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人才推动中国创新
2012-07-25
李定纲

主任医师北京市海淀医院

来源:《中国投资》(节选)2007-04-16我国未来产业结构向高端转移,必须立足自主创新,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要求。

海归人员携带最新的技术或商业模式回国,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推动者

3月底,人事部、教育部等16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根据这个通知,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可不受户口及编制限制。

旨在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其它措施还包括,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的报酬与其本人能力、业绩、贡献挂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等重大科技计划和专项基金将面向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平等开放;对特别优秀、国内急需的高层次留学人才,人事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资助专项经费;高层次留学人才入出境及居留将享受一系列便利条件等。

海归人才的回流,已经成为中国创新的重要动力。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最著名的海归创业园区,截至2006年底,园区累计注册留学人员创业企业3588家,注册资金总额达到45亿元。有18000多位“海归”在广州工作和生活,创立的企业有500多家,一半以上的企业实现了产业化。

作为中国著名的“海归”人物,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称:“现在还留在国外的那批人,一般在国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建树,但即使如此,他们也在考虑要不要回国发展。”去年“两会”期间,陈曾建议,采取一些灵活措施吸引这些在国外已有成就的人回来。

投身基础创新。

在2月27日揭晓的2006年度国家科技奖中,一批海外留学回国人员频频摘得重要奖项。

“海归”人员不仅投身于基础研究,还有不少在归国后将创新技术转化为产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者。

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基因药物的公司。不久前,著名的新加坡“环球企都奖”颁给了赛百诺。2006年10月期《福布斯》推出的首届“中国科技先锋”,也用大篇幅介绍了赛百诺公司和它生产的药物,封面人物就是其创始人彭朝晖。

彭朝晖堪称中国基因治疗之父。1952年出生于陕西省的他,从西安的一所大学和日本的千叶大学获得联合博士学位。他也是从美国留学归来。他曾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和圣地亚哥一家新兴生物科技公司工作过。1998年他从深圳市政府获得30万美元的创业基金,并创立了赛百诺公司。此后,赛百诺公司又获得了500万美元的私人投资和600多万美元的政府津贴。

与彭朝晖合作的还有一位在基金治疗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海归”人士——李定纲。他是北京海淀医院基因治疗中心的主任,也是一名肿瘤学家,在过去来自22个国家的几十名外国病人曾到海淀医院寻求李定纲的基因治疗。20世纪90年代,他曾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了5年的研究工作。从1997年开始,他与赛百诺公司的彭朝晖共同工作,努力使中国在基因治疗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1999年,在美国留学12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医学博士学位的罗永章回国创业,他和家乡山东烟台的荣昌制药合作成立了一个公司“麦德津”,开始开发抗癌药物。终于,用6年的时间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个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抗肿瘤新药——恩度,并于2005年9月获得SFDA认?。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专家孙燕院士说,与传统直接杀死肿瘤细胞的化疗药物不同,恩度的作用机理是通过靶向抑制为肿瘤提供营养物质的新生血管,从而达到控制肿瘤生长的目的,即所谓“饿死癌细胞”。

事实上,设想的提出和药理上的突破,都不是罗永章的功劳,而是美国科学家、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JudahFolkman。但是Folkman教授始终没有找到低成本复制这种生物蛋白的方法,不能批量生产,形成药物。罗永章解决了这一难题。

展开全部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