。舌质红,脉弦数。证属心火内炽,肾水暗怯,坎离不交。治拟泻南填北,降火升水。方用:川连3g,肉桂3g,生地黄10g,竹叶10g,茅根10g,桑椹 10g,女贞10g,杞子10g,熟地黄10g,山萸肉10g。药进10剂,耳鸣减轻,心烦、失眠明显减轻,原方加减,共服近40剂,耳鸣消失,听力亦随之提高,左耳听力上升26dB,右耳听力上升25dB。
按:《百病辨证录》指出:“耳闻风雨之声,或如鼓角之响,人以为肾火之盛也,虽知是心火之亢极乎。”《医彻》曰:“心寄窍于耳,凡用心过度,火为之扰,然鸣则有之聋则未也。”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之窍客。心火炽於上,肾水怯於下,水火不济,耳窍失养,致鸣聋俱作,故用川连、生地黄、竹叶、茅根清泻心火,桑椹子、女贞子、杞子、熟地黄、山萸肉滋补肾水,川连、肉桂寒热并用,交通心肾,使心火得降,肾水得升,水火相济,则鸣聋得愈。
参考文献:
陈小宁.清心法治疗耳鼻喉科疾病验案5则[J].江苏中医药,2003,24(12):35-36
胡作德:从心火上扰论神经性耳鸣耳聋
胡作德,福建省名中医专家,香港注册中医师,曾任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旅港分会负责人,临床以内科疾病见长。主要著作有《内科常见疾病中西医疗法》等。
沙某,30余岁,失眠一年多,同时伴耳鸣3个月,且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患者感到非常苦闷,因而身体逐渐消瘦。为了治愈疾病,曾到西医耳专科医师处检查但没有结果,不知是患何病?又看中医,众医都谓“耳鸣为肾虚”,多给补肾壮阳之品,失眠与耳鸣更甚。后由友人介绍来我处诊治。见其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尿赤,舌苔黄厚,脉弦数有力。余曰:“君非肾虚,乃心火旺盛也。”遂以黄连解毒汤合酸枣仁汤加减,处方:黄连9g,黄芩9g,黄柏12g,栀子9g,柏子仁 15g,酸枣仁12g,知母9g,茯神12g,川芎6g,生石膏30g,川牛膝9g,代赭石24g,甘草3g,清泄三焦之火,以安心神。属服3剂,再来复诊,以观效果。服前药3剂后,耳鸣明显减轻,睡眠也好了许多。前药有效,嘱按原方再服5剂,一周后痊愈。
按:耳鸣的原因甚多,若不仔细辨察就一味归咎于肾虚,给予补肾壮阳之品,只会使耳鸣加剧,本案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患者全身热象明显,只有通过清泄三焦之火,方能安神止鸣。
参考文献
刘尚义.南方医话[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662
赵冠英:神经性耳鸣耳聋从肝阳上亢论治
赵冠英(1926~),河北省安国市人,解放军301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其临证近60年,形成了“治病贵在救人,保护正气、胃气和阳气”的学术思想和“用药讲究平衡,补泻结合、寒热搭配、升降有序”的用药风格,提出阴阳、气血、脾肾学说是中医学认识生理病理的基本理论和核心学说,是指导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
董某,男,60岁。1998年5月28日初诊。近1周来,因工作劳累,出现左侧耳鸣,时如风吹,时如鼓鸣,伴有心烦、头晕,眠差不实。查血压正常,耳鼻喉科检查未见异常,考虑脑缺血性耳鸣,给予盐酸氟桂利嗪及愈风宁心片治疗效果不佳,请求中医诊治。查其舌红、苔薄白,脉弦细。病为耳鸣,证属肝阳上亢,血络失和;法当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拟方:天麻10g,钩藤、菊花、刺蒺藜、生黄芪、桑寄生、杜仲、丹参、石菖蒲、葛根、赤芍、生龙骨、生牡蛎各15g。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服药6剂,头晕、耳鸣减轻,发作减少,睡眠改善。上方继服12剂。三诊:耳鸣、头晕、心烦均缓解,睡眠良好,舌谈红、苔薄白,脉细,改服杞菊地黄丸巩固疗效。
按:肝肾同源。肝为刚脏,主藏血,体阴而用阳,属风,主疏泄调达;肾藏精,主水,开窍于耳。人过六旬,精血不足,加之工作劳累,精神紧张,疏泄不及,肝火内生;水不制火,则肝阳上亢,虚风内动,风动则血涌,故头晕耳鸣,或如风吹,或如鼓鸣;心神失宁故心烦眠差。气血失和,则血络失畅,脑失所养,其症尤重。舌红、苔薄白,脉弦细为水不制火,肝阳化风之象。故该例为肝肾不足,肝阳上亢之证。头晕、耳鸣是老年人常见症状,尤其耳鸣常是老年人听力衰退的先兆。根据中医理论多是由于肝肾亏虚所致,因而治疗此症滋补肝肾、平肝潜阳是最常用的方法。本案赵氏不仅采用该法,而且还用了丹参、赤芍、石菖蒲、葛根活血通络、升阳开窍,改善头部供血,这一点则是赵氏吸收现代医学理论,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的用药思路,效果确实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杨明会.赵冠英验案精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118
