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乙肝医生的思考
2013-01-16
方清

副主任医师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

《健康时报》2012年6月28日第15版刊登了记者李桂兰老师的文章,很好的解读了本人的工作和网站的意义。这里一并感谢健康时报的李海清老师,谢谢您的鼓励和支持!

一位乙肝医生的思考

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医师 方清

作者简介:方清,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医师,肝病医学博士,师从华西医科大学赵连三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杨东亮教授,目前致力于宜昌区域性乙肝综合防治的研究和临床工作。

擅长:各种肝脏疾病咨询,慢性肝病的健康教育和定期随访管理。

出诊时间:周四下午。

当了17年的乙肝医生,一路走来,从临床到科研,除了败仗还是败仗,我已身心疲惫,一度感觉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场悲剧,就更不用说我那些可怜的乙肝患者的命运了。

终于有一天,让我恍然大悟,医生其实可以将精力投入到健康教育和长期随访管理,这样既省钱也省力。

患者悲剧:基本常识难掌握

试问乙肝医生:谁能告诉我,您的患者的终点预后究竟如何?在临床,我目睹了太多的晚期肝癌患者,几乎是已经占据了住院病房的大半壁江山,且极少数是在疾病的早期就能被及时发现的。

在门诊,我看见了大多数患者一开始没有找正规医生看病,且绝大多数门诊的患者也没有坚持长期的正规治疗和随访管理。在肝胆相照论坛,我看见患者给自己,或者给其他患者当医生,一点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做错了。我不断地体会到,要说服患者掌握看病和看乙肝病的基本常识是那么的困难。

治疗陷阱:一味强调抗病毒

在我的网站上,我发现,让一名乙肝患者真正安下心来,树立长期随访管理的观念,就至少需要1个月以上的时间。从肝胆相照论坛反馈回来的类似数据来看,情形就更惨。令人可悲的是将抗病毒药物而不是医生作为战胜乙肝信心支柱的患者比例竟然如此之高。

除非能够确认乙肝患者的治疗和随访的长期依从性,否则贸然就对患者进行以抗病毒治疗为代表的一系列费用昂贵的治疗方案决策,那么患者的结局将是伴随着患者的性命和财产的损失。

医生宣传:不花钱也办大事

为什么就没有医生站出来,将精力投入到乙肝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教育和长期随访管理工作方面呢?这不花钱却可以办大事的事情怎么就没有一个人做呢?

既往10余年,我发现,只有医生主动出击,将自己掌握的健康常识、乙肝科普和看病技能主动去传授给社会公众和乙肝患者及家属,才是一条改变乙肝治疗现状的路,才是消除因为各方面误导而导致的乙肝社会歧视的唯一途径。如果所有的专科医生还是安静的呆在医院门诊室和病区里等着患者的上门求助,那么我们只能等来悲剧一幕一幕的上演。

日常生活:主动防御乙肝转观念

大多数人都以为乙肝就是抗病毒治疗,就是按照指南,按照药物说明吃药即可,没钱了就等死吧。这样残酷的局面,不仅是在乙肝,就是在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等等领域照样存在。

要知道,只有将乙肝的主动防御战场和战线主动推进到疾病的早期阶段,推进到乙肝患者及家庭的日常生活点滴细节中,才能将乙肝患者和家庭在对待乙肝的观念上从消极悲观扭转到积极乐观。

不是因为缺乏医学知识或药物,而是缺乏有效的患者健康教育和随访管理,使一个个的患者因为忽略日常防御,而最终到了晚期肝硬化或晚期肝癌阶段才不得不住院治疗。这时药物、治疗费高而且治疗效果也糟糕,人财两空是司空见惯的结局。只有通过参加定期随访管理,很多乙肝患者的家庭悲剧才能避免或程度有所减轻,才能将乙肝的危害降到最低。

个体规划:先不花钱治再花钱治

患者先可以在不花钱的干预措施下观察病情一段时间,获得病情程度及变化趋势的准确评估。然后呢,在医生指导下采取需要花钱的干预手段,但前提是,患者治疗所需的费用要是患者家庭能够承受的,这样才能让治疗得以顺利进行。

另外,我再给大家提供一个模式: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提供的详细病史信息,医患协商制定出个体化的乙肝防治整体规划,家属配合医生对患者的主动督导下,确保患者能够将自己参与制定的防治规划慢慢落实,用实践来检验医疗决策的好与不好。

网络交流:主动长期规范随访

我们现在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便捷,引导更多的医生同道和患者及家属主动认识到健康教育和固定医生长期规范随访管理的重要意义。将既往的医生和患者“一对一”诊疗模式转变为医生群体对患者群体和家庭群体的“群防群治”诊疗模式,指导群体患者的防治,并且及时获得群体防治效果的反馈,补充完善乙肝自然史和流行病学研究的本土信息,就可以及时给公众和患者一个清清楚楚的交代。

我个人觉得,所有医疗决策和干预离开专科医生的健康宣教和终身随访管理都是很难获得最佳干预效果的,只有将心理、生活行为方式的调整等不花钱的干预放在首要位置,才能避免过度医疗干预,避免“自己给自己当医生”而屡犯低级失误;只有让乙肝患者参加定期随访管理,才能避免晚期肝硬化和肝癌不能够及时发现而接受必须接受的医疗干预,才能避免“人财两空”的悲剧。

作者感悟:

由于医生在医疗专业信息上掌握绝对的信息优势,就必须由医生首先站在患者家属的角度,为患者真正提供有益的指导,从而赢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扭转医患角色的定位,做到各负其责。

这个迷局必须是由医生群体迈出解决的第一步,然后才是患者们的主动配合和社会的积极参与。只有更多的医生、公众对健康教育和慢性疾病定期随访管理、群防群治的工作引起重视,真正对疾病早期干预和早期预防才开始了。

方清医生点评:

媒体记者是专业的撰稿人,也是将我们专科医生的科普转换为大众更适宜阅读的专业队伍。我很欣赏三峡晚报时刚记者和健康时报李兰娟记者,能够用这么短暂的阅读和交流就将我的网站内容总结的这么精炼易读,也许传递健康教育的火炬第二棒还不是病友而是媒体朋友哦。再次感谢三峡晚报和健康时报,能够在健康教育传递火炬上承担起了媒体的责任。

展开全部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