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柳田
黄山市祁门县红十字医院皮肤科 (安徽黄山 245614)
【摘要】目的探索中医辨证治疗寻常性痤疮的疗效。方法辨证分5型,分别予以中药1剂/d,6d为1个疗程,连续6个疗程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临床治愈86例,好转14例,总有效率100%.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可观
【关键词】寻常性痤疮 中医辨证治疗
寻常性痤疮是一种青春期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好发于面、背、胸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笔者于2012年2~2014年2月,经过笔者临床经验选择辨证论治寻常性痤疮100例,效果甚佳。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所选病例均系我院门诊病人。100例患者中,男38例,女62例;年龄最大43岁,最小12岁;病程最长8年,最短2个月。
2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临床常分为五型:
2.1肺经风热型皮损以炎性丘疹为主,可有脓疱,舌尖红、苔薄黄,脉微数等症。可散在于面部、背部,多集中在前额。治以疏风宣肺清热。方选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桑白皮、黄芩、栀子、连翘、桑叶、菊花、双花、黄连、紫丹参、赤芍、虎杖等药。
2.2脾胃湿热型皮损有丘疱疹或脓疱、结节,头面部皮脂溢出,黑白头粉刺,伴疼痛,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等症。口唇周围皮损多见,可散在于颜面、前额及胸背部。治以清热化湿通腑。方选用茵陈蒿汤、黄连上清丸加减:茵陈、丹皮、栀子、连翘、黄连、大黄、赤芍、蒲公英、生石膏、知母等药。
2.3脾湿不运型皮损有丘疱疹或脓疱、结节,皮损深在,不易溃脓,伴有胃脘不适,大便软或不成形,面部皮脂溢出,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濡缓。皮损可见于面部、前额及胸背部。治以健脾渗湿解毒,方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生白术、扁豆、生薏米、茯苓、厚朴、泽泻、苦参、白花蛇舌草等药。
2.4毒热炽盛型皮损以炎性丘疱疹为主,可有脓疱,易溃脓,伴有口干心烦,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数。皮损多见于面部。治以清热凉血解毒。方选三黄汤加减:黄芩、黄连、大黄、连翘、栀子、桑白皮、丹皮、赤芍、生地等药。
2.5冲任不调型皮损以红斑、炎性丘疹为主,皮脂溢出不明显,年龄较大者合并轻微黄褐斑。常伴经前乳胀、腰酸腰痛,夜寐多梦或入睡困难。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治以舒肝解郁、调理冲任。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栀子、当归、赤芍、白芍、香附、丹参、女贞子、柴胡等药。
服药方法:汤药,每日分两次温服,1剂/d.5d为1个疗程,连续4个疗程统计结果。
3结果
3.1疗效判定标准皮损消退,自觉症状消失为治愈;皮损消退30%以上,自觉症状减轻为好转;症状无变化,或改善不足30%为未愈。
3.2治疗结果100例中,临床治愈86例,好转14例,总有效率为100%.
3.3典型病例 李某,女,18岁,学生。2014年5月12日初诊。近三月面部始起疹,前额、面部可见炎性小丘疹,白色粉刺,小脓疱,大便秘结,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微数。证属肺经风热型。治以疏风宣肺清热。方药:桑白皮,枇杷叶,桑叶,黄芩,连翘,丹皮,赤芍,菊花,虎杖,蒲公英,炮山甲.水煎服,1剂/d,分两次温服。连服6剂后,部分皮损消退,未见新疹。继服6剂,原皮损明显消退。再服6剂,巩固疗效,病已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4体会
寻常性痤疮,中医文献中又有“酒刺”“肺风粉刺”“肺风疮”“肺风”等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本病多见于青年男女,好发于颜面,偶可累及胸背。青春期后可减轻或消退。本病发病多以肺、脾、肝三脏相关。一般来说,本病有自愈倾向,轻者可以不治疗,但须避免用手挤捏患部。较重者依据上述5型辨证施治,肺经风热型多见于青春期,十六七岁左右,女性多见,疗程短;脾胃湿热型、毒热炽盛型多见于男性;脾湿不运型常见于素体脾胃虚弱之人;冲任不调型一般发病年龄在三十七八岁左右,女性为主,或二十四五岁,工作压力大,或因情绪紧张,劳累等突然发病,且青春期不曾长痤疮者,疗程长。对于病程较长的患者,面部皮损见结节、囊肿、瘢痕,可在上述5型的基础上配合使用活血消淤、化痰散结之药。对于面部多以黑白头粉刺及脓疱为主的患者,可以配合外治,效果更佳。患者宜少食脂肪、糖类,忌食辛辣食物和饮酒,多吃瓜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其发病主要与雄激素、皮脂分泌增多、毛囊口上皮角化亢进、痤疮丙酸杆菌及遗传等因素有关。中医治疗本病,关键在于辨证。只要能准确地掌握证型特征,合理施药,一定会取得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