郭维一:神经性耳鸣耳聋从肝肾阴虚论治
魏某,男,51岁,神木县政府干部。1962年5月问诊。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原因突感左耳听力不清,当地医院曾用中西药治疗2月余,自觉耳聋有增无减,遂转五官科检查诊为“神经性耳聋”,西医无理想疗法,即来求余诊治。刻诊:右耳听力完好,左耳对方高言时力能隐约听见,时觉左耳有堵塞感,用手指压之或轻揉则消除,伴口干不饮,脚手心热,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津少。苔心薄白,脉细略数。此证系阴虚耳聋,治应滋阴潜阳,佐以开窍。处方:熟地黄30g,山茱萸 15g,何首乌15g,炙龟板30g(先煎),玉竹l0g,石菖蒲l0g,盐知母10g,盐黄柏10g,黄精30g。9剂,每日1剂,水煎服。复诊:服药 9剂后,左耳听力有所改善。步原意稍事增减调治2月余,左耳听力基本恢复正常,续以知柏地黄丸加味配丸药料理,以巩固疗效。1年后随访听力正常。
按:本例病机系阴虚于下,阳浮于上,耳窍堵塞为患。故予滋阴潜阳之法,投之即效,继服病愈,愈出必然也。
参考文献
郭维一,郭补林,郭爱玲,等.郭维一老中医临证实践录[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94,176-177
髙兆彤:神经性耳鸣耳聋从阴虚火旺、肝火上犯、肾虚论治
1、阴虚火旺耳窍失利案
朱某,男,44岁,干部。1988年4月26日初诊。患者左耳鸣9日,音调低频持续,始发时伴有鼻塞等轻度感冒症状,近来夜寐梦多,早醒、口干不渴;尿黄,大便正常,舌暗红苔黄微腻,脉象弦滑。治则:滋阴泻火、安神镇静。辨证为阴虚火旺。方药:生地黄15g,山药l0g,二冬各10g,黄柏10g,牡丹皮 10g,山枙子10g,石菖蒲l0g,远志6g,知母10g,磁石20g,黄连6g,丹参15g。上方服6剂后耳鸣减轻,睡眠好,上方去石菖蒲、远志,加当归l0g,白芍10g。继服6剂耳鸣基本消失,改服六味地黄丸2周,耳鸣完全消失。
2、肝火上犯耳窍失利案
马某,男,53 岁,工人。1988年5月16日初诊。患者于5月2日晨起耳鸣,右耳明显,头痛头胀,烦躁易怒,口苦咽干,两眼分泌物多,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欠津,脉象弦数。辨证为肝火上冲、上犯于耳。治则:清肝泻火,方药以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5g,黄芩l0g,山枙子10g,生地黄12g,芦荟3g,川芎 10g,夏枯草10g,坤草12g,牡丹皮10g,柴胡6g,芦根10g,甘草6g。上方服6剂后,头痛减轻,两眼分泌物消失,右耳鸣减轻,继服原方10 剂;耳鸣消失,继以知柏地黄丸调理一周而安。
3、肾虚重听案
魏某,男,69岁,农民。1970年6月18日初诊。患者62岁以后无诱因两耳听力下降,逐渐加重,诊时与其讲话用一般声调听不清。曾自服人参鹿茸酒两瓶,听力有所好转,饭后头胀口苦口干,酒停1月,听力又逐渐下降。窃思本例乃肾虚“重听”之证。参茸补肾,偏于气阳,故饭后有头胀口苦之累,当阴阳同补两全其美。故用补肾丸(熟地黄、菟丝子、当归、肉苁蓉、山萸肉、黄柏、知母、补骨脂)加人参、鹿茸等量,配成蜜丸9g重,日服2丸,服药月余,听力逐渐恢复,而无口苦头胀之弊。
按:耳鸣临床上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多由肝胆热盛、火气上冲,常伴有头痛头胀、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象弦滑。虚证多因肾阴亏损,髓海不足,《内经》有“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多伴有头晕目眩,失眠盗汗,腰膝酸软,舌淡少苔,脉象细弱。治疗上,实证多用柴胡清肝散、龙胆泻肝汤、泻青丸等,虚证多用补肾丸、左慈丸、归芍地黄丸等。
参考文献:
高兆彤.中医临证录[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0,151-153
高辉远:神经性耳鸣耳聋从肝肾不足论治
