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眼科医案》
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
中国中医药药出版社
【医案精华】四、结膜病医案
结膜位于白睛表层,是由眼睑缘间部末端开始,覆盖于眼睑后和眼球前的一层半透明黏膜组织,由球结膜、睑结膜和穹窿部结膜三部分构成,睑结膜与睑板结合紧密,角结膜缘外的球结膜和穹窿部结膜则与眼球结合疏松。
结膜病属于白睛疾病范畴,由于大部分结膜与外界直接接触,因此容易受到周围环境中感染性(如细菌、病毒及衣原体等)和非感染性因素(外伤、化学物质及物理因素等)的刺激,而且结膜的血管和淋巴组织丰富,自身及外界的抗原容易使其致敏。结膜病以炎症最为常见,虽然结膜炎本身对视力影响一般并不严重,但是当其炎症波及角膜或引起并发症时,可导致视力的损害。
中医认为白睛属气轮,内应于肺,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其病变与肺、大肠密切相关。肺素有伏火兼外邪侵袭,内外合邪;过食辛辣,肺胃燥热;久病伤阴,肺阴不足,均可使肺失宣降,治节失调。中医治疗上,实证多用疏风清热,清热解毒,泻火通腑,除湿止痒,凉血退赤等法,虚证多用养阴润燥,益气生津等法。同时,局部治疗亦相当重要,不可忽视。(转载者请注明出处)
(一)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医案三例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又称急性卡他性结膜炎,中医名“暴风客热”、“暴风火眼”、“暴急风热外障”。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结膜病,俗称“红眼病”,起病急,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结膜充血明显,有黏液性及脓性分泌物。中医认为此病病于气轮,当责之以肺,当外邪(风热之邪)侵入心肺素有积热者易得之,内外合邪,风热相搏,客于肺经,交攻于目而猝然发病。
祛风清热法治急性细菌性结膜炎/风热偏盛证案
陈某,女,18岁,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学生。2014年7月5日初诊。
主诉:双眼眼红,有眼眵,痒涩刺痛2日。
病史:患者7月3日突发双眼眼红,痒涩刺痛,畏光流泪,分泌物黏稠等症。曾滴“0.1%利巴韦林滴眼剂”无效;伴头痛鼻塞,恶风。
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1.0。双眼眼睑微肿,结膜充血(++),分泌物多黏稠;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诊断: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双眼)。
辨证:风热偏盛证。
治法:祛风清热。
方剂:银翘荆防汤(《张怀安眼科临床经验集》)。
处方:金银花20g,板蓝根20g,蒲公英20g,连翘10g,荆芥10g,防风10g,
柴胡10g,桔梗10g,黄芩10g,薄荷5g(后下),甘草5g。3剂。
服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外治:①鱼腥草滴眼剂,滴双眼,每小时1次,病情控制后改为每2小时1次。②蒲公英15g,桑叶15g,菊花15g,玄明粉30g。熏洗双眼,每日2次。
医嘱:①注意个人卫生,不用脏手、脏毛巾揉擦眼部。②手帕、毛巾、脸盆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应注意消毒,防止传染。③禁食辛辣炙煿等刺激性食物。
二诊(2014年7月8日):头痛、鼻塞、恶风症减,眼内结膜充血减轻,眵泪减少;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原方3剂。鱼腥草滴眼剂滴双眼,改为每日4次。
三诊(2014年7月11日):双眼结膜充血消退。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原方去薄荷。3剂。药尽而愈。
按:患者因骤感风热之邪,风热相搏,客留肺经,上犯白睛而发暴风客热。初起,风热之邪上犯白睛,风重于热,故白睛红赤,痒涩多眵等眼症。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均为风热偏盛之象。治宜祛风清热解毒。银翘荆防汤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为君药;板蓝根、蒲公英、黄芩苦寒配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为臣药;薄荷、荆芥、防风祛风散邪为佐药;柴胡解表、疏肝,桔梗引药上行,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使风热毒邪俱去,暴风客热诸症则消。(转载者请注明出处)
清热泻肺法治急性细菌性结膜炎/风热客肺证案
刘某某,女,30岁,湖南省宁乡县夏铎铺镇兴旺村,农民。于2014年8月12日初诊。
主诉:双眼眼红,分泌物多2日。
病史:患者2日前突发双眼眼红,眼睑浮肿,疼痛,眼眵多而胶黏,在当地药房自购“0.1%利巴韦林滴眼剂”滴眼,效果不明显;伴口渴小便黄,大便秘结,心烦急躁。
