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前路手术的临床应用
2012-10-09
严力生

主任医师上海医大医院

Mobi-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前路手术的临床应用

严力生,罗旭耀,钱海平,梁 伟,鲍宏伟,宫峰

(解放军第411医院骨科,上海,200081)

[摘要] 目的 探讨观察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技术治疗颈椎病、颈椎间盘脱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10至2010年3月,应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8例13个椎间隙、颈椎间盘脱出症5例6个间隙。通过对手术操作、术中出血、术后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疗效等进行了分析。结果 患者手术后1周均感到上胸部紧缩感及手指麻木等神经症状明显好转,手指持物及下肢肌力增加。术后一周X线片检查:显示椎间隙高度、位置良好。随访6~23个月,根据JOA评分:从手术前的平均9.5分增加到随访时16.5分,术后改善率93.4%。X线摄片示无椎间隙的高度丢失、椎体后缘自发骨化及后凸畸形,动力性摄片未见不稳、假体移位、松动征象。术后未出现喉头水肿、伤口血肿、切口感染、声音嘶哑等并发症。结论 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能获得优良的近期疗效。

[关键词]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Mobi-C

收稿日期:2010-09-08 修订日期:2010-

作者简介:严力生(1960-),男(汉族),浙江籍,主任医师,教授

研究方向:脊柱外科。电子信箱:yanlishengyls@sohu.com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椎间盘疾患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其优点为在减压的同时保留了椎节的活动度,减少了因椎节固定后邻椎病的发生。近年来, Bryan颈椎间盘置换术得到广泛应用[1~5],与此同时相继出现的如假体下沉、松动脱出、异位骨化、自发融合等并发症也时有报道[4]。作者自2008年10至2010年3月,应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13例,其中颈椎病8例13个椎间隙、颈椎间盘脱出症5例6个间隙。近期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32~55岁,平均46.6岁。所有患者颈肩疼痛不适伴上肢放射、持筷子无力、手指不灵活,胸腹紧束感、下肢行走无力,有小便障碍者3例,均有膝反射亢进及Hoffmmem征单侧阳性。 影像学检查:所有病人均行颈椎X线平片和MR检查。 X线侧位片显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鹅颈畸形及椎间隙狭窄。MR显示颈椎退变、椎体后缘骨赘增生、椎间盘后凸压迫脊髓,有5例椎间盘脱出,髓核侵入椎管大于50%。受累椎节:C4-54例,C5-69例, C6-76例,双节累及6例。诊断:颈椎病8例13个椎间隙、颈椎间盘脱出症5例8个间隙。JOA评分9.5分(6~11分)。

1.2 手术方法 常规按颈前路横弧皮纹切口。显露椎前筋膜、椎间盘及两侧颈长肌。用短平针插入椎间隙X-线电透定位,明确施术椎节。摘除少许髓核组织,先用平行双套筒螺钉导向器,将Caspar撑开器螺钉在上下椎体正中、平行置入,安装颈椎Caspar撑开器并撑开。显露两侧颈长肌并将内侧5mm作部分横型切断并剥离,暴露钩椎关节。用髓核钳及角度刮匙将椎间盘髓核、终板软骨清除。显露底部的后纵韧带,显露范围宽度须达钩椎关节,将撑开器徐徐撑开椎节,按照后纵韧带的解剖特点,用薄型枪状椎板咬骨钳在距中线旁开4-5mm处插入上位椎体下方的后缘,咬除椎体后缘骨赘,用钝性钩状神经剥离子游离后纵韧带与硬膜,咬除后纵韧带及增生骨赘等致压物,减压充分后明胶海绵覆盖硬膜,按要求测量钩锥关节内径、椎体矢状径。平行撑开器作椎体后缘平行撑开,安装试模,透视确定满意后将选好的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入椎间隙,透视检查确定位置正确,压缩椎间隙使假体与椎体骨质紧密咬合,屈曲、旋转颈椎确定良好后,缝合伤口,放置橡皮条引流24-48小时。

术后常规使用地塞米松、速尿消肿5-7D,抗菌素3-5D。术后第3天允许带颈托下床活动。出院后继续戴颈托固定3周。

2 随访与结果

本组在术中无1例出现神经损伤或术后症状加重者,术后未出现喉头水肿、伤口血肿、切口感染、声音嘶哑等并发症。患者手术后1周内均感到神经症状明显好转,手指持物及下肢肌力增加,肢体活动度较术前灵活、上胸部紧缩感及手指麻木明显减轻。术后一周X线片检查:显示椎间隙高度、位置良好。随访时间平均15月(6-23月)。JOA评分:从手术前的 9.5分增加到随访时16.5分。X线摄片示无椎间隙的高度丢失、椎间隙变窄、未件椎体后缘自发骨化、塌陷 及鹅颈畸形,动力性摄片未见不稳、松动征象。MR脊髓压迫消失。