高辉远,1922年生。名达,号后可楼主人,湖北蕲春县人。生于中医世家,曾就学于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后参加中国中医研究院筹建工作,并留该院从事医、教、研工作,期间曾任高干外宾特诊室副主任、负责中央首长及国际友人的中医医疗保健工作。高氏为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常务理事、解放军全军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老年医学会主任委员。其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对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及老年病等疾病诊治有独到之处。作为著名医学家蒲辅周先生的学生和助理,整理了《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手,跟随蒲老验集》等书,影响较大。
郑某,男,67岁。1991年10月29日门诊。旧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神经衰弱8年余。1年来无明显诱因经常出现耳鸣,似如蝉声,过劳或睡眠不足时加重,曾去北京某医院耳科检查未见异常,考虑“神经性耳鸣”,经服用谷维素、安定片等药物及耳穴埋豆疗法,均未好转,且有听力下降,血压偏高,头晕目涩,腰膝疲软,夜寐欠安,纳食量少,口干、大便干结,而特来中医门诊医治,观舌质稍红,少苔欠津。脉弦细略数。测血压22.4/13.1kPa。高师综合脉症,辨证为肝肾不足,脑海失充,治拟补益肝肾,滋阴潜阳,开窍通络之法。药用蒺藜10g,菊花10g,生地黄15g,玄参15g,女贞子10g,牡丹皮10g,钩藤10g,灵磁石15g,五味子5g,牛膝 5g,通草5g,墨旱莲10g。连服12剂药后耳鸣较前有所减轻,头晕目涩,腰痠软,口干均见改善,测血压20.8/11.5KPa,仍述眠差不实,胃纳量少,舌脉同前。原方加夜交藤15g,焦三仙各10g,再进12剂,诸证续减,大便日行1次。惟耳鸣仍时作,寐况欠佳,舌质稍红,苔见薄白布津,脉细弦。宗原法调整方药:蒺藜10g,菊花10g,女贞子l0g,山萸肉10g,生地黄10g,玄参10g,灵磁石15g,路路通5g,生龙牡各15g,夜交藤 15g,杞果10g,建曲l0g。12剂。水煎服,自述药进4剂后,耳鸣已止,睡眠改善,12剂药服毕,诸症随之得解。患者要求停服中药,故改服杞菊地黄丸调理,以善其后。
按:《景岳全书》曰:“耳为肾窍,乃宗脉之所聚……人于中年,每多耳鸣,如风雨,如蝉鸣,如潮声音,皆为阴衰肾亏而然。”本例原患高血压病,又因年老肾虚精亏,肝肾不足,肾气虚弱,不能充于清窍以致耳鸣如蝉;肝血不能上荣于目,故目涩;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故头晕;腰膝疲软等症亦皆是肝肾不足之证。故高师治疗以滋补肝肾之阴为主,佐以平肝潜阳,开窍通络,则耳鸣竞廖。
参考文献:
王发渭.高辉远临证验案精选[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70-71
屠金城:神经性耳鸣耳聋从脉络瘀阻、阴虚火旺论治
1、脉络瘀滞清窍失荣案
于某,女,34岁。耳鸣已近两年。刻下:耳鸣如蝉,连续不断,夜间加重。每次行经头痛,经期后错,有块暗红,且伴腹痛。舌苔薄白,脉沉弦涩滞。屠氏认为,耳鸣日久,入及血分,脉涩滞为血虚瘀滞。证属血脉瘀滞,清窍失荣。治以活血化瘀,通络荣窍。处方:大当归12g,粉牡丹皮10g,木通6g,升麻3g,柴胡 6g,桃仁9g,红花9g,苏木9g,络石藤9g,丝瓜络9g,赤芍9g,炒萸连5g。7剂。二诊:药后症状同前,经血未潮,舌脉同前。上方再进7剂,另配妇女得生丹1丸,日2次服。三诊:药后症状未有明显好转,月经未潮。有块色黑紫,腹痛下坠,舌脉如前。上方加大黄炭6g,泽兰叶9g,净蝉衣6g。7 剂。四诊:药后稍感夜间耳鸣减轻,月经停止,睡眠饮食正常,舌苔薄白,脉沉细涩。屠氏认为,瘀血渐开,耳窍渐通,上方继服14剂。五诊:药后夜间耳鸣声小而时有发作,白天耳鸣也略有减轻.闲时有感,忙时不显,上方又连进20余剂,耳鸣停止。
按:一般认为,耳鸣耳聋属血瘀证者,往往聋鸣无明显波动,以其瘀血有形,阻滞窍络故也。因其多无明显全身症状,临床辨证常以察舌脉为据。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耳鸣如蝉,连续不断(夜间加重者,夜静则声著,并非病加使然),且月经之行有血瘀之征,故屠氏辨证从血脉瘀滞,清窍失荣认识。全方以活血化瘀,调经通络,使瘀去新生,窍络得畅,配伍相宜,守方而效。
2、肝肾阴亏虚火上炎案
