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的发生机制及治疗进展
2014-07-07
白春宏

副主任医师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

白春宏 李煜

关键词:【颈性眩晕、机制、治疗】

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临床症状和到医院就诊原因。引起眩晕的原因有很多,颈性眩晕是由颈源性因素引发的以眩晕及平衡失调为主的临床综合征,是老年人群眩晕比较常见的原因之一。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工作环境的改变,颈性眩晕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研究表明颈性眩晕患者的始发年龄呈下降趋势。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白春宏

一、临床表现:

1.眩晕:患者有头晕、晃动、浮沉感,多在颈部运动时发生;有时呈现坐起或躺卧时的变位性眩晕。

2.颈枕部疼痛:患者多有颈部僵硬,发胀等不适感觉,多在晨起时发生。

3.合并有神经根压迫时可伴有双上肢感觉运动异常,有麻木、过电感,上肢无力等症状。

4.典型体位改变性眩晕:即当改变体位尤以扭转头部时眩晕加重,严重者可发生猝倒,但一般不伴有意识障碍。

二、发生机制 :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国内外学者对此有较多研究,但仍不明确。近些年的研究表明,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是多因素的,与交感性因素、颈椎退

变失稳、血液黏稠度及血管源性因素等有关,最后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

1.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供应脑干、小脑、颞叶下面和枕叶内侧面皮质的血液。当先天性椎动脉狭窄、闭塞时可造成先天性颈性眩晕。关节突关节和钩椎关节增生易造成经横突孔内的椎动脉的压迫,使椎动脉狭窄,引起眩晕。

2. 交感性因素:交感性因素表现为颈交感神经丛受到直接或间接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眩晕症状。这是交感神经受刺激兴奋后,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受体,引起血管收缩的结果。常常由钩椎关节、钩突关节椎体骨质增生等颈椎退行性变等因素刺激交感神经引起。

3. 颈椎退行性变:颈椎退变时,由于椎间盘水分丢失,椎间隙变窄,间盘突出,进而造成椎间小关节的紊乱、肥厚、增生从而引发颈椎失稳。可压迫椎动脉,并刺激交感神神经,导致椎动脉及其分支的痉挛,加重脑部缺血症状。

4.颈椎骨折:颈椎损伤时眩晕也是较常见的临床症状,其原因多为椎动脉的直接创伤 。颈椎损伤时颈椎损伤时相邻横突孔间受到过度牵伸而张力增加,造成血管内壁原发性挫伤,继之腔壁内血栓形成,最终形成完全性栓塞 。造成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眩晕。

此外,颈椎先天性畸形、寰枢关节紊乱、血液粘滞度增高等因素均可引起颈性眩晕。

三、诊断要点

引起眩晕的因素有很多,颈性眩晕需要与神经官能症、眼源性眩晕、颅内神经血管病变等引起的眩晕相鉴别。颈性眩晕诊断要点如下:1.出现如前所述的临床症状,且病史一般较长;2.影像学表现:(1)X线:颈椎X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椎间盘改变情况、椎体骨质增生、横突孔骨质改变等状况。(2)CT:CT检查可清楚的显示横突孔原发和继发狭窄,亦能显示颈椎椎管的大小、椎间盘突出骨化状况,对于钩椎关节增生状况也较X线清楚。(3)MRI:对于椎间盘变性、颈髓受压变性状况、颈部软组织病变优于CT,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能清楚的显示椎动脉受累状况,如椎动脉受压、迂曲、畸形等改变。

四、治疗措施

1、保守治疗:(1)颈椎眩晕早期可进行卧床休息、颈部局部针灸、按摩、热敷、颈椎牵引、佩戴颈托等保守治疗。(2)药物治疗:①口服或肌肉注射扩张血管药物: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尼莫地平,是选择性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抑制血管收缩,显著扩张颅内血管;敏使朗(组胺衍生物)有强烈血管扩张作用,改善小脑、脑干处血液循环,减轻眩晕症状。②静脉注射活血化瘀、扩血管药物如血栓通、丹红注射液对减轻眩晕效果较好

2.微创治疗:经皮穿刺颈椎间盘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及臭氧椎间盘注射术治疗颈性眩晕近年来发展迅速,该技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优点。它是利用等离子刀将颈椎间盘髓核消融、汽化、皱缩,从而减小盘内压力,使突出的髓核还纳,解除对神经的压迫刺激症状,达到椎间盘重建的治疗目的。

经皮穿刺颈椎间盘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及臭氧椎间盘注射术是一种创伤很小的微创手术,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等离子刀产生等离子体的能量,打断髓核组织的分子键,引起低温下(40℃)髓核的分解、汽化、消融形成数个消融孔道。而几乎同时,利用等离子刀的冷凝固作用,即加温(约70℃)使髓核组织的胶原纤维收缩、固化。从而使临床症状得到迅速缓解,术后2~3周髓核组织进一步缩小,达到最佳临床效果。等离子体消融具有实时消融功能,术中即可显示出减压效果;刀头采用双极结构,电场不会深入病人体内,具有极高的安全性。

3.手术治疗:(1)经颈椎前路手术:适用于颈椎间盘突出、颈椎滑脱、后纵韧带骨化症等原因引起的颈性眩晕。症状严重、反复发作,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行颈椎前路手术。多从颈右侧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钝性分离颈部血管、神经,向左侧牵拉牵拉气管,通过透视定位到病变部位,行病变椎体前路减压,切除突出椎间盘、清除压迫脊髓、椎动脉、神经根的骨质。减压完毕,取自体髂骨椎间植入,选用合适的钢板螺丝钉椎体前缘固定。术后颈部固定三月。

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术能较好的恢复颈椎椎间高度和正常的生理弧度,稳定颈椎。前路手术可直接清除致压物和病灶,使手术减压更彻底,患者脊髓功能恢复更快,并可尽早活动,避免长期卧床牵引,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因而该术式是目前稳定颈椎,减轻颈性眩晕的疗效满意的内固定。

五、参考文献

[1] 陈阜东,周广维.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综合治疗[J].中国康复,2004,19(6):359.

[2]杨丽芳,罗凛.颈源性眩晕病因认识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年9月第2卷第9期(总21期)

[3]高继明,沈大鹏.颈性眩晕的内科治疗.《中国保健》2008年第16卷第18期

[4]康南,海涌,鲁世保等.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初步探讨.《中国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1年2月第四卷第1期

[5]王建国,耿葆良等.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中国疗养医学》.2010年7月第19卷第7期.

[6]汪巍,李广松,曹赫基,索令山,季立平.颈椎间盘消融术治疗椎间盘突出源性眩晕的临床分析.《淮海医药》2011年9月第29卷第5期

[7]刘学维,付宏伟,陈晓华.颈椎前路手术要点及并发症.《青海医药杂志》2007年第37卷第9期

[8]王军,胡军祖.颈椎前路手术相关解剖学研究进展.《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7月第19卷第19期

展开全部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