3 讨论

3.1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常规采用的颈前路减压加植骨融合术虽然能够获得确切的临床效果,但远期存在融合临近椎节的退变、增生加速的问题。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及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技术的发展与成熟,目前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来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间盘脱出症已已有较多的报道。自Goffin [5]等首次于2002年报道以来,国内学者也相继对Bryan颈人工椎间盘的置换术作了较多的报道和总结[1~7]。近期的临床显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可保持良好的减压效果,并能获得术后即刻的稳定,维持正常的活动度。同时提出手术适应症为: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需要前路减压者,造成脊髓或神经根损害的原因以退变、突出等软性压迫为主,不伴有明显骨性压迫,同时椎间隙屈伸活动良好、不存在明显椎间隙狭窄、节段性不稳者[7]。而对椎间盘严重退变造成椎间隙明显狭窄、节段屈伸活动范围明显减小者;严重骨质疏松症;严重椎节不稳;创伤、肿瘤、炎症等列为手术禁忌症。Bryan颈人工椎间盘的置换术临床应用中也发现与其假体有关的并发症,如假体下沉、松动、脱出,自发融合、置换椎节后凸畸形等问题,除手术操作因数外,亦有人认为假体设计的因数[4]。目前,大多学者认为此项新技术对颈椎间盘疾患近期能获得优良的治疗效果,保留了手术椎节的生理活动,对避免或缓解临近椎节退型性变的发生与程度具有临床意义,临床的疗效基于严格掌握适应症及充分减压手术的经验。

3.2 Mobi-C人工颈椎间盘的特点及手术体会

3.2.1 Mobi-C人工颈椎间盘的特点 其设计理念为维持良好的运动及经久的耐用假体、防止相邻节段退变、恢复椎间高度及脊柱序列、提供更早的功能恢复、比融合手术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注重瞬时旋转中心、减少在小关节及骨与假体接触面上的应力、防止相邻椎间盘病变。假体由三个部件组成,其活动时平移与旋转相结合、两挡头将运动控制在生理范围之内,避免任何移位。材料上使用钴铬钼合金终板,外覆钛等离子和羟基磷灰石涂层、超高分子聚乙烯并优化的接触面、平面和弧面之间平衡和自然摩擦。无需高嵴,无需螺钉、倾斜的侧齿提供安全的固定。

3.2.2 Mobi -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手术体会 13例19个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应用,近期总体效果比较理想,手术操作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加钛板固定相比更为简单、出血创伤更少、也有利于手术后康复 。随访中也未遇到假体移动、下沉、椎体后缘自发融合因假体本身的并发症。作者在临床手术 使用Mobi -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过程中得到以下体会:(1)与常规颈前路减压融合固定术不同,Caspar撑开器螺钉的安装必须做到两螺钉的平行、上下、左右角度相同,否则会影响最后假体植入正确位置。为此,作者专门设计了双套筒的Caspar撑开器螺钉的安装导向器,确保安装正确无误。(2)手术椎节两侧颈长肌内缘常规需做5mm横行切断,如此能充分显露钩椎关节内侧缘,有利于作到减压宽度的范围,更利于假体安装后把持器顺利退出。(3)减压时作后纵韧带切除或切开,能确保椎体后缘增生骨赘咬除或游离至椎管髓核摘除、做到彻底减压。

典型病例介绍:患者,男50岁。主诉:颈后部不适、双侧肩手部麻痛8个月伴行走无力1月余。检查:颈部活动受限,持物无力,双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Hoffmman征阳性,双侧膝反射亢进。MR显示C5~6、C6 ~7椎间盘退变、突出、压迫硬膜囊。诊断:脊髓型颈椎病。JOA评分为10.2分。治疗:在全麻下行颈前路C5~6、C6~7减压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术后症状减轻,第2天下地行走。术后3月疼痛消失、行走正常。JOA评分为16.5分。

参考文献

[1] 田伟,刘波,李勤,等.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的临床初步应用体会[J].中华骨科杂志,2005,85(1):37-40.

[2] Wang MY, Leung CH,Casey AT. Cervical arthroplasty with the Bryan disc[J].Neurosurgery,2005,56(Suppl):58-65.

[3] 张强,邹德威,马华松,等.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初步结果[J].颈腰痛杂志,2007,28(5):380-382

[4] 杨大龙,申勇,曹俊明,等.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近期并5发症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18(4)249-252.

[5] Goffin J, CaseyA,Kehr P, etal. Prelimiary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theBryancervical disc prosthesis [J].Neurosurg,2002, 51(3):840-847.

[6] 王征,王岩,张雪松,等.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效果观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16(6):420-423.

[7] 孙宇,潘胜发,张凤山,等.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疾患的早期临床观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16(2):85

展开全部内容
×