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复发性肛瘘----囊源性肛瘘的特征
2012-12-22
陆森

副主任医师锦州市中心医院

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对于难治性复杂性肛瘘及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影像学、病理学诊断逐渐受到关注和改进。从影像结合病理角度,提出囊源性肛瘘的类型概念,利于术前诊断、手术路径制定和预后复发的预知,减少误诊误治及纠纷发生。

一般性肛瘘成因,是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和或肛管局部受损,致病菌侵入,引起肛隐窝内肛腺化脓性感染,沿自然组织间隙扩散蔓延,形成脓腔,急慢性迁延,形成瘘管及窦道,称为腺源性肛瘘。一般情况下,内口、外口、瘘道都较明确,手术治疗困难较小,一次手术复发率较低。

临床实践遇到少部分肛瘘及脓肿病例,一次及再次手术治愈很困难,虽然切开切除引流较好,远端或深部瘘道不能很好闭合。我们通过术前MIR三维成像检查发现, 此类病变呈现不规则囊性变,特别是液性区边缘有明显的囊壁边界迹象,而普遍腺源性肛瘘或脓肿液性边缘呈现模糊不清;而且连续图片电影动画可以观察到囊腔沿肛管直肠与盆腔间隙内分布状况。手术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囊腔及囊壁,触摸囊壁手感光滑、坚硬、有囊腔分隔及腱索物。内口一般位于肛管后、前方齿线位,内口较大,直接与囊腔相通;或者找不到内口,切开发现囊壁与肛管有1cm左右的距离;上端肠壁还可以发现内口,一般为囊壁感染扩张突破至直肠继发口。病理学检查囊壁可以发现上皮组织,说明此类肛瘘在发病前就已存在囊性肿物病变基础。

我们认为此类肛瘘成因是:肛管直肠周围发病前具有先天或后天形成的囊性病变,自然扩大和受排便、坐立等内外间隙压力变化因素的影响,沿压力和间隙趋向移动,部分囊壁组织蔓延到肛管直肠连接的薄弱处(后、前中部齿线位),继发肠道细菌感染,逆向形成囊内脓肿,压力增大时向肛管直肠破溃形成肛瘘;或者感染控制形成盲瘘。

它的病理生理变化特征:与普通腺源性肛瘘形成有发展趋向相反之处。即:普通腺源性肛瘘是因肛管内肛腺感染,向周围间隙扩散形成脓肿及瘘道。而囊源性肛瘘是未发生感染的囊肿,沿组织间隙扩张蔓延,至肛管直肠薄弱部位,继发感染,形成囊内脓肿及瘘道,因感染炎症反应,瘘道呈现较坚硬纤维壳和内壁。

而且临床上经常发现排便困难、肛门肿胀不适感(但没有肛瘘脓肿症状)的患者,查体及MIR发现肛管直肠周围囊肿病变,术前影像及术中探查与囊性肛瘘病变相类似,也有趋向肛管直肠薄弱间隙囊肿组织,只是未感染的囊肿囊壁可以滑动,未形成纤维支架外壳,易于完整剥离切除囊壁,术后病理:皮样囊肿、上皮样囊肿等。切除后不发生感染,所以一般不会形成瘘道。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