邹某,女,37岁。头晕耳鸣有年。体质虚弱,形体消瘦,头晕目眩,视物不清,两目干涩发黄、迎风流泪,口苦咽干,周身乏力,尤以下肢较著。证属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治以补益肝肾,滋阴清热。处方:生石决明30g(先煎),沙刺蒺藜各9g,枸杞子15g,杭菊花12g,粉牡丹皮12g,生龙牡30g(先煎),盐知柏各9g,杭白芍12g,大生地黄30g,杜仲炭12g,川怀牛膝各12g。7剂。二诊:药后自感气力有加,两目干涩减轻,唯耳鸣仍作,声小如丝,舌脉同前。上方加净蝉蜕6g,灵磁石9g(先煎),女贞子9g。7剂。三诊:药后余症悉减,时有迎风流泪之感,耳鸣时有减轻,舌红苔薄,脉象弦细稍数,上方加减连进30余剂而愈。
按:耳鸣耳聋久病、渐发多虚。屠氏认为,其实证易治,见效也快;虚症难调,收效也缓。虚证非一日所损,故治疗也非一日见功。此例患者辨证属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故屠氏治以补益肝肾,滋阴清热。方中枸杞子、杭白芍、大生地黄、杜仲炭、牛膝补益肝肾;杭菊花、沙蒺藜、刺蒺藜益肝肾以明目;牡丹皮、知母、黄柏滋肾降火,助生石决明、生龙牡潜降止鸣。二诊时更加女贞子益肝肾,蝉蜕祛风止鸣,磁石益肾聪耳。
参考文献
金宇安.屠金城临床经验集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65-66
黄文东:神经性耳鸣耳聋从肝火上扰论治
黄文东(1902~1981),男,字蔚春,江苏吴江人。曾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上海分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上海市第三、四、五届政协委员等职。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被选为主席团成员。执教50年,对《内经》、《难经》和仲景学说深有研究,对李东垣、叶天士、王清任学说钻研尤深。处方用药遵循丁氏之法。学术上突出胃气为本,强调活血化瘀擅长杂病调理。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内科,主要著作有《丁氏学派的形成和学术上的成就》、《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黄文东医案》、《中医内科学》、《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等。
秦某,男,30岁,职工。初诊:1964年6月12日。患者自去年10月份起失聪,某医院诊断为“癔病性聋”,治疗未见好转。到今年1月份来上海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今年2月26日不慎从高处跌下,当时神志不清,醒后耳聋又发,兼有失眠,曾住院检查治疗,诊断为“脑震荡后遗症”、神经衰弱”、“癔病性聋。”从发病到现在已8个月,深以为苦。特再次来上海,赴龙华医院治疗。刻下:两耳失聪8个月余,头痛头昏,不能用脑力,夜寐甚差,每晚仅睡2~3小时,神疲乏力,胃纳尚佳,大便干结。舌质红有刺,脉弦。肝火充斥清道,治拟清肝宣窍之法。处方:石决明12g,石菖蒲9g,炙远志3g,生甘草3g,菊花9g,赤芍9g,黑山栀9g,连翘壳 12g,淡黄芩6g,苦丁茶9g。6剂。6月19日二诊:耳聋,头痛头昏,神疲,寐差,但服药后,曾有一次隐约听到声音。舌尖红,脉小弦。再守原法,原方加生黄芪9g,生地黄9g,带心连翘15g。7剂。6月26日三诊:耳聋已聪,头痛,夜寐不安,形瘦。舌尖红,有碎纹,脉细弦。阴虚肝阳易升,再用前法加减:石决明12g,石菖蒲9g,炙远志4.5g,生黄芪9g,生地黄9g,生甘草3g,苦桔梗3g,菊花9g,刺蒺藜9g,带心连翘12g,苦丁茶9g。 7剂。7月3日四诊:耳己能听,头昏,睡眠时好时差。舌质红,脉弦细。再守原意。原方去刺蒺藜加夜交藤15g。7剂。
按:本例患者耳聋在先,脑部震荡在后,更使耳聋加重。耳聋在先者,多由肝肾阴虚,或肝阳上亢等所致,且证情提示乃肝火充斥清窍,故治以清肝宣窍之法。方中石决明、菊花、赤芍、黑山栀、连翘壳、淡黄芩、苦丁茶、生甘草,后加刺蒺藜清肝潜阳,使肝火渐平,窍络宣通;助以石菖蒲、炙远志宣通窍络;后加生地黄、生黄芪以滋阴益气,而助听力。调治不到1个月,听觉已明显进步。
参考文献
广州中医学院《新中医》编辑室主编.老中医医案医话选[M].(内部发行),1977,
程士德:神经性耳鸣耳聋从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论治