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1.0。双眼眼睑红肿,结膜充血(++),睑内可见灰白色伪膜,热泪频流,分泌物多而黏稠,畏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诊断: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双眼)。
辨证:风热客肺证。
治法:清热泻肺。
方剂:泻肺饮(《眼科纂要》)加减。
处方:生石膏15g(先煎),金银花15g,蒲公英15g,黄芩10g,桑白皮10g,栀子10g,羌活10g,荆芥10g,防风10g,白芷10g,连翘10g,赤芍10g,木通10g,枳壳10g,甘草5g。3剂。
服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外治:①鱼腥草滴眼剂,滴双眼,每小时1次,病情控制后改为每2小时1次。②蒲公英15g,桑叶15g,菊花15g,玄明粉30g。熏洗双眼,每日2次。
医嘱:①注意个人卫生,不用脏手、脏毛巾揉擦眼部。②手帕、毛巾、脸盆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应注意消毒,防止传染。③禁辛辣炙煿之品。
二诊(2014年8月15日):双眼结膜充血减轻,眵泪量少,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原方3剂。鱼腥草滴眼剂滴双眼,改为每日4次。
三诊(2014年8月18日):双眼结膜充血消退。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原方3剂,药尽而愈。
按:火热之邪侵扰于上,兼心肺素有积热,故患者双眼与全身症状均以实热之证为主;胞睑及白睛红肿,畏光羞明,口渴溺黄,大便秘结,烦躁不安,舌苔黄,脉浮数等,皆是热重之象。治宜清热泻肺。泻肺饮加减方中生石膏、黄芩、桑白皮、栀子清泻肺胃火邪;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羌活、荆芥、防风、白芷、连翘祛风散结消肿;赤芍活血消滞;木通清降通利,导热下行,使热从小便出。前人认为,凡白睛肿胀浮起者,乃肺气逆上而行。故用枳壳理气下气,肺气下降则肿消;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使风热毒邪俱去,暴风客热诸症则消。(转载者请注明出处)
表里双解法治急性细菌性结膜炎/风热俱盛证案
叶某,男,25岁,湖南省电信公司长沙分公司香樟路营销中心,公司职员。2014年7月16日初诊。
主诉:双眼眼红,灼热疼痛,眼痒3日。
病史:患者7月13日晨起突发双眼眼红,灼热疼痛,刺痒交作,畏光流泪等证,曾滴“0.25%氯霉素滴眼剂”及“0.1%利巴韦林滴眼剂”等无显效,伴头痛鼻塞,恶寒发热,口渴,便秘尿黄。
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1.0。双眼眼睑微肿,结膜充血(++),分泌物多黏稠;舌质红,苔黄,脉数。
诊断: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双眼)。
辨证:风热俱盛证。
治法:表里双解。
方剂: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加减。
处方:防风10g,赤芍10g,大黄10g(后下),薄荷3g(后下),麻黄5g,连翘10g,芒硝10g(冲服),生石膏15g(先煎),黄芩10g,桔梗10g,滑石15g(包煎),荆芥10g,白术10g,栀子10g,金银花15g,蒲公英15g,甘草5g。3剂。
服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外治:①鱼腥草滴眼剂,滴双眼,每小时1次,病情控制后改为,每2小时1次。②蒲公英15g,桑叶15g,菊花15g,玄明粉30g。熏洗双眼,每日2次。
医嘱:①注意个人卫生,不用脏手、脏毛巾揉擦眼部。②手帕、毛巾、脸盆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应注意消毒,防止传染。③禁食辛辣炙煿等刺激性食物。
二诊(2014年7月19日):大便已通,头痛鼻塞,恶寒发热,口渴症减轻;双眼眼红减轻,眵泪量减少;舌质红,苔薄黄,脉数。原方去大黄、芒硝。3剂。鱼腥草滴眼剂,滴双眼,改为每日4次。
三诊(2014年7月22日):视力右眼1.0,左眼1.0。双眼结膜充血消退,舌质红,苔薄黄,脉数。原方去薄荷、麻黄。3剂。药尽而愈。
按:《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指出本病”乃素养不清,躁急劳苦客感风热,卒然而发也。”今患者因风热之邪外袭,风热相搏,上攻于目,故猝然发病。患者平素内热较重,复感风热之邪,内外合邪,故眼灼热疼痛,刺痒交作,白睛赤肿等;头痛鼻塞,恶寒发热,口渴思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均为风热壅盛之证。治宜疏风清热,表里双解。防风通圣散加减方中防风、荆芥、麻黄、薄荷轻清升散,疏风解表,使风热之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栀子、滑石清热利湿,使里热从二便而出;更以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解肺胃之热;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赤芍养血活血;白术、甘草健脾和中,诸药配合,则汗不伤表,下不伤里,从而达到疏风解表,泻热通便,暴风客热消退之效。(转载者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