程士德(1919—)男,汉族,江苏省南通市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家,《内经》学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内经》教学、科研、临床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内经》“时脏阴阳”理论。擅长内科、妇科、儿科疑难病症诊疗。发表论文20多篇,主要著作有《素问注释汇粹》、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内经》、《内经理论体系纲要》等10多部。
1、肝肾阴虚耳窍失养案
张某,男,3I岁。初诊于 1997年7月30日。诉头晕、耳鸣1个月,记忆力减退,耳鸣如轰响,平素性情急躁,两目干涩。近日耳鸣加重,影响睡眠。曾进行耳鼻喉科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舌红,少苔,脉微弦。诊断:耳鸣。辨证:肝肾阴虚。治则:滋补肝肾,镇逆潜阳。处方:炙黄芪30g,山茱萸10g,何首乌20g,桑椹子10g,枸杞子10g,鳖甲20g,夏枯草15g,菊花1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1997年8月7日。头晕好转,耳鸣轰响减轻,睡眠欠佳,多梦,晨起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自觉脑闷,烦躁。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弦数。上方加龙胆草、灵磁石、珍珠母、郁金、柴胡。处方:炙黄芪30g,山茱萸10g,生地黄、熟地黄各30g,何首乌20g,桑椹子10g,黑芝麻10g,枸杞子10g,鳖甲20g,龟板20g,龙胆草20g,夏枯草20g,菊花10g,灵磁石(先煎)40g,珍珠母(先煎)40g,郁金10g,柴胡10g。7剂,水每日1剂。三诊:1997年8月15日。耳鸣明显好转,除夜晚偶有发作外,白天已消失,头晕好转,记忆力开始恢复,白天精力旺盛,工作效率较高,近几日情绪较稳定,大便仍干,小便黄。舌淡红,苔薄白,脉微弦。上方去黑芝麻、郁金、柴胡,加益智仁、火麻仁、枣仁。10剂,每日1剂,水煎服。四诊:1997年8月26日。耳鸣已消失,口干、口苦好转,睡眠正常,情绪一直较稳定,无烦躁多梦。舌红,边尖尤甚,脉细微弦。嘱服上药10剂,巩固疗效。
2、痰瘀阻滞耳窍失利案
卢某,男,53岁。初诊于1997年 12月21日。半年前中风,后出现左耳聋,耳鸣,头痛,四肢活动如常,语言流利。曾做脑血流图检查,诊断为脑供血不足。近2个月耳聋、耳鸣加重,胸闷,时有胸痛,头晕头痛时作,周身沉重,酸痛不适,痛处不定。舌质紫暗,有瘀斑,苔白腻。诊断:耳聋、耳鸣。辨证:痰血瘀阻。治则:化痰开窍,活血化瘀。处方:炙黄芪40g,柴胡10g,桔梗10g,牛膝10g,川芎10g,桃仁10g,赤芍10g,磁石(先煎)30g,枳壳10g,当归10g,红花10g,珍珠母(先煎)30g,胆南星10g,炙甘草10g,石菖蒲1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1997年12月28日。耳鸣减轻.听力有所恢复,头晕好转,偶有头痛,仍周身不适,沉重无力,眠差,目眩,胸闷,心悸。舌紫暗,瘀斑减少,苔白腻。上方去桔梗、牛膝、石菖蒲、胆南星,加白芍、瓜蒌、郁金、薤白、生龙牡。处方:炙黄芪40g,柴胡10g,当归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磁石(先煎)30g,珍珠母(先煎)30g,瓜蒌 10g,薤白10g,炙甘草10g,生龙骨、生牡蛎各20g,枳壳10g,赤芍、白芍各15g,郁金10g。10剂,每日1剂,水煎服。三诊:1998年 1月10日。耳鸣、耳聋明显好转,头晕头痛减轻,服药10日内只有一夜间头痛发作,胸闷、心悸好转,大便干燥。前日测血压 14.95/14.2kPa(150/110mmtlg)。舌红,苔白腻,脉沉细。上方去枳壳、瓜萎、郁金、薤白、生龙牡,加火麻仁、龙胆草、黄精、丹参、益母草、稀签草。处方:炙黄芪40g,柴胡1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白芍各15g,桃仁10g,红花10g,龙胆草20g,黄精 20g,丹参20g,益母草30g,稀签草30g,磁石(先煎)40g,珍珠母(先煎)40g,火麻仁3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四诊:1998年 1月18日。耳鸣完全消失,听力恢复,周身无酸重不适,二便正常,头晕目眩头痛好转。舌淡,苔白,脉细。嘱继续服上方,也可制成丸药,服10剂,以巩固疗效。
按:耳鸣、耳聋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病症,可见于多种内伤病中,其以虚者多见。程士德教授治此不离补肝肾之法。肾藏精,肝藏血,肝肾精血同源互化,精血为耳窍之物质基础,精血不足,耳窍失养是耳鸣、耳聋的病机关键,历代医家甚为重视。然因虚致实,因阴虚而龙相之火妄动,痰血互结,扰动阻闭清窍者临床亦颇多见,特别是青中年患者,每多忙于工作,精神紧张,而致相火易亢,久耗真精,水不涵木,肝肾惧虚,肝阳上亢,产生耳鸣、耳聋之证。案(一)耳鸣轰响,平素性情急躁,口干口苦,实为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之证,故重用滋阴之品生熟地黄、何首乌、桑椹子、枸杞子、鳖甲、龟版等;配以疏肝潜阳之柴胡、郁金、夏枯草、龙胆草以降肝火,调畅情志;佐以磁石、珍珠母矿石之品重镇聪耳。《本草纲目》云:“磁石,色黑以入肾,故治肾家诸病,而通耳明目。”案(二) 为一老年患者,因中风而出现耳聋、耳鸣。老年人多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阻闭清窍,故重用炙黄芪寓行于补,气行血行,配以血府逐瘀汤,在活血化瘀中寓养血益阴之品,如当归等,同时升降合用,柴胡、桔梗、枳壳、牛膝宣扬气机,使气血升降和顺,以达活血行气通窍之目的;佐磁石、珍珠母镇肝潜阳熄风之品,以防止中风复发,标本同治。程士德教授冶此病,补中有行,泻中有补,虚实兼顾,重视疾病的演化,综合调理,不偏不倚。
参考文献
苏晶.程士德临证论治[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5-67
程康明:耳鸣治风
程康明,男,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中华全国中医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泰州市中医学会理事,泰州市中医眼、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兴化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1963年,随赵云深先生学习中医内科,1967年创立中医耳鼻喉科,1980年入南京中医学院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师资班学习,随全国著名耳鼻喉专家干祖望教授专修耳鼻喉科。30多年来,坚持中西医结合,发表论文30多篇,多次获市以上科技成果奖。
1.风邪夹痰上壅耳窍
耳鸣新起,鸣声沉闷,如风似雨,时感耳中闷塞或自音增强,以单侧居多。本症每发生于感冒咳嗽后期,乃风邪入耳,气壅于上,痰滞其中。治以疏风化痰调气开郁,方取清神散(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加减:荆芥、防风各7g,蝉衣、木通、僵蚕、石菖蒲各10g,杭菊花5g,木香、制南星各4g,郁金7g。
按:清·陈士铎《辨证录》载:“耳内如沸汤之响,或如蝉鸣,此少阳胆气不舒而风邪乘之,火不得散。”方中荆芥、防风、蝉衣、菊花轻散上壅之风热;木香、木通、郁金调气开郁;僵蚕、南星散脉络之痰滞;石菖蒲化浊通窍。全方具轻散通窍,调气开郁之功。
2.风火夹痰上壅耳窍
素本木旺或恚怒伤肝,则肝胆郁热、风火夹痰循经上扰耳窍而鸣。临床以鸣声高亢,似气笛长鸣或如机器喧啸;常伴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头晕目眩为其特征。治当平肝熄风,重镇降逆。方以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羚羊角粉0.16g(分2次吞服),钩藤12g,菊花5g,桑叶、朱茯神、大贝母各 10g,白芍20g,生地黄15g,石决明15g,牡丹皮7g,代赭石、紫石英、磁石各30g。
按:方中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凉肝熄风;牡丹皮清肝凉血;白芍、生地黄柔肝养血;大贝母、朱茯神化痰宁神;代赭石、紫石英、石决明、磁石重镇降逆,平肝熄风。
3.阴血亏损虚风僭耳
思虑烦劳或房事过度,均可导致精血亏损,肝肾阴虚,虚火内动,浮越于上,耳中如秋虫唧啾,昼夜虚鸣不已。其临床表现除耳鸣外,常伴头晕目花,五心烦热,惊惕肉跳,失眠健忘,腰酸梦遗等心肾阴虚、虚风内动的症状。治取三甲复脉汤合耳聋左慈丸加减:干地黄15g,当归、白芍、麦冬、茯苓神、泽泻、五味子各 10g,青蒿、阿胶各12g,牡丹皮7g,山萸肉、酸枣仁、炙鳖甲、龟版、煅龙骨、煅牡蛎各15g,磁石30g。
按:《冯氏锦囊秘录》载:“高龄之人,肾水已竭,真火易露,故肾中之气易出难收,浮越于上窍,窍内有声如蛙鼓蚊锣。”水不足以济火,阴不足以制阳。全方具有滋阴养血,潜阳熄风之功。
参考文献:
程康明.耳鸣治风[J].江苏中医,1997,18(10):11
雷声远:神经性耳鸣耳聋从瘀血阻络论治
雷声远,男,银川市中医院名老中医。
张某,五十六岁。自叙耳聋,脑中昏糊不清,自服龙胆泻肝丸无效;又服某中医汤药也无效。再到某医院检查诊断为鼻中息肉,需作手术。但手术后病不好转,且增发作性头痛,非常剧烈。今晨起床后,鼻涕中又带少量紫黑血。详问病情,三月间高烧咳嗽,经某医诊治,诸症皆愈。但头脑不清,听觉迟钝。逾数日逐渐加重。现左侧较好,右侧不闻,耳内亦无脓水。头痛部位在右额及颞部。舌质红,微苔而乏律。脉弦大有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据以上脉症,大多属热。想其春间发热咳嗽,可能为风湿所致。经治虽愈而余邪留伏少阳,继续作祟。然原只头晕耳聋,今则又增剧烈头痛,鼻中紫血,是何缘故?谛思手术之后,难免有所血瘀。瘀阻奇经,精神不能通达故聋,议拟清热活血,辛香通窍为治。处方:当归9g,红花6g,连翘9g,青蒿9g,酒芩9g,知母9g,葱头三个,花粉15g,麝香 0.15g,冰片0.15g,薄荷冰0.15g,黄酒60g,前八味用冷水,加黄酒,煎10分钟,去渣.后3味纱布包裹入汤内,再煎数滚,温服。渣再如法煎服1次。上药连服2剂,诸症若失,遂即上班,工作如常。越旬余,耳又聋,但只头晕,无复如前之痛。切脉五至而弦细。此由阴虚未曾恢复而致虚阳上泛,故病反复.拟育阴潜阳为治。处方:生熟地黄各15g,枸杞子15g,山药18g,沙参9g,杜仲9g,白芍9g,怀牛膝18g,生龙蛎各12g,生磁石 24g,朱砂0.9g(分二次冲服),水煎去渣,入童便一盅。服3剂病痊愈。切脉仍弦细,嘱原方继服10余剂。以后不再反复。
按:本案雷氏考虑患者有明显的手术史,加之全身兼有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质红,微苔而乏津,脉弦大有力等热象,故采用活血清热之法,但本方不寻常之处在于方中同时应用了几种芳香开窍醒神之品,麝香、冰片、薄荷冰、葱头与活血化瘀药并用,这可能也是该方收效甚捷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雷声远.雷声远诊余随笔[M].宁夏:宁夏科技出版社,1986,249-250
窦伯清:神经性耳鸣耳聋从肾精亏虚论治
窦伯清,甘肃省中医院内科主任,名老中医。主要著作有《窦伯清医案》等。
王某,男,42岁。1975年秋季门诊。自述头晕目眩已5年多,经常耳鸣头晌,视物不清,记忆力减退,腰酸腿软,行动气促。曾在某医院治疗,注射高渗葡萄糖后稍有好转,逾时又作。近两年内头晕头昏加重,耳鸣如蝉,心烦口干。血压偏低,经常在90~100/60~70mmHg之间。诊脉弦细,苔淡,舌质微红。辨证为肝肾阴虚而致之眩晕,治宜滋养肝肾为主,方选《景岳全书》左归饮加味。处方:熟地黄15g,枸杞子4.5g,山茱萸9g,山药12g,茯苓9g,肉苁蓉6g,川芎4.5g,细辛2.1g,炙甘草4.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二诊:连服3剂,眩晕稍减,耳鸣,腰酸腿软,动则气促,心烦口干等症如前,脉仍弦细,但舌红略退,苔薄白而润,嘱原方再服10剂后来诊。三诊:逾时半月众,腰酸腿软、气促、口干等症大有好转;仍有头晕耳鸣、心烦,脉转沉细,舌已正常,嘱原方再服5剂。四诊:诸症已释,仍有轻微头晕,又添唇燥颊热之苦,虑为温补过剂所致,遂在原方中去细辛,减山茱萸为4.5g,减枸杞子为 2.1g,加入疏风清热之蔓荆子9g,3剂而愈。
按:“肾藏精而主髓”,“脑为髓海。”患者肾精不充,肝失濡养,髓海空虚,阴不恋阳,虚阳上越而致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甚则善忘。“腰为肾府。”肾虚则腰酸膝软,动则气促。脉弦细,舌微红,心烦口干皆为阴虚之证。方中以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肉苁蓉滋补肝肾,使水旺火济;用茯苓、山药、炙甘草培补脾胃,使土润而养肝滋肾以资化源;取川芎活血通经,少佐足少阴引经药细辛,以轻扬上行载诸药直达病所,使各药发挥其专长,而收相得益彰之效。
参考文献
窦伯清.窦伯清医案[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8,6-7
詹永康:神经性耳鸣耳聋从肺气虚弱论治
詹永康,男,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原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针灸科主任、中国时间生物学时间医学会第一届理事、中国针灸学会第二届理事。
姜某,男,42岁。住宁乡县黄材月山。3年来每听到外界金属撞击声,如打铃、敲钟、捶铁皮等时,双耳内即相应地发生“的哒”的鸣响声,金属撞击声停止,耳鸣亦随之而止。伴面色晄白,眩晕、神疲、气短、腰腿酸软及尿后余沥不尽等症。舌质胖嫩无苔,边有齿痕,脉象两尺细弱,右寸尤弱。青年时有急性肾炎史及支气管炎反复发作史。诊断为肺气虚弱,金不生水之耳鸣。治宜肺肾双补,俾金水相生,用子午流注纳甲针法。按穴寻时。处方:于当日(辛日)下于2时半(乙未时)先开肺经原穴太渊,配以肾经原穴太溪,均用针补法,留针30分钟,留针时针感上下感传。抽针后敲金属器试验,耳鸣减轻大半。次日又按纳子法于下午7时5分 (戌时)先针补太溪、复溜,次针补经渠、太渊,留针30分钟,针后耳鸣消失,未再发作。
按:耳为肾之窍,耳前后又为手足少阳经循行所达。耳内轰鸣,当清泻少阳经实火,耳内蝉鸣,又当补肾,所谓“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此案既非轰鸣,又非蝉鸣,而是闻金属声响则鸣,肺属金,当为肺虚金不生水所致。前贤本有“耳鸣治肺,鼻塞治心”之说,今以流注法取肺肾两经原穴补之,故收速效。
参考文献:
刘炳凡.奇效验案[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2,335-336
颜正华:神经性耳鸣耳聋从脾肾两虚论治
颜正华(1920—),男,又名颜绍棠,字秀峰,江苏省丹阳人。著名中医药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医药临床研究室顾问、中药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市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北京分会理事会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会顾问、《中华本草》总编委会委员、《中国中药资源丛书》编委会委员。行医60余载,擅长内科疑难杂症,强调四诊合参,辨病辨证结合,知药善用,灵活精当,活用药对,巧用多效药,慎用毒烈药,深研配伍,不拘成方,以平淡药取效。发表论文20多篇,主要著作有《临床实用中药学》、《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药学》、《颜正华临证论治》等20多部。
陈某,男,34岁,住北京丰台。1997年10月23日初诊:头晕,耳鸣如蝉半年,腰酸腿软,乏力倦怠,睡眠不实,纳差,便溏,日2~3行,尿频,舌红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西医诊断:神经性耳鸣。证属脾肾两虚。治以健脾益肾,宁心安神。处方:党参15g,炒白术12g,陈皮10g,砂仁(后下)5g,炙远志10g,炒枣仁15g,磁石(先下)30g,山茱萸10g,茯苓30g,五味子6g,山药15g,炒薏苡仁3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1997年11月3日。耳鸣减轻,睡眠好转,大便日1~2次,舌红苔薄白,脉沉细。守方加石菖蒲、菟丝子,以补肾开窍。处方:党参15g,炒白术12g,陈皮10g,砂仁(后下)5g,炙远志10g,炒枣仁15g,茯苓30g,山茱萸10g,磁石(先下)30g,五味子6g,山药15g,炒薏苡仁30g,石菖蒲6g,菟丝子15g。7剂,每日1剂,水煎服。三诊:1997年11月20日。白天已无耳鸣,夜晚仍作,但声音较前低弱而次数减少,睡眠可,腰腿酸软感明显减轻,大便软,日1行,舌微红苔薄白,脉沉细。守方继服7剂,加珍珠母30g,去薏苡仁,以益阴潜阳。四诊:1997年11月28日。夜间耳鸣已无,纳食渐增,二便正常,劳累后有腰酸感,舌微红苔白薄,脉沉细。守方继服7剂,隔日1剂,以善其后。另嘱节饮食,勿过劳,以防复发。
按:耳鸣一证,与肾、肝、脾关系密切,其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别,内伤耳鸣,多因中气不足或髓海空虚,肾精亏损。本案耳鸣属脾肾两虚致内伤耳鸣,脾虚则中气不足,水谷之精微不能上养于耳,肾虚则髓海空虚,致耳失所养。颜正华教授审证求因,针对病因予以健脾益肾,佐以宁心安神,脾健则中气足,气血化源旺盛,肾气足则髓海充盈,耳得濡养,宁心安神则无虚火上扰之虑,故半年之耳鸣得以自愈。又李东垣谓:“脾虚则九窍不通。”本案患者,耳鸣数月,纳少便溏,舌胖,脉无力,脾虚之证明矣。颜正华教授凭据证候,复遵先贤之训,诊诊皆用四君子补益脾气,理法方药,以一贯之,真勘透渊鱼之功。
参考文献
颜正华.颜正华临证论治[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